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保險是農村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國內外農經專家們認為:農業科技、農業投入、農業保險是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要素。現代農業承受著自然風險、社會風險、經濟風險的威脅,這些風險的存在和發生,嚴重影響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加之我國農業經濟大多為超小規模的農戶分散經營,造成了農業風險機制的脆弱性,使我國農民的收益和農業經濟處在一種極度的不確定性狀態,客觀上需要創建一種轉移分散風險、分攤經濟損失的風險管理機制,而農業保險就具有這一功能。農業保險的發展,對保障農業再生產的順利進行,推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無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農業保險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
(一)農業保險的有效需求和供給不足。農業生產和經營風險的客觀存在,必然形成對農業保險的巨大需求,但目前我國農業保險的實際有效需求不足,主要原因有:1.超小規模的土地經營客觀上弱化了農業保險的經濟保障功能。狹小的經營規模使農民產生較低的預期收益,因而不愿付出現實的保險成本。2.保險價格即保險費率因素。我國目前的農業保險主要是由人保公司以商業形式經營,國家支持和補貼較少,相對農民收益而言,保險費率較高,抑制了農民對保險的需求。3.受傳統農業的影響,農民的保險意識還較差。
農業保險的有效需求不足,必然導致農業保險范圍hMGiHV1DGyU4AvOzSzhE2A==過窄,規模狹小,很難滿足保險經營所依賴的大數法則理論,且農業保險經營者風險集中、賠付率較高,公司無法獲得直接經濟效益,這就很難刺激農業保險的有效供給,導致缺乏與地方農業經濟相配套的險種。
(二)現行的農業保險組織體系不適應農業保險發展的需要。自1982年恢復辦理農業保險業務以來,農業保險的組織形式概括起來大致有:1.公司獨自經營;2.公司與地方政府聯辦; 3.農民互助保險會等形式。 這些分散的、缺少風險基金的組織無法滿足農業保險的需要,其矛盾表現在:1.無法充分調動政府、保險人、被保險人三者的積極性。2.無法平衡好政策性保險與商業性保險的關系 。3.承保面的選擇與責任控制問題。保險經營以大數法則為其理論基礎,保險基金是“取之于面,用之于點”,只有如此,才能保障其經營的穩定性,這就要求擴大承保面; 另一方面農業生產條件差異較大,農業內部各業之間以及不同地域之間,農業系統風險各異,況且農業保險存在難以控制的道德風險,這又提出了控制承保面的要求,這個矛盾是現有的保險組織體系無法很好解決的。
(三)農業保險的發展面臨資金不足、人才匱乏、技術薄弱的矛盾。其一,農業保險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扶持,特別是在資金方面的資助,但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政府的支持是有限的。其二,農業風險的特殊性、復雜性決定了農業保險經營技術的特殊要求,目前我們在農業保險理論研究上相對滯后,在實踐中發展緩慢,農業保險方面的統計資料不詳。其三,技術是保險經營的重要要素,而發展保險技術的關鍵又是人才,長期以來,保險行業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干擾,發展呈現多次起落,保險人才斷層,而農業保險經營上的復雜性、艱苦性,導致人才奇缺。
二、發展農業保險的對策
首先,發展農業保險要尊重農業經濟和農業保險規律。農業及農業保險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農業保險應區別于其他保險對象的保險業務,在險種的制定、機構的設置、費率的厘定以及理賠等環節,都應充分按農業規律及農村的實際辦事,現存的其他保險業務的經營管理方法不能簡單加以套用。其次, 農業保險的發展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農民這個利益階層在經濟上承受能力脆弱,思想上相對保守,我國農民受傳統農業的影響較大,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作為商品經濟產物的農業保險也應是個漸進的過程;同時農村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實要求農業保險的發展不能搞“一刀切”,而應因地制宜,農業保險的發展應因勢利導,循序漸進,急功近利辦不好農業保險。 具體措施有如下幾方面:
(一)建立和完善適合地方農業經濟的保險組織體系,并在展業公司設置專門的農業保險管理機構、擴充農村代辦網點,為這一業務的發展作組織保證。首先,應根據各地發展差異、不平衡及農業保險自身的特點,建立以合作保險為主體的農業保險組織體系。合作保險組織符合地方實際情況,農民易于接受同時也便于管理。合作保險組織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為農業互助保險組織,其合作范圍可以鄉為單位,保障對象直接面對農戶。第二層次為農業互助保險合作社。其保險對象為互助組織,合作范圍可以縣為單位。第三層次為區域性保險合作聯合社,其保險對象為農業互助保險合作社,其保障范圍可按照農業經濟地理區劃而成的農業區域,充分發揮地區優勢,促進區域農業保險發展,這符合風險的集中或組合管理原理。其次,在各展業公司成立相應的農業保險管理機構,相對于農業保險對技術、公關方面的要求,以及這一市場的巨大潛力,專管機構的設立是非常必要的。
(二)保險實施方式的選擇。近年來農業保險主要采取自愿方式。實踐表明,在農業保險發展的初始階段,農民保險意識較差,自愿保險方式易導致投保面過小,范圍過窄,這一方面導致保險組織分散風險的能力降低,賠付率升高,另一方面又迫使保費率上升,較高的保費率反過來又抑制保險需求,賠付率的升高又限制保險供給,農業保險就難以發展;但強制實施方式,又容易引起農民的反感及當地政府的不配合。因此在保險實施方式的選擇上,一方面應強化宣傳手段,另一方面應區別情況,比如對種養殖業最好通過有關方面進行強制保險,對其他險種則采取自愿方式。 再者,我們可以加強與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等金融服務機構的聯系與合作,通過農業資金投入、農業信貸等措施的落實與保險掛鉤,拓展農村保險業務。
(三)保險公司對農業保險政策的傾斜及費率的優惠。 農業保險費的繳納靠當地政府在財力上對農戶的支持是非常有限的,而農民的收入相對比較低,這就需要保險公司在險種的承保范圍及費率的厘定方面對農業保險有所傾斜。在業務開發階段,這種高保額、低費率的優惠對農業保險的扶持與發展是十分有效的,應充分利用。至于這些措施引起利潤方面的下降,可以在其它方面采取一些補救措施,比如擴大承保面,比如向相關部門申請免征農業保險業務的一切稅費。
(四)加快農業保險業務發展與管理方面條文的制定與實施。目前保險公司該方面的業務管理規定和發展措施不是健全, 險種也比較有限,大多沿用多年前的,而且由于農業保險業務萎縮,以及該險種在各公司經營地位的下降,農業保險人才缺乏、農村代辦網點流失。當前,保險公司應重點加強該方面的建設與管理,制定與之配套的管理措施和有效的激勵措施并加以實施。(作者單位為人保財險山東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