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下旬,中央政治局就維護國家金融安全進行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講話中強調,必須切實把維護金融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一件大事,必須加強黨對金融工作的領導,要完善黨領導金融工作的體制機制,形成全國一盤棋的金融風險防范格局。這對成都加快建設西部金融中心,指明了方向、確定了重點。
進一步加強對金融工作的領導
今年,為有效維護全省金融安全與穩定,四川省委批準成立了省金融工作局,加強對全省金融機構運作業務的領導、保證、管理、監督、協調,更好解決多層嵌套、杠桿不清、明股實債、剛性兌付、監管套利等資產管理領域的問題。這對進一步加強市委對金融工作的領導具有重大啟發意義。當前,成都經濟正處于適應把握引領新常態的深化階段,正處于轉方式、調結構、變動力的新舊階段過渡時期。傳統增長模式積累下來的投資依賴、土地財政、高杠桿、高負債等問題,經過“三去一降一補”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后取得較好成效,但新生金融風險點依然較多,金融安全形勢仍然嚴峻。尤其是不良資產、債券違約、影子銀行、互聯網金融等風險在累積上升,金融脫實向虛等重大問題亟待深入化解。對此,成都可考慮設立專門工作機構,或依托現有相關機構強化職能,進一步加強市委對全市金融工作領導,為加快建設西部金融中心提供堅強的政治和組織保障。
不斷優化成都金融安全戰略環境
金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要素之一,金融安全與實體經濟基本面、國資國企改革等重大問題密不可分。做好成都金融安全工作,一方面,需要重視與全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結合。當前,提高金融安全水平的核心任務就在于去杠桿。而去杠桿與去產能、去庫存互為表里,只有統籌推進才能解決杠桿率和金融安全問題,還要為經濟增長注入新動能、強化經濟增長新模式,沖抵去杠桿對經濟基本面帶來的挑戰。另一方面,需要把金融安全與國企國資改革相結合。目前,一些國有企業上下級鏈條過長,需要通過改革壓縮層級。同時,可借助清理“僵尸企業”核銷債務、為金融機構減負。此外,還可通過混改和國有股減持充實國庫,為減稅降費創造更多空間,進而為全市實體經濟減負,從而更好應對國際減稅競爭。
完善資產管理業務加強企業債務管理
當前,成都范圍內一些地方性商業銀行、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等涉及的不良貸款總額比較高,其中個人不良貸款占有相當比例。按照《金融企業不良資產批量轉讓管理辦法》等相關規定,個人貸款不得進行批量轉讓,且不良資產批量轉讓須定向轉讓給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為此,成都可積極爭取省政府批準或授權,發起設立市屬國資控股資產管理公司,拓展個人不良貸款資產轉讓的手段和渠道,加強金融對實體經濟和“雙創”支撐力度。探索在一些商業銀行、村鎮銀行,以及市級平臺公司的小額貸款公司等,開展個人不良貸款批量轉讓業務改革試點,允許其對個人不良貸款批量轉讓;放開當前政策對受讓主體的限制,允許不同風險偏好市場參與者、具備處置能力的機構投資者,共同參與個人不良貸款資產批量處置,釋放更大信貸增長空間,為服務實體經濟創造有利條件。積極打造專業化批量交易場所,鞏固提升其區域性資本市場功能。加強壞賬市場開放問題研究,在自貿試驗區金融創新開放工作中,有限度地向外資放開壞賬市場,注重吸引外資和解決壞賬同步推進。
多管齊下做好地方政府性債務管控工作
目前,成都有些區(市)縣和市屬國有平臺公司,負債占年GDP或資產總額的比例較高。今年5月3日,財政部等六部委聯合發布《進一步規范地方政府舉債融資行為的通知》,其主要政策邏輯是:管好地方政府的債務存量,嚴控增量債務擴張,規范地方融資方式,嚴控地方債務惡化為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其中值得重視的規定包括: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繼續切割政府信用與融資平臺公司的關系,推動融資平臺公司盡快轉型為市場化運營的國有企業、依法合規開展市場化融資,地方政府及其所屬部門不得干預融資平臺公司日常運營和市場化融資;進一步強調開前門,堵后門,要嚴格執行預算法和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的規定,地方政府舉債一律采取在國務院批準的限額內發行地方政府債券方式,此外地方政府及其所屬部門不得以任何方式舉借債務。這對做好成都政府性債務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為此,成都金融管理部門可積極與省金融工作局、“一行三會”等對接合作,在全面摸排各類金融風險點的基礎上,加強對地方性政府債務,特別是表外政府性債務的摸排和管控,按短期、中期、長期,按償還責任、擔保責任、或有救助責任等分類進行,確保管理部門把住重點環節,確保風險防控耳聰目明。同時,堅持問題導向,全面壓實金融風險管理責任,切實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監控力度,采取警示和限制措施,探索建立金融機構市場化、法制化退出機制。
高度重視擔保領域“互保”風險
經濟景氣時,“互保”圈內一團和氣,銀行歡天喜地,互保、聯保也曾被當作“有效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金融創新”。然而,一旦受到宏觀經濟下行等外部負面沖擊,這種復雜網絡立馬成了“連坐”機制設計,可能將網絡中企業全部卷入違約泥淖。在理性博弈之下,互保企業間集體策略性違約就成為了企業的無奈之選,擔保圈也就可能在金融機構和互保企業的博弈中,以“火燒連營”的方式崩塌。
還需關注的是,在“雙創”大潮中培育出的市場主體,多是中小微企業,受聯保問題不利影響最大的也正是這些企業。可見,中小微企業擔保風險問題,既關乎成都金融安全,又關系“雙創”未來。對此,應嚴格擔保放貸條件,注意在監管中加強金融創新的風險因素評估,要吸取經驗教訓配合上級主管單位做好風險排查,市屬企事業有關單位,更需加強業務監控,對互保、聯保等及時整頓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