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后,中國和東盟國家的聯系更為密切,也促進了國家間的合作發展。中國-東盟貿易自由化給中國帶來機遇的同時,也給中國的農產品出口貿易帶來了不良的影響。對此,筆者對中國-東盟貿易自由化對中國農產品出口產生的影響進行了研究,并提出應對的策略,以期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能夠健康發展。
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區域間的經濟合作也在加強,如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等,這些區域性的組織都促進了國與國之間的聯系。中國在這一趨勢下,也逐漸加強同周邊國家的經濟間的合作。在2002年11月,中國和東盟的一些國家一起簽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東南亞國家聯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為中國和東盟之間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在2010年1月1日,中國-東盟貿易區正式啟動,開啟了中國和東盟貿易合作的新篇章。它的建立對整個中國以及東南亞國家的經濟都有深遠的影響。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農產品出口也是重要的經濟產業,而東南亞的多數國家也是以農產品為主要產業。因此,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啟動后,中國的農產品出口勢必會遭到一定的沖擊。如何促進中國農產品的發展,形成自己的產品競爭優勢是當前中國經濟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在中國-東盟貿易自由化下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的機遇和挑戰
(一)農產品出口貿易的機遇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對亞洲的經濟發展和穩定有著重大意義。在中國-東盟貿易自由化的背景下,國家之間的貿易來往都取消了貿易壁壘,實現了零關稅,使各國的貿易得到了發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對中國農產品的出口也有著重大意義。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產品出口貿易也是中國的重要經濟之一。隨著東盟國家零關稅的實施,中國的農產品的出口成本得到了有效的降低,使得中國的農產品在市場競爭中更加具有優勢。同時,這也可以開拓中國內陸的市場,能夠有效扭轉內陸農產品一直處于貿易逆差的情況。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三大自由貿易區,成員有東盟國家10個,并涵蓋了東盟國家人口近6億,這可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同時,這些國家也多為農業國家,也有著較多的農產品消費的需求。所以,中國在這一市場下,農產品出口的市場得到了開拓,有利于農產品的出口。中國應該抓住這一發展的機遇,轉變原有農產品的戰略,樹立品牌意識,在東盟市場上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
(二)農產品出口貿易的挑戰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再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阻礙了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的發展。中國要想在這一環境下得到發展,就必須正視當前農產品貿易出口存在的問題,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因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時間不長,很多制定、規定都不完善,不少國家還沒有適應這一貿易變化,國家和國家之間還在相互磨合,出現矛盾是不可避免的。
國與國之間的質量標準不同而影響中國農產品的貿易出口。在農產品出口中,食品占有較大的份額,而出口食品是需要嚴格的質量檢驗的。中國和東盟國家不僅在生活習慣、文化上存在著差異,同時也在農產品質量標準上存在著差異。不同國家對農產品質量的標準是不同的,這樣極大地阻礙了了中國農產品的出口,也容易出現貿易摩擦。
隨著零關稅的開展,給中國農產品帶來機遇的同時,也給其他東盟國家農產品的出口帶來了機遇。一些國家在農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會和中國搶占東盟的農產品市場,也容易搶占中國的國內市場,對中國的農業造成一定的沖擊。由于該自由貿易區成立時間不長,且多數國家為發展中國家,各國可以設置一些產品清單對本國的產業進行保護。在這些設置的清單中,農產品占大多數。這對我國農產品貿易出口造成了巨大的影響。盡管各國在貿易上實行零關稅,但一些出現較大逆差的國家會對中國的農產品設置一定的關稅壁壘,阻礙中國農產品貿易的正常出口。
二、在中國-東盟貿易自由化下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的現狀
在中國東盟自由化的背景下,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也有著一定的變化,主要的變化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農產品出口量增加
在中國-東盟貿易區建立的背景下,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的關稅被取消,使得國與國之間的貿易更加便利。在自由貿易區的規劃簽訂后,中國和東盟國家又簽訂了一系列的優惠條例,大大推進了雙方貿易的發展。在這十年來,中國的農產品的出口量逐年增加。中國對于東盟的農產品關稅的取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過兩步走完成的,第一步是2004年至2009年實行一些小范圍的計劃來對未來農產品關稅取消的情況進行適應,其農產品出口額增長較為顯著;第二步主要是建立在第一步的基礎上,在2010年正式啟動中國-東盟之間貿易零關稅,在這一情況下,中國的農產品出口又得到了快速的增長。由此可見,中國-東盟貿易開放化有利于促進中國農產品的出口。
(二)農產品出口呈現出地域性的差異
中國的領土廣闊,領土面積在經度和緯度上都有較大的跨越,導致了地理氣候的差異。農產品生產主要是受氣候條件的影響,不同的氣候生產的農產品也是不同的,如中國的北方主產小麥、大豆、玉米等,東南丘陵主要生產茶葉,西南地區則為熱帶產品。東盟國家的農作物多是熱帶經濟作物,與我國西南地區環境較為接近。中國南方地區尤其是西南地方對東盟地區的農產品出口非常具有優勢。首先,西南地區和東盟國家的距離非常近且交通十分便利,可以有效降低運輸的成本。同時,農產品屬于生鮮物品,難以過長保存,從西南地區運輸可以保證農產品的新鮮度。中國在農產品生產上已經呈現了規模化生產的趨勢,這讓中國在農產品出口上具有極大的優勢。對此,西南地區農產品出口在中國-東盟貿易自由化下是處與貿易順差。中國的其它地區尤其是北方地區,因為距離遠、沒有便利的交通以及兩地區的飲食習慣的差異,這些都阻礙了北方農產品貿易出口的情況。同時,東南亞地區的氣候條件好,生產的熱帶水果價格十分低廉,進而銷往全國各地。這樣,中國的其它地區在農產品出口上呈現了非常明顯的逆差。
(三)農產品出口的結構非常不平衡
在中國-東盟貿易自由化的影響下,中國在對東盟國家的農產品出口的結構上也呈現了不平衡的現象,不同種類的農產品所占的份額也是不同的。農產品出口的種類是多樣的,如果沒有相應的農產品分類標準,非常容易造成貿易統計的混亂,更難以制定相應的貿易發展規劃。當前,農產品分類比較常用的方法是根據農產品的屬性和要素密集性進行劃分。根據農產品的屬性進行分類,主要劃分為大宗農產品、食物動物產品、非食物動物產品、魚類產品、蔬菜水果等園藝品、煙草產品以及其他產品等7類。根據農產品的要素密集性進行分類,可以分成土地密集型產品(一般為谷物產品、油料產品、棉花、大豆、煙草等)和勞動密集型產品(主要有中間產品和消費導向產品,其中中間產品主要有蔬菜水果、畜產品、水產品、茶、藥產品等,消費導向產品主要是加工產品,包括谷物加工品、肉類加工品、果蔬加工品、飲料煙酒制品等)。在觀察中國對東盟國家的農產品出口貿易的情況,不難發現,中國在大宗農產品上比較有優勢,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尤其是在消費導向性產品上有較大的優勢,而在園藝產品和土地密集產品上處于劣勢,尤其是東盟國家的熱帶水果在中國非常受歡迎。除此之外,勞動密集型產品中的中間產品所占的份額一直都比較小。
三、在中國-東盟貿易自由化下完善中國農產品貿易的對策
面對當前中國農產品出口在中國-東盟貿易自由化背景下所面臨的挑戰以及出口貿易的現狀,我們需要正視這些問題,政府和企業需要不斷反思并不斷完善自身的能力,在競爭中處于不敗的地位。
(一)以政府的角度來看
政府是國家和國家之間交流的主體,影響著國家間出口情況的設定,對農產品出口有著中的影響。同時,國家頒布的一些列政策對農產品的出口也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的國家,國家對經濟以及產業具有宏觀調控的職能,對發展的方向進行指導。對此,政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促進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的發展。其一,政府需要發揮宏觀調控的職能,將國內的農產品資源進行整合,主要根據不同地域的特點發展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農產品生產,使其更具有競爭的優勢。其二,由于內地距離東盟國家較遠,農產品運輸的成本非常高,難以具有競爭的優勢,對此,國家可以完善國內交通的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開拓國內市場。其三,由于各國之間的質量檢測的標準存在著極大的差異,阻礙了農產品正常的貿易出口。政府需要和其它東盟國家共同磋商解決這一問題,統一規定農產品出口的標準,同時進一步完善出口協定的其他標準。其四,國家需要對本國的農產品進行相應的扶持,可以給予一定的補貼,促進農產品出口貿易。同時,國家可以對企業進行扶持,讓企業進行規模化的農產品加工和生產,搶占東盟國家是市場份額。
(二)以企業的角度來看
在農產品出口貿易中,企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企業想要在日趨激烈的市場上搶占一定的份額還需要進一步加強自身的建設。其一,企業的目的在于企業利潤的最大化,由于國內的勞動力優勢不再,所以開拓東盟國家的生產基地,可以充分使用廉價的原材料和勞動力,還能降低運輸成本,形成企業有力的競爭優勢。其二,中國多數的農產品還處在初級加工的階段,這樣和其它東盟國家相比,很難具有競爭優勢。所以,企業可以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這樣才可以在東盟市場具有獨特的競爭力。其三,企業需要形成規模化生產,這樣可以有效降低生產的成本,并形成規模化優勢。企業還需要樹立品牌意識,打造自己的品牌,形成企業的競爭優勢。
四、結語
在經濟全球化下,經濟區域化是發展的必然趨勢。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加強了國家之間的聯系,進一步開拓了市場,促進國家之間產品的優勢互補,給各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難的機遇。農產品作為中國的重要產業,在面對這一形勢時,其出口貿易額發展極快。與此同時,我們還需要認識到農產品貿易出口仍存在著諸多的問題,需要我們進一步解決和完善。本文就在中國-東盟貿易自由化下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的機遇、挑戰以及現狀進行了探究,并從政府和企業的角度提出發展對策,以期為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有貢獻。(作者單位為西安培華學院商學院)
作者簡介:楚文靜(1982-),女,西安培華學院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國際經濟與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