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資源和環境壓力的增大,國家出臺的“中國制造2025”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制定了“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三年行動計劃”已經指出高能耗、高污染和制造業產量低,不能滿足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而河北省是鋼鐵、水泥、煤炭等產業比較集中的省份。所以本課題組就如何順應經濟發展規律化解產能過剩改造傳統優勢產業、推進河北實現制造業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增強核心競爭力、實現綠色發展進行深入探究。
習近平同志指出:“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支柱,實體經濟要強大,首先要制造業強大。”所以河北經濟社會發展正確的戰略選擇就是要做大做強制造業。
一、河北制造業發展取得成就
1.產值穩步提高、結構不斷優化,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速超過傳統產業
經過短短7年時間的發展,河北省工業增加值快速提升、制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持續上升,同時制造業的內部結構得到持續優化,先進制造產能的比重繼續上升。2016年全部工業增加值達到13194.4億元,是2010年的1.38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是2010年的1.43倍。裝備制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從2010年的17.2%上升到2016年的26%,裝備制造業的首次增加值超過了鋼鐵工業成為最大的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速超過傳統產業。
2.科技投入不斷提高,創新能力不斷提升
一是研發經費投入力度不斷增強,河北省2016年R&D支出400億元,占全省GDP的1.26%比2010年增加0.47%。二是科技創新主體快速增加,2016年河北省新增科技型中小企業1.1萬家,總數達到4.3萬家,新增高新技術企業400家,總數達到2000多家。三是科技創新平臺快速發展,2016年河北省級及以上企業技術中心492家比2010年增加242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60家比2010年153家、重點實驗室111家比2010年增加33家。
3.節能降耗和環保能力能力不斷增強
近年來,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河北省以工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為目標。一是在產業轉型升級淘汰落后產能取得新進展。2016年共壓減鋼鐵產能3385萬噸、煤炭1400萬噸、水泥286萬噸等,省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1.745噸標準煤/萬元,下降4.25%,節能降耗工作穩步推進二是通過深入開展“藍天、碧水、凈土”行動等,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新改善,2016年全省PM2.5平均濃度降低9.1%,自然保護區達34個,森林覆蓋率達到32%。
二、影響河北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提升的因素
1.傳統行業在制造業中比重依然很大,高端裝備制造業和服務業型制造業發展緩慢
一是河北制造業整體規模偏小,2015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居全國第10位,只相當于江蘇省的19%[3]。二是工業結構不合理,2016年河北鋼鐵工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依然高達25.5%,鋼鐵與煤炭、水泥、煤炭等行業一樣存在產能嚴重過剩現象,而服務型制造業發展緩慢。
2.科技投入比重低、科技進步貢獻率低,缺乏領軍企業和知名品牌
一是河北省與國家和發達省份相比制造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的動力不足、活動不夠活躍。2016年中國全社會R&D支出達到15440億元,占GDP比重為2.1%,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6.2%;而河北全社會R&D支出僅有400億元,占全省GDP的1.26%,科技進步貢獻率只有46%。二是目前,制約河北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方面就是缺乏領軍企業和知名品牌,截止2015年河北省超百億元裝備制造企業僅有5家,省級名牌產品308個,而江蘇省超百億元裝備制造企業38家,省級名牌產品600個以上。
3.資源能源、環境、勞動力等要素的制約
1.從資源能源看,河北省水、鐵礦石等資源匱乏,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為31lm3,是全國平均值的1/7,鐵礦石80%靠進口。2.從環境壓力來看,以鋼鐵煤炭和水泥等為主要產業的結構導致環境矛盾突出。3.從勞動力要素看,河北省勞動數量人口的持續減少和老齡化速度加快,勞動力要素成本不斷上升,制造業原有的勞動力優勢逐漸消失。
4.信息化水平不高,與工業化融合深度不夠
1.兩化融合度偏低,在集成提升階段的企業的比例僅為7%,與北京和天津之間的差距是比較大的,人才和資金的缺乏,和兩化融合的有效性還沒有得到充分的實現和體現。2.“雙創”平臺支撐能力不夠,支撐兩化融合發展的能力薄弱、全省軟件與信息服務業規模小、實力弱,軟件企業水平偏低,兩化融合公共服務平臺規模小、水平低、推廣困難。
三、增強河北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的路徑研究
1.堅持創新驅動,把創新擺在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全局的核心位置
1.堅持以“兩個統籌、創新發展、創新驅動”為動力,推動制造業發展,完善制度創新,營造政策環境和“雙平臺”建設,全面推進智能制造、“互聯網+”協同發展和服務型制造。2.強化知識產權保護,不斷增加科研經費投入力度和研發投入強度,完善促進制造業創新發展的投融資體系和財稅政策。
2.堅持質量為先,實施品牌戰略把質量作為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內核
1.把質量作為生命線,繼續推進供應側改革,以高標準、嚴監管,打造“匠人精神”。2.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支持企業瞄準國內國際同行業標桿推進技術改造,全面提高產品技術、工藝裝備、能效環保等水平,引導企業制定品牌管理體系,增強品牌意識、精品意識,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美譽度高的河北名牌、中國名牌、世界名牌產品。
3.堅持綠色發展,以可持續發展為重點,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
1.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合理配置資源環境要素的基礎性作用,同時政府要強化環境資源監管與提高環境資源違法成本。2.政府要完善產業政策導向,加快低碳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推進傳統產業節能改造,形成節約資源、能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新型產業結構、可持續增長方式和綠色消費模式,以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4.堅持結構優化,把調結構作為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的突出重點
一是著力提升和提高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效率和質量,同時淘汰落后落后的生產能力,重點發展高端制造業和先進制造業。2.推動生產性制造向服務型制造的轉變,優化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3.支持企業研發和應用新技術、新藝、新裝備和新材料,加大技術改造和產業技術水平升級,促進產業質量和效益取得積極成果。
5.堅持人才為本,把人才作為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的本根前提
一是加強培育專業人才隊伍。加大對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人才培養和科研的支持力度,加強與京津冀在高校、科研院所之間的合作,在下放成果處置收益權、強化對人的激勵、完善職稱考核評價政策、加強技術交易服務、促進成果信息公開等方面實現重大突。二是尊重人才、關心人才。落實國家和我省工資福利待遇,完善事業單位績效考核分配辦法,為人才的成長進步創造良好的制度政策環境。(作者單位為中共滄州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