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水被譽為“浙江綠谷”,生態環境質量浙江省第一、中國前列,生態環境質量公眾滿意度繼續位居浙江省首位。甌江是浙江第二大內河,也是麗水的母親河。麗水境內甌江流域面積1.3萬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積的74.9%,人口和經濟總量占全市的80%以上。生態優良的甌江對加快推進麗水“綠色發展、生態惠民、科學趕超”,與全省同步高水平建成小康社會意義重大。近日,麗水市院對2014年-2016年8月,起訴的179件破壞生態環境資源犯罪案件,進行分析研判,發現該類犯罪呈現五個特點,嚴重危害甌江流域的生態安全,亟需引起高度重視。
一、麗水發展的歷史方位
麗水目前 “兩山”的轉化通道尚未完全打開,新舊動能轉換尚處于艱難轉型時期,發展不足仍然是麗水最大市情;局部生態環境還比較脆弱,生態保護和生態治理任重而道遠;城鄉之間、縣域之間發展還不夠平衡,公共服務供給還不充裕,農民持續增收難度較大;一些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破解難題、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水平還不高,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因素仍然不少;少數地方和單位落實黨建主體責任還不夠到位,從嚴管黨治黨任務依然繁重而艱巨等,必須高度重視,在今后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今后五年,必須清醒認識麗水所處的歷史方位。從時代特征看,綠色發展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的時代潮流;從上級要求看,中央、省委殷切希望麗水率先走出一條“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生態發展新路子;從現實基礎看,麗水已經具備從“兩山”理論先行區向綠色發展示范區邁進的良好條件。綜合分析當前“形”和“勢”,麗水已經站在一個“綠色發展、科學趕超、生態惠民”的歷史新起點。我們必須接過接力棒,以翻篇的姿態、歸零的心態、奮發的狀態,快馬加鞭、超常付出,奮力推動麗水從“兩山”理論先行區邁向綠色發展示范區。
要始終遵循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對麗水來說尤為如此”重要囑托,深入踐行“兩山”理論,奮力打開“兩山”通道,確保與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勇當綠色發展的探路者和模范生。要積極探索生態保護的新路子,綠色發展的新路子,全域統籌的新路子,始終牢記使命,遵循“尤為如此”的高要求,落實“尤為如此”的高標準,追求“尤為如此”的高境界,拉高標桿、自我加壓,努力在“兩山”道路上創造新業績、勇當排頭兵。要勇于踐行使命,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找準坐標、勇于擔當,夙興夜寐、奮發有為,干在“生態惠民”的實處、走在“科學趕超”的前列、勇立“綠色發展”的潮頭,不僅要讓群眾充分享受“綠水青山”帶來的獲得感、幸福感,還要讓群眾不斷感受“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帶來的獲得感、幸福感。要切實不辱使命,不僅要在生態保護上保持定力、精準發力、持續給力,確保生態底色永不變色、永不褪色,真正做到“尤為如此”,還要在綠色發展上出實招、下實功、見實效,確保綠色發展成色更足、分量更重,真正做到“尤為如此”。
二、麗水破壞生態環境資源犯罪特點
(一)涉林犯罪頻發破壞林業資源。甌江流域生物資源豐富,植被類型多樣,森林覆蓋率達到80.8%。由于涉林犯罪的主體多為農民,文化程度不高、法律意識淡薄,受傳統“靠山吃山”的落后觀念及眼前經濟利益驅使,心存僥幸從而導致涉林犯罪頻發,危害林業資源,造成水土流失,破壞生態平衡。此類案件共有115件,占破壞生態環境資源犯罪案件總數的64.2%。如:青田縣院起訴的吳光平、周茂東濫伐林木案,在僅取得僅限于松木的144.9立方米采伐指標的情況下,雇請工人超審批蓄積、超樹種進行濫伐,共計砍伐松木蓄積196.7042立方米,砍伐闊葉樹蓄積189.8225立方米,超出采伐許可證松木蓄積51.8042立方米,嚴重破壞生態環境平衡。龍泉市院起訴的葉高、黎金明、葉世吉非法采伐國家重點W1HYjiaAUuA3lkAtSxkOsw==保護植物案,三人違反國家規定,非法采伐國家重點保護植物紅豆杉367株,損害了珍貴植物資源。
(二)非法捕撈嚴重損害漁業資源。甌江水系廣,徑流量大,漁業資源豐富。由于部分人只顧眼前利益,缺乏長遠眼光,違規在禁漁期、禁漁區采用電魚等方式非法捕撈,涸澤而漁,給甌江的漁業資源造成嚴重損害。此類犯罪有26件,占破壞生態環境資源犯罪案件總數的14.5%。由于電擊捕魚成本低、操作簡便、工具便于購買、易于攜帶,極易對漁業資源造成毀滅性打擊,該種犯罪方式最為普遍也危害最大。如龍泉市院起訴的王小明、劉維明非法捕撈水產品案,兩被告人在禁漁期內通過蓄電池升壓的方式在龍泉市道太鄉緊水灘水庫水域非法捕撈,嚴重危害了當地的漁業資源。
(三)污染環境犯罪危害突出。部分化工類企業違規排放廢水、廢氣、堆放固體廢物等,以犧牲環境和公眾利益來換取暫時的企業效益,給周圍水域環境造成嚴重污染,不僅嚴重影響了甌江農業用水、漁業用水功能的正常發揮,同時給飲用水源區的供水安全帶來嚴重隱患,危害沿線江域群眾的身體健康安全。此類犯罪有25件,占破壞生態環境資源犯罪案件總數的14%。如松陽縣院起訴的陳學選、李秀云等七人涉嫌污染環境案,陳學選等人將收購的酸渣在未經任何處理的情況下,露天存放在李秀云租賃松陽縣葉村鄉工業小區場地,經檢測,場地水坑的滲透液中含有重金屬及氟化物,其中總鎳超標2720倍,總鉻超標492倍,氟化物超標1150倍,嚴重污染環境。云和縣院起訴的葉紹龍、葉長濟、胡明祥涉嫌污染環境案,三人在未經環保、工商等部門批準,未配備污水處理設備的情況下,開辦清洗牛皮加工廠,將產生的廢水直接排放至石塘水庫的庫區水域內,經檢測,外排的電鍍廢水含有重金屬物質,其中總鉻超標163倍。
(四)非法采砂采礦多發存嚴重安全隱患。近年來,甌江流域公路、鐵路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迅速,對砂石的需求量巨大,一些不法分子為牟取利益,未經許可開采、超范圍肆意采砂開礦。此類案件有9件,占破壞生態環境資源犯罪案件總數的5%。如青田縣院起訴的趙建雄、葉雙武非法采礦案,兩人在未取得采礦許可證的情況下,擅自在青田縣船寮鎮戈溪村甌江河道內進行非法采砂。截至案發,趙建雄、葉雙武非法開采砂石料達17940余立方米。由于非法采砂挖空河床、改變原有水文環境破壞河道,影響內河生態環境,將給防汛防洪、橋梁設施、航運通行、內河生態帶來極大的安全隱患。
(五)非法占用農用地破壞土地資源。隨著甌江流域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違法占用農用地采礦、建房、修路等破壞土地資源的現象增多,植被保護形勢嚴峻,后期恢復需付出高昂代價。此類案件有4件,占起訴案件總數的2.3%,被非法占用的農用地達100余畝。如松陽縣院起訴的孟光亮非法占用農用地案,孟光亮在未經林業主管部門審批,擅自將山場林地開墾。經林業工程技術人員鑒定,未經審批所開墾的林地面積為37畝(均為省級生態公益林),造成林木被毀壞蓄積達40.9立方米。
三、為保護甌江生態環境,檢察機關建議
(一)強化協作,形成打擊合力。加大對環境資源保護類違法犯罪行為的查處力度,強化跨部門、跨區域協調合作,不定期在重點區域和違法違規多發區域聯合開展專項打擊行動。
(二)加大法制宣傳力度。持續開展廣泛的法制宣傳,引導廣大群眾正確認識人類與環境的關系,自覺保護甌江環境生態。
(三)建立生態修復機制。由破壞生態環境資源犯罪嫌疑人根據破壞的類型和程度,通過種植林木、放生魚苗、土壤污染修復等措施,對生態環境資源進行修復,將危害降到最低。同時,司法機關根據破壞生態環境資源犯罪嫌疑人修復的實際效果,給予從輕或減輕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