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融合平臺建設過程中,從行業聯盟成員企業構建行業知識庫的實際背景出發,在考慮了行業聯盟企業成員的有限理性,引入信息融合成功合作后的預期額外凈收益、凈收益分配系數、前期準備成本和突變概率等影響因素,構造不同核心競爭力、實力不同的兩類非對稱企業聯盟構造行業知識庫的博弈模型。對兩類企業的策略選擇進行了一系列分析,首先進行完全信息靜態非合作博弈分析,得出“囚徒困境”難題;然后進行非對稱信息靜態非合作博弈分析,求得混合戰略納什均衡解;最后進行進化博弈分析,判斷進化穩定策略,分析非對稱企業間進行信息融合的策略選擇路徑。根據分析的結果,本文給出了一系列相應的管理啟示。
在國家創新發展的過程中,企業基于信息化需求的驅動,依托新一代信息技術和融合服務來構建行業知識庫。企業越來越注重在技術環境發展的支持下,從多個角度、多類環境和多種領域中發現、獲取相關資源與服務,并將市場各方面的大量信息 融合在一起,尋找新的突破口和創新點,從而加強本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創新能力。實踐表明,信息傳遞和開發所體現的無形資產價值,比有形資產的流通更為重要。但是,在信息融合趨勢下,產業聯盟對信息融合發展趨勢的認識既不深刻,也不全面。在大融合,大競爭的態勢下,融合尺度在各大行業融合的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大,競爭尺度和深度也非常大,但是很多企業卻因為“有限理性”而選擇用傳統運營的思維去理解融合,就有可能導致非理性的結果。例如,隔斷競爭對手的通信電纜的非理性競爭,三大運營商之間的網絡競爭導致三網融合受阻等。在企業信息融合的議題中,關注企業組織融合行為是本文最重要的內容之一,擬通過建立產業知識庫構建過程中的混合納什博弈模型和進化博弈模型,從行為經濟學和自然選擇的角度分別分析企業的博弈策略,并就產業聯盟穩定性和形成路徑進行討論。
雖然完全信息博弈是一種被廣泛采用的研究方法,但其中“靜態博弈”的假設在現實中仍有過于理想化之嫌。事實上,實際生活中,博弈參與人一般無法滿足“完全理性”的前提假設,而是通過“試錯方法”,有意識的分析或者只是幸運的發現。Weibull研究得進化博弈關注在眾多“有限理性”參與人之間多次博弈行為的魯棒性。Vincent等人認為進化博弈在資源管理,宏微觀經濟學,合作進化等方面有重要應用。Jalali等人提出一種混合評價體系,將進化博弈應用于供應鏈管理環境中。Ellis等人利用實證的方法驗證進化心理與學習行為之間的關系,發現不斷尋找和研究同行一流公司的實踐,并以此為基準與自身進行比較、分析、判斷,是可以使企業競爭力得到不斷提高的。
張洪潮和何任針對近年來研發聯盟合作“突然”解散的例證,運用進化博弈理論,對合作創新策略做進化博弈分析。孫慶文等人基于“不完全信息”假設,借鑒生物進化的思想,對2×2進化博弈均衡進行漸進穩定性分析,完整地給出了定性行為的拓撲等價分類,最后簡要討論了進化博弈對經濟行為模式的動力學解釋。鄭君君等人運用進化博弈的方法研究異質型企業間的競價策略,得出了在不同市場供需情況下競價策略演化的一般規律。何喜軍等利用進化博弈理論,探討了供應網絡中處于不同位置的核心企業和非核心企業兩個群體間成員的策略隨著投入、收益變化而變化的演化過程,并通過Netlogo對企業選擇和收益關系進行了仿真,研究表明,企業演化穩定策略不僅僅局限于參與與合作。毛磊通過研究國內外創意產業集群,認識到建立創新網絡是創意產業集群的重要動力來源。他利用進化經濟學的動態觀點,構建創新產業集群的企業合作行為的進化博弈模型,得出影響企業合作的關鍵變量。
上述研究都沒有考慮引入信息融合成功合作后的預期額外凈收益、凈收益分配系數、前期準備成本和突變概率等因素的影響,同時,大多數研究也沒有考慮在新的大融合趨勢下,利用進化博弈理論工具,分析跨行業,異業企業之間的信息融合行為和演化路徑。本文首先對異業企業的策略選擇做完全信息靜態非合作博弈分析,得出“囚徒困境”難題。在本文最后的部分則給出了一系列相應的管理啟示。
一、 產業中信息融合的博弈過程
在產業聯盟成員的知識外部化并進入產業知識庫的一般過程中,產業聯盟形成的必要條件是:成員企業間具有共同的利益,成員企業的知識庫在某一領域中幾乎沒有相同或類似的知識或信息。由于現實中成員企業之間信息是不對稱并且相互模仿,所以本文采用進化博弈來分析企業和企業在進行信息融合和使用信息的過程中的行為決策,最終得出一些推進和完善融合服務的管理策略,如圖1所示。
二、靜態博弈模型
(一) 隱性知識轉移一般過程
企業知識庫的形成過程中,企業的員工會將隱性知識外部化為顯性知識并通過通道進入企業自身知識庫,由此可知,隱性知識發送者—員工與企業組織就某項轉移活動達成一致意愿后,隱性知識發送者—員工會整理,篩選、共享自己的知識,經過編碼,把自己原有的隱性知識轉變為可以轉移和發送的某種形式,同時借助某些通道發送給企業組織,接下來,企業將有價值的文案、圖表、例子、經驗和教訓等經過分類整理后儲存于企業組織自身的知識庫中,以便于員工利用、獲取及修訂。其中,通道是由知識提供者和知識接收者用于傳遞隱性、顯性知識、數據和信息等的媒介,如Weblog、組織內網、非正式組織等。Nonaka和Konno所提出的知識轉化四種模式中的外部化過程(或稱為外顯化過程)是本章主要研究的內容。
(二)建模的基本假設
我們這里認為:企業的某一員工通過自己的積累而獲得有價值的知識,并將此部分知識轉移給企業知識庫的過程被稱為企業內部隱性知識的顯性化。在這個過程中,博弈涉及到一些參與人,即員工A、B、C、D等。我們為了有利于博弈分析,做如下假設:
(1) 存在一個企業是由n個員工組成的,建設具有企業自身特點的知識庫就需要企業的每個員工都自愿做出點貢獻;(2) 整個知識庫的隱性知識總量等于各個員工的隱性知識供給總量,很顯然,前者越大,各個員工從中獲得的收益也就越大;(3) 在均衡情況下,每個員工的預算總收入相等,每個員工提供相同量的隱性知識;(4) 所有員工都是“理性人”,每個人都會最大化自己的效用;(5) 每個員工對所有其他員工的戰略集合、支付矩陣等有完全的了解,即是“完全信息”。
(三) 符號說明
gi為第i(i=1,2,3…,n)個員工對企業知識庫的隱性知識供給量;
G為所有員工的隱性知識供給總量(即企業知識庫的總量),;
xi為個人知識增長所需個人資源(如:學習的資金投入,時間投資以及智力因子等)的投入量;
(xi,gi)為員工i選擇的最優戰略表述;
為員工i個人隱性知識價值的效用函數,其中: α為個人資源重要性參數,β為隱性知識供給總量重要性參數,,,;且,,,;
Ii為員工需要支付知識轉移成本;
Vi為“搭便車”員工所增加的知識收益;
R為企業對選擇“轉移”策略員工的獎勵值;
P為企業對選擇選擇“不轉移”策略員工的懲罰值;
Px表示建立知識庫所需私人物品的價格;
PG表示每單位隱性知識的價格;
Mi為員工i的總預算收入;
λ是拉格朗日乘數;
W為企業知識庫的總效用,且,其中:為員工個人效用占總效用的權重系數,且。
效用函數Ui表明員工i的效用隨著對私人物品的消費量xi的增加而增加,隨著公共知識總量的增加而增加,且個人資源和隱性知識供給總量之間的邊際替代率是遞減的;且Ui>Ii>0, Ui>Vi>0, R>0,否則,沒有員工愿意進行隱性知識的轉移。
(四)博弈模型
當面臨著是否出投入自己的隱性知識去建立企業知識庫時,員工A和B需要決策是否投入,因為Ii個單位的隱性知識顯性化的投入成本是每個員工需要支付的成本。當某個員工選擇轉移而另外的員工選擇不轉移時,選擇轉移者由于不能獲得另一個來源的知識,增加知識收入將為0個單位,同時Ii個單位的知識轉移成本被付出。而另一個員工若選擇不轉移,則進行了知識轉移的員工的所有知識被另一個選擇不轉移的員工獲得,從而選擇不轉移的員工會增加Vi個單位的知識收入,而且不用承擔隱性知識顯性化所需投入的費用。當雙方都選擇不進行知識的轉移時,雙方所得的收入都會是0。企業知識庫建立的“囚徒困境”由此形成了。
完全信息的博弈論中被廣泛被引用的模型之一是“囚徒困境”。“囚徒困境”描述這樣的情形:處于自身利益的考慮,沒有交流的理性個體之間所進行的選擇常常并不符合雙方(或社會)整體利益最大化這一準則,因此陷入兩難處境。囚徒困境表明在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給問題中,雖然博弈的參與人都非常清楚其他博弈人的得益矩陣,也明白會給博弈各方帶來更大的利益的選擇是提供公共物品這一道理,但是個人的理性選擇還會是“不提供公共物品”。針對本文提出的問題而言,在構建企業知識庫過程中,雖然企業的每個員工都清楚地知道其他員工的得益矩陣,同時也很清楚建立企業公共的知識庫有利于大眾員工獲取和利用知識,但是作為“理性人”,企業員工仍然不愿意貢獻個人的隱性知識。
在企業監督的情況下,企業為了鼓勵對企業知識庫作出積極貢獻的員工,企業需要對員工的知識供給行為采取一些措施來進行獎懲:對選擇“轉移”策略的員工進行獎勵,獎勵值大小為R;同對選擇“不轉移”的員工進行懲罰,懲罰值大小為P。
基于上述假設,建立企業內員工的隱性知識共享的完全信息靜態博弈模型,該靜態博弈的支付矩陣如表3-1所示。
三、 風險規避參與者的靜態決策分析
在這一博弈過程中,博弈參與人的偏好是會選擇使自身收益最大的策略。如果通過間諜或某種手段,員工A獲悉員工B將采取某種策略時,A必然會采取使自己收益最大化的應對策略。但往往實際上,員工A并不知道員工B接下來將會采取什么策略。
如果博弈的參與人是個偏好風險規避的決策參與者,那么博弈的參與人一定將做最壞的打算,以確保在最壞的情況下獲得最好的收益。例如,員工A要從自己的收益矩陣中找出自己在每一種策略下至少可以獲得的收益(即能獲得的最小收益),然后從這些最小收益的策略中選出能獲得最大收益的對策,即“從最小收益中選擇最大收益”,這就是用來求解博弈的均衡策略的最小最大原則。對于員工B來說,員工A的決策行為過程和其是同樣的,只不過員工B依賴于自身的收益矩陣。
在實際情況中,當員工A與B的最小風險策略已經選定時,博弈分析員工A與B兩者結合起來的以下四種情況下的納什均衡解:
(1) 當-P
(2) 當-P
(3) 當-P>R-IA且-P (4) 當-P>R-IA且-P>R-IB時,此時博弈的最優解為(不轉移,不轉移)。即當A和B不轉移知識所獲得知識的獨占性價值大于轉移知識后獲得的收益都時,A、B都認為最佳選擇是不轉移知識。 綜上所述分析可以知道,當決策者是風險規避的類型,知識轉移活動是否發生的關鍵在于Ui-Ii+R和Ui-P,即是:只要參與人認為其他行為決策給自己帶來的收益小于知識轉移后為自己帶來的效益Ui-Ii+R時,知識轉移活動才會發生;反之,知識不轉移;而與博弈雙方的初始知識存量價值Ui及進行轉移活動時增加的知識收入多少Vi無直接關系。(作者單位為武漢商學院) 作者簡介:付晶(1987-7),女,武漢,武漢商學院,商貿物流學院電子商務應用與服務研究中心,博士,講師,研究方向:電子商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