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醫療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公立醫院的醫改實施成效受到廣泛關注。改革成效評估與完善需要借助績效審計這一手段來完成。當前公立醫院績效審計中存在諸多問題,需要進行完善。本文主要闡明了新時期公立醫院績效審計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優化策略。
關鍵詞:醫療改革;公立醫院;績效審計
績效審計是公共事業管理中的重要手段,它對公共事業的資源優化配置、經濟效益的提升以及社會價值的體現,有顯著成效。隨著醫改的深入,公立醫院績效審計也暴露出一定的問題,需要通過針對性的措施進行優化。
一、新時期公里醫院績效審計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績效審計認識片面
公立醫院與非公立醫院不同,它具有明確的公益性。而審計人員及醫療工作者單一的將績效審計作為財務審查的工具,而忽略了其在優化資源配置、調節醫患關系等方面的作用。
甚至認為強調績效審計將影響財務審計的真實性和社會效益。此類觀念的出現,已經嚴重影響了績效審計在公立醫院的推廣和落實,使得績效審計的功能淪為形式。
(二)審計評價指標缺失
當前公立醫院的績效審計評價指標主要是基于原有的財務審計制度的,對于財務審計制度中指標的選擇也缺乏明確的指向性,一些不適用的指標被列入評價標準,使得績效審計評價嚴重失衡,對當前的醫改評價反映少,很難體現醫改成果。受地區經濟、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差異,導致主觀部門也未能制定出績效審計配套制度。在醫院確立績效審計的評價指標時,沒有權威的指導性文件,使得評價指標確立時具有單一的定量評價,而缺乏定性評價。
(三)績效審計未能實現信息化
績效審計的過程中,涉及到大量數據信息的收集,來增強審計的準確性和客觀性。且需要對數據進行對比和分析,從而獲得全面的評價結果。審計人員通過人工方式主動獲取的評價方式,要消耗大量的時間去進行數據對比,這種信息化程度極低的方式使得審計工作的進度十分的緩慢。且大多數審計人員的技能水平并不能與新的業務結構相匹配,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績效審計的順利進行。
(四) 審計結果反映不當
績效審計的結果往往是通過審計報告來體現的。當前的審計報告存在形式主義、片面化的缺點。對于績效審計中應體現的重點問題、風險評估等內容不突出,常常是一整篇看下來,并沒有實際的參考價值。不能夠作為醫院內部審計的依據,同時也影響了醫院管理者的決策的準確性。
二、公立醫院績效審計的優化策略
(一)組織學習績效審計知識,加強相關人員的認識
衛生主管部門要定期開展績效審計的培訓工作,使得各人員能從根本上認知到績效審計不等同于合規審計,它作為管理手段,能夠正確反映公立醫院資源的配置情況,并能夠形成正確的醫患數據分析,進而對當前工作的優化產生明確的判斷。除此之外,要從醫院的領導層開始,自上而下的開展績效審計工作,從而為績效審計的發展奠定基礎。
(二)建立完整的、科學合理的績效審計評價標準
績效審計的評價指標要由衛生主管部門、醫院領導層、醫療工作人員以及審計人員共同參與制定的。在建立公立醫院績效審計評價指標時應是多維度考量的,包括醫院的形象、醫療的環境、醫療的效果、醫療的效率以及醫療的費用等。這也充分體現新時期,醫療事業發展對患者的關注度。與此同時,我們應認識到新醫改在公立醫院的各項事務中做出的調整,有針對性的在評價指標上進行落實。在進行績效審計時,要重點關注藥品、醫療服務的定價以及財政補助的落實情況,制定指標。除此之外,衛生管理部門要以提升公立醫院服務質量、優化醫患關系為核心,制定出相應的績效審計的規章制度,使得醫院在開展績效審計工作時有據可依。
(三)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績效審計信息化
強化現代信息技術在績效審計中的運用,將有助于績效審計效率的提升。采取“互聯網+績效審計”的辦法,在公里醫院建立綜合醫療信息管理平臺,該平臺便于醫院正確的收集運營過程中產生數據;審計人員通過系統獲取數據資料,采取審計抽樣技術,將人工操作作為輔助措施,就可以實現審計數據的全面分析和評估,可以極大地提升審計效率。與此同時,要強化審計人員的培訓,形成一支懂醫療、懂審計、會管理、會分析同時又具備現代化信息技術的績效審計隊伍。
(四)優化審計報告編制,落實審計反饋
審計報告的編制要強調重點問題的反饋與分析,而不是單一的形式主義。審計報告要盡量以數據、圖表等明晰的形式,使使用者能快速的獲取關鍵的信息。將績效審計報告的結果作為醫院領導決策的重要依據,同時要將報告中反映的情況進行調整和落實,發揮審計的優化作用。
三、結語
績效審計的運用能夠充分反映公立醫院醫療改革的成效。新時期,我們應加強醫療工作人員與績效審計人員對績效審計的認識,從績效審計評價指標、審計手段以及審計反饋形式上進行優化,以提升績效審計在醫療事業發展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馬亞峰. 我國公立醫院績效審計的現狀、制約因素及對策建議分析[J].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7, 8(8):12-14.
[2]張莉. 新醫改背景下公立醫院績效審計探析[J]. 財會學習, 2016(16):160-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