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經濟是區域經濟的發展核心,不僅集中了區域內的優勢資源,也承擔著帶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責任。而產業結構變化代表著城市發展水平和階段的規律,其中第三產業的比重隨著城市從工業化前期、工業化中期和工業化后期呈現U型發展規律。第三產業的組成和在全國乃至全球范圍的水平,能夠體現城市經濟的成熟度和先進性。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第三產業競爭力,對于三線以下城市而言充滿挑戰。
第三產業分為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包括交通運輸、通信郵電等的流通部門;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包括公共事業如能源、安防、金融、專業服務等;以及為提高公民素質和福利水平的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可以看出第三產業的發展需要以生產制造業以及人口規模結構等為基礎,其發展質量更隨著城市工業化升級而提升。但是城市產業結構的更新換代與其在區域內甚至全國、全球的經濟地位相關,作為非一、二線城市的煙臺,在提升第三產業的比重和質量的過程中需要克服許多瓶頸,創新發展。
一、煙臺市第三產業發展現狀
2016年煙臺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煙臺市2016年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率為8.1%,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三產比重為6.7%:50%:43.3%,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增長率均超過8%,且第三產業略高于第二展業增長率。
從就業市場反應看,近年來,煙臺市第三產業用工增速明顯,根據2016年人力資源市場數據看,第一、二產業人力需求微降,而第三產業微增。第三產業增速較快的是倉儲物流、批發零售、貿易中介、餐飲住宿等服務領域。從發展規模和增速上看,煙臺市第三產業在山東省乃至全國都處于前列,但從三產結構和第三產業發展質量看,煙臺市第三產業還處于量的積累階段,有待進一步通過產業結構的升級以及高水平服務業集聚來提升。
二、煙臺市第三產業發展影響因素
第三產業組成成分眾多,對于不同城市而言,在比較第三產業規模的基礎上,更要比較第三產業的組成。不同城市因其區位優勢、資源稟賦以及第二產業集聚特點等原因,而會在第三產業的發展方向和內容上存在差異,因此其影響因素也不同。就煙臺市發展環境看,影響其第三產業發展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第二產業的發展質量。2017年上半年,煙臺GDP位居全國第19名,穩居山東省第二,其中工業產值更是高居第一。其中專業設備制造、儀表儀器制造業、計算機、紡織服飾、化學化纖增長較大,同時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也開始斬露頭家。第二產業的規模快速擴大,勢必會帶動生產型服務業的增長,主要包括倉儲物流、零售批發等,而隨著制造業交易的繁榮,也會帶來餐飲住宿等生活性服務業的繁榮。但具有可持續競爭力的專業服務業,如咨詢、規劃設計、商務服務、金融服務等,則有賴于第二產業發展從制造環節向研發設計以及銷售服務環節升級。
第二、第三產業中附加值更高的領域主要集中于教育、文化、旅游、公共服務等,這些服務業態的發展水平將決定城市的宜居性,即對人口的吸引力。而人口的集聚,特別是高層次人群的比重上升,必然徹底改變城市產業發展的基因。煙臺的產業發展現狀與蘇州類似,盡管在產業經濟以及生產型服務業方面領先與省會南京,但在政治、文化、教育、旅游等領域則遠落后于南京,這其中當然也存在歷史原因。但隨著房價和生活成本快速上升,蘇州的宜居性優勢比南京明顯。煙臺第三產業發展的終極目標是要將煙臺打造成宜居宜業的友好生態城市。
三、煙臺市第三產業發展策略
基于煙臺的目前的產業優勢以及在山東省內的位置,本文認為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促進煙臺市第三產業的發展;
(一)基于第二產業發展良好態勢,推動創業創新型城市建設。城市產業發展的活力來自于創新能力和創業精神,目前煙臺已經具備了良好的產業技術,有限責任公司、股份責任公司以及小微企業數量增長迅速,用工需求旺盛。但需要注意引導產業擺脫低水平復制、勞動密集型和低端加工型集中的漩渦,避免淪為價值鏈的末端。通過培育新興產業以及傳統產業的升級換代,給予中小型企業家、高校畢業生等創業者更多的政策扶持。通過政府搭臺,促進跨城市、跨區域的協同發展。
(二)提升城市宜居水平。目前煙臺市全國十大生態城市的第七名,但從科教、衛生、文化等領域上看,排名遠沒有這么高。為吸引更多優質的人口落戶煙臺,需要一方面增加優質就業機會,另一方面建設高品質的住宅、學校、醫院以及商業配套,此外當然要保持煙臺自然生態上的領先地位。并提升城市的開放性,在更大區域內扮演重要角色,從而吸引山東省外的優質人口的流入。(作者單位為煙臺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市場監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