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改善供給側體系的質量與效率,進一步推動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高我國社會生產力,我國政府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于我國各行各業,尤其是在金融行業中占據重要地位的商業銀行,都產生了比較明顯的影響。本文就圍繞供給側改革對商業銀行的影響進行研究。
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中,習近平總書記率先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重要概念。他指導我們,要在合理提高總需求量的同時,提高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視力度,改善供給側體系的運行效率,為我國經濟持續性發展提供充足的動力,進而實現我國社會生產力的不斷增強。隨后,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重要會議上,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以強調,明確了我國深入展開供給側改革的目標。
一、供給側改革的內涵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個創新性的概念,是與我們的生活具有密切關聯的。從本質上來講,供給側改革就是一種刺激經濟增長的手段。具體來看,其中的“供給側”是與“需求側”相對性的。需求側的主要內容就是“三駕馬車”,即投資、出口和消費,而供給側中包含四種主要因素,分別是創新、勞動力、資本和土地。2007年以來,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有所減慢,在此過程中,雖然我國多次對貨幣政策進行調整,從投資、出口、消費三個方面對需求加以刺激,但是從實際效果來看,經濟增長趨勢并未得到明顯改善。由于我國勞動力價格上漲,印度、越南等地區的勞動力因此獲得了價格優勢,我國的“世界工廠”地位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威脅,在此形勢下,我國的供給側與需求側難以保持均衡的狀態,造成了供需錯配的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供求難以滿足需求造成的。基于此,我國政府及時加以應對,通過供給側改革對國家經濟結構加以調整,并倡導和鼓勵對產品、技術、產業進行創新,盡大限度的優化生產要素的配置,均衡供應與需求間關系,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加快經濟發展速度。
二、供給側改革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在供給側改革中,商業銀行起到非常重要的助推作用,與此同時,商業銀行也是供給側改革的主要實踐者,商業銀行需要正確認識到供給側改革對自身的影響,并積極應對保持良好發展。
1.供給側改革對商業銀行業務發展的影響
一直以來,商業銀行主要是通過利差來獲取收益。近年來,資本市場發展規模不斷壯大,互聯網金融企業也在不斷興起,面對愈加豐富多樣的融資方式,超過60%的企業仍傾向于通過銀行貸款的方式進行融資。而銀行的發展目的也是盈利,因此商業銀行看重貸款企業的規模,商業銀行樂于向具備發展實力的大型企業提供貸款,對于中小型企業貸款的重視程度較低,商業銀行的信貸資源表現出過于集中的特點。而世界經濟形勢的復雜化,加大了集中化信貸方式的風險,不良貸款問題的日趨嚴重,對商業銀行的發展提出了較大挑戰。而供給側改革的提出,國家加大了對于科技型企業、三農型企業及其它轉型企業的扶持力度。在此形勢下,商業銀行應當對信貸資源配置進行調整,憑借自身在資金資源和社會資源方面的強大能力,推動科技型企業、三農型企業的發展。由于這些中小企業規模小、風險大、針對性強,銀行需要在保持傳統業務的同時,加入投貸聯動、資產證券化等機制,以加強對風險的控制。
2.供給側改革對商業銀行組織結構的影響
商業銀行不斷發展,銀行類型愈加多樣,業務范圍愈加廣泛,在此過程中,銀行的組織機構也在相應的進行調整。商業銀行在我國的社會資金融通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銀行中的每個崗位,都與資金融通具有緊密的關聯,因此,商業銀行需要制動完善、明確的管理制度,對銀行內部的組織結構加以指導和制約,以適應銀行戰略發展對于組織結構的要求。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商業銀行的發展戰略發生變化,對于銀行的組織結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商業銀行加強對市場的分析,以業務拓展和產品開發為方向,對組織結構進行調整,如將職能型結構調整為事業型結構,如針對三農企業設置“三農事業部”;針對科技型企業設置“科技事業部”,提高銀行組織結構的實效性和針對性,提高銀行工作效率和質量。
結語
本文圍繞供給側改革對商業銀行的影響進行研究。首先,本研究闡述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隨后,本研究從業務發展和組織結構兩個方面,具體而深入的分析了供給側改革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希望通過本研究,能夠促進商業銀行在供給側結構改革下,能夠作出合理應對,進而保持長期、穩定的發展,為我國的經濟發展貢獻力量。(作者單位為南京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