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產業結構提升、發展模式轉型,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注重專利產權的戰略布局,重點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形成和發展,毫無疑問是專利產權工作融合于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目前,中國正在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先后提出了“互聯網+”與“中國制造2025”等規劃藍圖。這一系列舉措有效推進了一批新產業、新業態加快孕育,中國經濟向中高端邁進的步伐日趨明顯。
一、專利產權是創新驅動和產業升級的根本保障
技術創新是推動產業革命和經濟起飛的動力,而其中的關鍵,就在于對產權的保護,特別是對專利產權的保護。這是因為:
1.專利產權保護能夠維護市場經濟的公平競爭和自由交易。市場經濟自由交易源于市場主體的平等競爭,專利產權保護,有利于市場經濟的有效運行,有利于推動包括非公有制經濟在內的所有經濟主體的發展。
2.專利產權保護,有利于經濟效率的發揮,專利產權保護是是技術創新發展的根本保障,推動產業革命和經濟起飛的動力。當前,發達國家為了推動經濟發展,特別是新興戰略產業的發展,更加著力進行專利產權的保護,將專利產權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管理高度融合,以及在企業內部以及企業同研究機構之間形成了研發和產業化的良性互動機制,并運用動態管理方法,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新創意與新的市場順暢地連接起來。
3.專利產權制度的建立與完善,有力地促進了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一方面,專利產權制度有力地促進了國家的創新發展。我們通過不斷加大專利產權保護力度,促進專利產權轉化運用,營造了良好的創新環境,極大地激發了人們的創新創造熱情。這些年,我們在高鐵、核能、新一代移動通信、航空航天等領域,研發掌握了一批自主專利產權關鍵技術,有力推動了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加快了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另一方面,專利產權制度有力地支撐了國家的對外開放。日益完善的專利產權法律環境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國外企業來華投資興業。僅“十二五”時期,國外企業來華申請專利就由9.8萬件增加到了13.4萬件。
二、專利產權保護是我國經濟發展迫切要求
我國改革開放前三十年,經濟發展模型相對粗放,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低成本、低附加值產品的出口。近年來,無論從國際還是國內形勢看,這樣的增長方式難以持續。挖掘新的經濟增長點、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實行創新驅動戰略,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增強國家綜合實力,已成為當務之急。當前我國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所積累的生產能力已受到越來越強的約束時,依靠專利產權助推產業轉型升級,成為一條必由之路。
1.技術創新需要專利產權
技術創新是一種以市場為導向,將科技潛力轉化為技術和經濟優勢的創新活動。 是含有創新設想、研究開發、工程化、商業化生產到市場應用。要推動技術創新,就必須為技術創新提供一種內在的動力機制,創造一個保護技術創新、維護公平有序競爭的外部法律政策環境,專利產權制度就是這樣一種機制和一種制度。專利產權制度的建立和實施,對技術創新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專利產權制度是激勵技術創新過程的一個持續、不間斷活動的制度安排,通過相關的交易制度,專利產權制度保護功能的發揮能有效規范知識產品生產、實施、推廣的法律環境,這正是創造發明能占領市場、保持競爭力的一個基本前提, 也是科技發展能有一個公平競爭環境的重要保障。
當今世界,隨著知識經濟和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專利產權日益成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支撐和掌握發展主動權的關鍵。專利產權制度作為一種創新激勵機制,通過激發人們的創新熱情,已成為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根本保障。
2.產業升級需要專利產權
我國經濟轉型的最大突破口就是要建立新的產業體系,要把提高科技創新能力與完善現代產業體系緊密結合起來,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驅動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取得大發展。新興產業是建立在專利產權基礎上的新產業,沒有專利產權就沒有新興產業,新興產業更需要專利產權制度。由于新興產業是原始性創新活動,難免會遇到困難和失敗,會和現存的傳統觀念及方法發生沖突,需要持之以恒地探索和長期積累,對于新興產業而言,專利產權具有以下功能:首先,專利產權激勵了新興產業的自主創新,從根本上調動了研發人員從事技術創新的積極性,促使新興企業將更多資金投向新的技術研發,創造出新的專利產權資源優勢,從而形成良性循環互動。事實上,專利產權制度推動了新興企業的二次創新。其次,專利產權制度增加了新興企業的資產。對于新興企業而言,專利產權這種無形資產甚至可以占到總資產的80%以上,這一趨勢在新興產業方面表現得更為明顯。技術創新是新興企業的常態行為,在研發過程中,企業與企業之間相互處于保密狀態,有可能出現競爭創新或模仿創新、重復創新等糾紛,專利產權制度猶如一道屏障阻止其他企業的“搭便車”行為,賦予產權主體階段性市場壟斷權利,從而使新興企業收回前期投入和取得應有的利潤。同時,專利產權制度有助于防范和解決糾紛,保護專利產權人,規范企業行為。
三、我國經濟發展引擎的瓶頸問題
我國當前的創新創業,多數是商業模式的創新,而缺少硬科技創新。本應充當經濟科技創新主力的大學、研究院等科研機構,實際發揮的作用非常有限。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援引《德溫特世界專利索引數據庫》的數據,2014年在我國公開的授權發明專利約22.97萬件(同比增長4.8%),其中機構(個人)獲得授權的發明專利數約為16.3萬件。高等學校獲得約3.81萬件授權發明專利,占總數的23.4%;研究機構獲得約1.36萬件授權發明專利,占比8.32%;企業獲得約9.23萬件授權發明專利,占比56.65%。公司和企業在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方面優勢越來越突出,高校和研究機構則變化幅度并不顯著,存在明顯“短板”,這凸顯了科技和產業的“兩張皮”問題。
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我們常常碰到一些問題,最典型的就是,高?;蚩蒲性核难邪l成果過于前沿,企業在當下用不上;國內企業在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很多技術難題,高校和科研院所又不愿意去做。這無疑是阻礙科技創新成為我國經濟發展重要引擎的嚴重瓶頸。目前被視為科技創新重要保證的美國“拜杜法案”,之所以能實現其“必須將新技術以某種方式轉移給公眾并加以廣泛應用,同時這種方式必須具有較高的效率目標,就在于使私人部門享有聯邦資助科研成果的專利權成為可能?!鞍荻欧ò浮钡某晒χ幵谟?,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為政府、科研機構、產業界三方合作,共同致力于政府資助研發成果的商業運用提供了有效的制度激勵,從而產生了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的強大動力,使得美國在全球競爭中能繼續維持技術優勢。而我國的大學至今缺乏真正有效的企業與高校(研究機構)的合作通道,而大學及背后的行政管理機構對市場化又心存抵觸,加上評價體系單一,遂使產研結合實現創新驅動的理想,只能是“看起來很美”。因此,如何實現企業家與科學家的最優結合,是我國實現科技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巨大挑戰。
四、政策及建議
激勵創新熱情,引領全社會構建適于創新的環境是基本的條件。當企業面臨非技術困難,諸如跑審批流程、面對政策及融資等信息的咨詢問題時,企業能很方便地獲得相關服務;當然,要建立更規范可行的專利產權保護機制。此外試點建設專利產權服務平臺,重點建立科技發明公開、商業價值評估、專利設計申報、專利市場營銷相結合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機制等,著眼于保護科技創新成果。
鑒于此,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健全鼓勵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體制機制,健全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加強專利產權運用和保護,健全技術創新激勵機制,探索建立專利產權法院。打破行政主導和部門分割,建立主要由市場決定技術創新項目和經費分配、評價成果的機制。推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作者單位為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檢索咨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