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醫療服務項目價格改革是發展中醫藥事業的突破口,筆者通過分析現階段中醫醫療服務價格改革的現狀以及中醫項目定價低的原因提出部分有針對性的建議。
一、中醫醫療服務價格改革的現狀
2017年3月22日,《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醫藥分開綜合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正式施行,其中采取的主要手段是“一升兩降”,其中“升”在體現醫務人員價值的項目,重點就是中醫醫療服務的項目定價。例如針灸服務由4元提升到26元,普通拔罐治療由4元上升到30元,中醫醫療服務項目定價呈現多倍增長,這是理順中醫醫療服務比價關系的先行舉措,未來還會有更多的中醫項目的價格調整,讓中醫醫療服務的價值得以真正實現。
隨著公立醫院改革逐步進入深水區,醫療服務的價格調整成為改革成敗的關鍵點和重難點。改革施行的初衷是緩解居民“看病難、看病貴”的負擔,提供人人可及的醫療衛生服務,但改革進展至今,參與醫療體制改革的各個主體仍舊對現有的衛生服務價格制度存在不滿:政府單位無力支撐,醫療機構無力經營,患者自身無力承擔。究其原因,在于醫療服務項目的定價機制不夠健全,難以支撐醫療體系的良好運轉,導致各方矛盾的加劇,難以深層次解決醫療費用長期超負荷支出。而中醫因其專業本身的獨特性以及診療手段的特殊性,長期面臨入不敷出的窘境,中醫項目的定價機制改革是現階段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必須解決的問題,需要給予特殊對待和重點解決。中醫項目長期低價定價和調價孤立滯后等問題,使其定價不僅不能真正反映醫療服務的價值,且不能反映中醫服務的供需現實,使得中醫院和中醫從業者的積極性大大降低。
《全國醫療服務價格項目規范(2012 版)》(簡稱《規范》)首次將技術難度和和風險程度等技術勞務因素納入定價要素,這兩個要素在中醫項目定價機制中尤為重要,中醫項目定價研究應該以此為突破口進行相關的價格體制改革。
二、中醫醫療服務項目價格改革存在的問題
(一)價格與價值長期相背離
由于慢性病與老齡化、高齡化趨勢的加快,中醫的預防保健功效被BKJg8gAXk54AlLgweTbD96ew1nWyJjBiKRTN/XG0eFw=提至重要地位,人民對于中醫醫療服務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但是中醫服務的價格卻長期處于低水平運轉。對比同等治療效果的中西醫項目的定價,中醫項目的價格要遠低于西醫項目價格,甚至差距達數十倍,如此巨大的差價導致很多中醫項目因為長期虧損而被醫院放棄,導致“中醫西化”、“棄中從西”、“以藥養中”現象嚴重。
(二)中醫醫療服務的技術難度和風險程度賦值不合理
根據《規范》的指導手冊對于中西醫的技術難度和風險程度的賦值分析,中醫項目的相關賦值與西醫項目賦值呈明顯的倒置狀態。中醫項目的技術難度和風險程度賦值多處于低段區,而西醫的相關賦值多處于中高段,無論是基數還是總量,中醫項目的技術難度和風險程度明顯被低估。雖然中醫項目多不依賴輔助手段和器材,但服務本身的技術含量和風險程度明顯高于現階段賦值,導致中醫的價格不能真正體現中醫的技術價值。以中醫針灸為例,針刺的核心在于手法,但是借助輔助器具的針灸療法的價格明顯高于普通針灸療法,說明價格多體現在輔助器具上而忽視技術本身,這樣不利于中醫項目的合理定價。
(三)中醫醫療服務項目的價格改革阻礙大
與西醫項目相比,中醫項目的價格調整阻力更大。因為中醫項目的定價和價格調整缺乏一個科學規范化的指標。國家多項文件強調,中醫藥事業的發展要遵循自身發展的客觀規律,但是中醫項目定價一直套用西醫項目定價,成本核算多按項目進行。但是,中醫醫療服務強調整體觀,注重對人全方位生命周期的治療,治療效果難以給予客觀指標,治療手段又因為缺乏輔助手段導致缺乏提價指標,諸多原因造成中醫醫療服務的價格調整困難。此外,《規范》中納入的中醫項目數量過少,還有相當一部分現階段普及的中醫診療手段沒有被納入《規范》,未被納入的中醫項目因缺乏客觀的文件指導而導致調價更為困難,即使是被納入《規范》的中醫項目,也多數因為未被納入醫療保險報銷目錄,使得患者缺乏就診動力,使得相關中醫項目提價乏力。
三、中醫醫療服務項目價格改革的意見
中醫醫療服務項目的價格調整需要多部門多政策共同推進才能發揮最大效力,把中醫事業發展提升到國家戰略,真正從文件落實到行動,價格依據價值進行調整是突破點。中醫醫療服務的特殊性要求中醫項目的定價應該遵循其行業的特殊規律,政府部門的定價不僅要考慮當期價值,也要將中醫服務的溢出價值充分考慮在內,以此來鼓勵中醫服務的臨床應用。本著“優質優價”原則對中醫項目的技術難度和風險程度的相關系數和基數指標給予科學設定。(作者單位為江西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