當代大學教育的目的不僅是教書,更是育人,要讓大學生們學會更多的科學知識,更要懂得怎樣與人相處,做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的人。本文就養成教育的內涵、養成教育的意義以及其教育途徑為研究內容,以期能為大學教育中的“教書育人”提供有效的幫助。
一、養成教育的內涵
著名教育學家葉圣陶老先生認為:“教育即是養成良好的習慣”。這種良好的習慣指的是在一個人比較自然的狀態中,可以不用依賴意志力和思考能力就可以生成好的行為,好的習慣。同時,老先生還認為:“不管學生們處于哪一個階段,所有教師的任務就是需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由此可見:養成教育的指的是:教育者通過課堂教學、社會活動,對學生們進行有組織、有計劃的教育訓練,使學生們的言行舉止高尚化還有人格化。
事實上,養成教育因為其教學過程的特殊性,需要長期的培養和訓練的過程,然后經過受教育者去反復實踐,磨錘自己的意志品格。在大學教育中,大學生們能夠將學校的校風、校紀、良好的學風自覺踐行到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去,就代表著養成教育實施的成功。
二、養成教育的意義
養成教育作為大學生良好行為意志的重要教育手段,主要具備了以下三種積極的意義:
(一)養成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盡快適應社會。現代生活,節奏很快,壓力也非常大,這就需要踏上社會的人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夠在一次次的挫折和失敗中,敢于思考、勇于創新,然后妥善地處理好自己與社會和他人的關系,盡快社會節奏,找準自己在社會中所處的位置和角色,最后成就一番事業。
(二)養成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養成“知行統一”的價值觀。我國歷來重視儒家文化中的“知行合一”、“知行統一”,意思就是一個人可以對一個事物形成一種正確的認知前提先,然后對這一認知進行反復的練習和回憶,以至于這種價值觀在其頭腦中固定成型,變為永久的習慣。這樣大學生們在面對多如潮涌的外來文化和外來思潮中,不至于迷失自己,還可以堅持自己心目中的信念,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做正確的事。
(三)養成教育可以幫助我國建設成一個文明禮儀之大邦。不管是在哪個國家還是在哪個社會中,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決定了他言行舉止的文明程度,倘若一個國家、一個社會注重文明舉止的公民多了,這個國家或者社會的文明程度就會越高,因此,養成教育可以盡快幫助我國建設成一個文明禮儀之大邦。
三、大學生養成教育的新途徑
當前,我國教育部已經明確規定:大學教育應該把“育人”作為其教學工作的重點,這就要求高校在展開教育的過程中加強對養成教育的運用,以全面提高當代7031a4fac9852f01382a762a3d39241a大學生們的綜合素養,落實好高校育人的目標。筆者認為:當代大學生的養成教育主要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一)是要善于展開特色辦學制度。在養成教育中,學校應該重點考察好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在觀察和分析了各階段、各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之后展開特色辦學制度。如:摒棄傳統落后的“說教式”教育,讓課堂內容、組織授課方式盡可能的多樣化、創意化、活潑化一點,從而成功吸引住大學生們眼球,讓其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積極地鼓勵大學生們參與到養成教育的課堂設計上來,一旦學生們得知自己可以設計課堂程序和內容就會變得特別積極和主動,在課下也會有意無意的查找資料,這樣無形當中就培養了大學生們的規范意識和規則意識,為學生們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提供助推力。
(二)是要完善好大學中的各項學生管理制度。我們說制度是行為的先導,對大學生的行為有著有效的束縛力。同時,如何判斷大學生行為習慣的失德也需要一個標準去衡量。在大學生群體中明確好其上課管理制度、寢室作息制度、學習獎懲制度等,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確保大學生們行為習慣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使大學里的“規矩”得以“約定成俗”。
(三)是要積極開展社會教育活動。馬克思主義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贝髮W生們在校園中因為一系列校規、班規的束縛,在行為舉止上很少有非常“出格”的情況,但是,一旦進入到社會當中是不是也這樣文明守禮確是一個問號,這就需要大學在養成教育中積極開展好各種社會教育活動,讓大學生們可以切實地進入到社會中,針對具體的生活情境,選擇正確的行為規范,然后通過這種社會實踐活動的長期訓練為將來步入社會打下基礎。
四、結語
市場社會的開放性一方面帶動了我國經濟的飛躍式發展;另一方面又使我國社會形勢變得異常復雜和兇險。大量的不良社會風氣和錯誤的價值觀正在逐漸地侵蝕著當代大學生們的身心,使得大學生們的整體素質沒有上升,反而下降了。因此,高校養成教育在全社會范圍開展起來非常迫切,需要其充分地塑造“育人”理念,發揮好“育人”的職能,幫助大學生們養成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而表現正確的社會行為習慣。(作者單位為長春光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