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保理通過信用轉換,使得原本不能夠通過抵質押從銀行獲得資金的主體包括(學校、醫院)等,可以通過建立在相關信用主體上的債權或收益權的方式來進行轉換,從而獲得保理的融資,所以它填補了類金融里面盤活動產的類金融形態。保理業務本身是可持續的,商業保理公司建立起來的往復循環的信用管理使得保理業務具有持久性。
關鍵詞:產融結合;供應鏈金融;商業保理公司;債權人;賣方;買方;應收賬款轉讓;信用風險
當前,我國很多大型企業紛紛參股、控股持牌金融機構或自己申請金融牌照,紛紛成立金融服務集團,同時這些企業的金融業務與自身產業相互結合,實行產融結合的發展模式,從而進一步提升資金周轉效率和競爭力,企業為增強產品與服務競爭力,在防范風險的基礎上,會提供較為靈活的結算方式。但賒銷額太小,不利于擴大銷路;賒銷額過大,又容易造成企業應收賬款余額持續上升,既占壓企業流動資金,又容易出現呆壞賬。而保理業務恰恰可以提高資金周轉效率、增強銷售能力、優化財務指標、化解財務風險。商業保理并不需要人民銀行、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批準,不屬于持有金融牌照的機構,申請相對簡單,可操作性較強,所以很多大企業都設有保理公司。
保理業務作為一項集貿易融資、商業資信調查、應收賬款管理及信用風險擔保于一體的新興綜合性金融服務,以賣方和買方的貨物銷售合同為基礎,通過受讓企業應收賬款為其提供資金或其他相關服務。在第五次(201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國家把金融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金融對實體經濟的發展有著根本性的的影響,中國金融未來中期發展的首要任務是:要用活金融,促使經濟與金融雙興兩旺;抓好金融風險的防控,保證金融經濟健康發展,為實體經濟服務。保理公司基于其自身的業務屬性很好的契合了當下金融發展的新趨勢和管理層對監管的新要求
一、對商業保理的認識
商業保理業務是建立在實體基礎上的,基于供應鏈條中某一個環節的信用融資,保理公司是站在企業可以持續發展的角度去發展業務的。保理業務高度依存于貿易金融的自償性,每一筆貿易融資都有一筆對應交易下的現金流,這一可預期的現金流,可以作為第一還款來源清償該筆交易項下的融資。
保理通過信用轉換,使得原本不能夠通過抵質押從銀行獲得資金的主體包括(學校、醫院)等,可以通過建立在相關信用主體上的債權或收益權的方式來進行轉換,從而獲得保理的融資,所以它填補了類金融里面盤活動產的類金融形態。保理業務本身是可持續的,商業保理公司建立起來的往復循環的信用管理使得保理業務具有持久性。
商業保理本身就是一個信用管理的工具,現在對保理這個工具進行創新,無非就是兩點,一點是對工具本身進行優化和升級,加強信用管理,借助一個系統化信息匹配給買賣雙方,來呈現交易雙方的信息透明化,也可以通過引入一個銀行的方式來讓貿易資金流透明化。也可以借助大數據加強對信用的評估能力。
還有一個是應用方法的升級,例如保理工具應用到醫療行業,匹配,升級醫療機構的付款方式,縮短醫療機構的付款周期,這些都是保理工具的應用,是對這些環節的升級;還有航空、學費、公共事業等,包括現在的退稅環節的保理,都是對保理應用方向的創新和升級優化。這些環節全部可以構建出來,形成保理工具創新上的一些方向,在特定行業上把這些節點構建出來,就構成了保理在這些行業的商業布局。
所以可以把保理公司看做一個業務平臺,也可以在傳統業務平臺里直接放保理思維進去,這樣就可以突破很多框架。用保理的思想融入到貿易雙方的過程中去,做行業的交易和改造,包括流程的改造,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同時商業保理公司是資金驅動型的企業,保理公司只有加杠桿才能去套利,在融資端拿到什么樣規模和成本的錢對應的是保理公司有什么樣的基礎資產。其中的關鍵在于用什么樣的方式拿到資金,這個模式如果清晰,資金問題就容易解決。一旦走通一條融資通路,保理公司的整個資金端就會豁然開朗,例如私募、基金、ABS,每一步嘗試的都可以獲得一個方式。有了暢通的資金來源,保理公司業務發展會非常迅速。現在保理行業,多渠道、多結構的復合形態已經形成,這種以基礎資產做融資渠道的方法,目前也有很多。所以如何捕獲一個優良資產,是保理公司依靠自身資源去獲取的。如何去匹配一個資金的定位,是保理公司對自己資源的一次應用和嘗試。從我們擁有的基礎資產資源開始匹配,用保理的思維重新思考,用保理的工具來改造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商業保理的法律依據
保理業務主要是基于真實貿易背景下的應收賬款轉讓,其核心實質是債權的轉讓。是指在不改變債權內容的情況下,債權人通過協議將其債權全部或者部分轉移給第三人的行為。債權轉讓是轉讓人與受讓人之間的一種合同,以二者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要求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的人,意思表示真實,不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
保理中的債權轉讓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賣方在將應收賬款轉讓之前,要通知債務人;第二,保理公司獲得的關于應收賬款的債權不能優于轉讓人即賣方,債務人依基礎合同享有的對賣方的抗辯同樣可以對抗保理公司;第三,代表應收賬款債權的發票及其它裝運單據不屬于商法上的流通證券,不能憑背書和交付實現轉讓,而要由保理公司和賣方簽署保理合同,依此完成應收賬款轉讓。
三、保理業務的風險
保理的業務風險在于供應鏈當中的違約風險,主要指賣方供貨不確定性和買方還款不確定的風險,其中包括政策、市場、社會信用機制缺失等風險要素。
(一)應收賬款質量風險
由于貿易背景真實性和合法性存在問題,或合同中被設定限制條件或存在爭議,導致保理公司受讓的應收賬款債權有缺陷,影響保理公司到期回款。賣方提供虛假財務報表、合同、發票。因此嚴格審核貿易背景的真實性與合法性,剔除不合格應收賬款是規避保理業務風險尤應關注的主要問題。
(二)信用風險
買方信用風險:應收賬款轉讓給保理公司是保理業務的常規擔保措施,買方依據合同按期支付貨款就不會產生信用風險。因此,買方信用風險是保理業務的關鍵風險,尤其在無追索權保理業務中,買方信用是最為關鍵的核心要素。
賣方信用風險:賣方通常作為保理業務的申請主體,其信用狀況,公司實力都會對保理業務產生重要影響。無論是有追索權還是無追索權保理業務,作為第二還款人,賣方的信用風險都不能忽視。
(三)法律風險
我國應收賬款在人民銀行應收賬款質押登記系統的轉讓登記行為僅具公示作用。轉讓通知并不是債權轉讓成立與生效的必備要件,惡意的轉讓人可能與其中一個受讓人串通,通過倒簽轉讓日期或者倒簽收到通知日期,制造虛假證據,從而損害善意受讓人的利益,而這也就意味著應收賬款受讓權益的保障存在一定的法律風險。
從保理業務的整個過程來看,風險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賣方履約瑕疵的風險,買方抗辯權以及抵消權的風險;保理公司受讓債權合法性的風險;隱蔽保理業務項下債權轉讓不通知債務人的風險等。
(四)操作風險
1.商票多次融資形成重復融資風險,賣方利用保理公司對人民銀行應收賬款公示查詢系統漏查等查詢漏洞以及登記漏洞,將同一貿易合同項下的應收賬款轉讓至不同保理公司,套取多家保理公司信用,進行過度融資,使保理公司陷于欺詐風險;
2.買方未付款至保理公司指定的保理收款專戶。這是需要保理公司嚴格避免的;
3.保理業務材料違規操作導致與保理業務類型要求不匹配引起相應風險發生;
4.保理系統錄入操作失誤導或審查失誤導致系統錄入的數據出現錯誤,造成系統錄入錯誤,如發票號碼、保理類型、利率、期限等信息這些錯誤將會使保理業務數據失真,造成業務上的損失。
四、保理業務合規當中需要注意的兩個問題
(一)未來應收賬款的轉讓效力確定
在很多供應鏈環節中,賣方始終是固定的,而其在與保理公司簽訂保理協議時,僅涉及本次買方及本次交易固定,對于以后形成的其他應收賬款或與其他買方之間形成的應收賬款,保理公司如果能夠無需再次簽訂協議即可直接受讓的話是非常有利于保理業務操作的。但我國目前保理業的相關立法并沒有提及該問題。實踐中,債權轉讓需要以現實存在的合同為基礎,《合同法》也規定可轉讓的債權必須是存在有效的債權,從《合同法》的現有規定看,未來債權不具有可轉讓性,這對于一些創新型的保理業務的發展造成了極大的挑戰。
解決方法是可以根據意思自治原則,保理公司可以與賣方在保理協議中約定未來應收賬款的轉讓。以必免發生此類風險時無法可依,更無可遵循的約定。
(二)基礎合同中有禁止轉讓條款
《合同法》第 79 條規定了三種債權不得轉讓的情形。在保理業務開展過程中,一般會遇到“特別約定”的阻礙,即買賣雙方在合同中約定該應收賬款不得轉讓。對于約定禁止轉讓的應收賬款,會產生內外兩方面的影響:一是對內的影響,即對債務人的效力;二是對外的影響,即對受讓人的效力。我國承認約定的效力,即只要買賣雙方約定不可轉讓,該轉讓行為即無效,對買方不產生約束力。賣方因擅自轉讓應收賬款給保理公司帶來的損失,保理公司只能要求其承擔締約過失責任,而不能要求買方履行合同。
參考文獻:
[1]中國銀行業創新與發展的法律思考[M]. 北京大學出版社 , 郭靂著, 2006.
[2]金融集團法律問題研究[M]. 北京大學出版社 , 楊勇著,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