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國家通過政治革命、工業革命崛起后,西方“普世主義”隨之產生,認為西方文明是世界上最好的文明,西方社會是世界各國萬流歸宗的“范式”。西方“普世主義”起源可以追溯到殖民主義早期,數百年來雖然經歷過若干變種,但萬變不離其宗,其充當強權的意識形態的功能的本質從未改變。西方社會以祖師爺自居,一直把他們所謂的現代化道路作為唯一可行的發展“范式”,在全世界范圍內進行推廣,認為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如果偏離西方模式必然失敗。然而,改革開放以來,經過30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國成功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轉向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推動了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和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中國經驗”“中國道路”“中國模式”“北京共識”受到全世界日益廣泛的關注。尤其是2008年以來,在應對國際金融經濟危機沖擊及各種風險與挑戰的實踐中,中國經受住了各種嚴峻考驗,彰顯了中國道路的獨特優勢,從而用事實宣告了西方“普世主義”的終結。中國道路對于其他國家的發展實踐而言,具有非常深層的世界歷史意義,尤其是它打破了西方“普世主義”的神話。
一、中國道路的成功充分說明,并不存在唯一正確的現代化模式,各個國家必須根據自己的國情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
毫無疑問,現代化這一世界歷史進程是由西方開啟的。西方發達國家都經歷了從不發達到發達的歷史過程,分別走過了不同的發展道路,創造了非常有價值的值得發展中國家借鑒的成功經驗。但是,它們把自身各不相同的發展道路進行總結、提煉,形成了所謂的“華盛頓共識”,作為現代化的唯一正確的“終極模式”進行推銷。然而,歷史條件的多樣性、現實情況的復雜性,決定了各國選擇發展道路的多樣性。世界上并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道路或發展模式,任何道路或模式都只有在特定的歷史和現實條件下才能獲得成功。
人類歷史上,沒有一個民族、沒有一個國家可以通過依賴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趨、邯鄲學步實現強大和振興?;谶@一認識,我們反對照抄照搬其他任何發展模式,不斷根據中國的實際探索適合自己的道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明確指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必須是一條從中國國情出發,符合中國實際的道路。他說,“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彼€指出,“改革開放必須從各國自己的條件出發。每個國家的基礎不同,歷史不同,所處的環境不同,左鄰右舍不同,還有其他許多不同。別人的經驗可以參考,但是不能照搬?!?/p>
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3月在坦桑尼亞尼雷爾國際會議中心發表的演講中指出:“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模式,中國將繼續堅定支持非洲國家探索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边@就告訴我們,不同國家由于具體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也不會相同。西方發展模式的確是西方國家推進現代化的經驗總結,但它只是當代世界多樣化發展模式中的一種,不能作為普世模式輸出到世界各地。
二、中國道路的成功充分說明,并不存在唯一形式的政治民主,各個國家必須根據自己的國情建立合適的政治制度
西方民主始于古希臘,建立在對奴隸的奴役以及基督教文化傳統的基礎之上,的確對人類文明有其獨特價值,但把西方的民主當作人類的“普世價值”強加給各國人民并封其為最高價值是錯誤的。中國道路對于其他國家的發展實踐而言,具有非常深層的世界歷史意義,它打破了西方道路是“唯一正確”“普世適用”的神話,也破除了人們對西方民主的迷信。歷史證明,并不存在唯一形式的政治民主,各個國家必須根據自己的國情建立合適的民主政治制度。既不能在民主政治建設方面“封閉僵化”,也不能“改旗易幟”,而要根據自己的文化傳統、歷史條件和現實情況不斷與時俱進,不斷完善和發展適合自己的民主制度。
從世界范圍來看,最近十年來,高加索“顏色革命”、“阿拉伯之春”、烏克蘭危機等事件的發生,無一不是西方民主制度強力輸出的結果。那些按照西方模式建立起來的“民主”政體,并沒有給相關國家帶來穩定和繁榮,相反卻使這些國家陷入了長期的動蕩和不安,甚至跌入了內戰的深淵。事實證明,任何一個國家在政治制度上,照抄照搬、東施效顰和封閉僵化、固步自封都是不能取得發展和進步的。例如,前蘇聯的民主集中制流于形式,導致官僚腐敗嚴重,在戈爾巴喬夫時期又放松黨的領導,結果導致蘇共亡黨、蘇聯解體。實際上,民主制度沒有一成不變的恒定模式,其自誕生的那一天起,就在世界上不同社會制度、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歷史文化背景下的不同地域中存在著不同的形態。西方式民主也許是適合西方社會的較好選擇,但是未必適合世界上所有國家和地區。民主模式應該反映每個國家各自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特點,具有本國特色,而不能照搬照套,實行“拿來主義”。正如2014年4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比利時布魯日歐洲學院發表演講時所指出的,“世界是多向度發展的,世界歷史更不是單線式前進的。中國不能全盤照搬別國的政治制度和發展模式,否則的話不僅會水土不服,而且會帶來災難性后果?!?/p>
只有能促進生產力發展和人民幸福的民主才是好民主,而中國的民主政治正是極大促進生產力發展和人民幸福的有效制度。從本質來講,民主制度是上層建筑,它是由生產力和經濟基礎決定的,要服務于生產力和經濟基礎的發展。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堅持改革開放,綜合國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貧困人口大幅減少,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大幅度提高,成為全球第一貨物貿易大國和主要對外投資大國等等,用了30多年的時間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二三百年所經歷的現代化進程,創造了偉大的“中國奇跡”。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所取得的經濟成就,世人有目共睹,無人否認,也無人能夠否認,但是,有人對于中國的政治建設成就存在一定的偏見和質疑。有一種典型的觀點是“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嚴重滯后于經濟建設”。這種觀點有失偏頗。我們并不否認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還不完善、還有許多值得改進的方面,但是,并不能據此無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民主的特有優勢和巨大作用,否則就不能完整揭示“中國奇跡”的內在根據。毫無疑問,中國道路的成功肯定離不開政治發展,任何否定和質疑中國民主政治建設成就的觀點嚴重背離現實情況,在邏輯上也講不通。鄧小平曾指出,“只搞經濟體制改革,不搞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也搞不通。”經濟與政治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如果沒有政治發展相適應,經濟發展也不可能。從本質上講,政治體制改革是通過上層建筑調整,來適應經濟基礎和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更好地服務和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從而推動整個社會不斷進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民主在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保證和發展人民當家作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堅持民主集中制的四大原則下不斷發展,也促進中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外界贊嘆的“中國速度”“中國奇跡”,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實踐成果,也是當代中國政治體制強大生命力和優越性的生動證明。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全黨同志必須牢記,我們要建設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么主義。歷史沒有終結,也不可能被終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不是好,要看事實,要看中國人民的判斷,而不是看那些戴著有色眼鏡的人的主觀臆斷。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完全有信心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國方案?!?/p>
中國道路的成功充分證明了,一個國家實行什么樣的制度、走什么樣的發展道路,歸根結底取決于這個國家的具體國情和歷史文化條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就是內生于中國國情基礎上的制度,它扎根于本土,最可靠、也最管用。
三、中國道路的成功充分說明,并不存在唯一合理的“普世價值”,各個國家必須根據自己的國情建設精神家園
西方國家從抽象的人性論出發,把他們的價值理念等同于“普世價值”,宣稱“普世價值”及其背后的資本主義制度是所有國家和地區擺脫貧困落后、實現文明進步的唯一選擇。他們在全世界宣傳和推行“普世價值”,以指導發展為名,大肆輸出新自由主義,使拉美國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以幫助轉型為名,實施休克療法,導致俄羅斯陷入困境……“普世價值”不僅沒給這些國家和人民帶來福音,反而引發社會持續動蕩。
我們不能否認,人類存在共同的價值。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推健l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也是聯合國的崇高目標?!边@六個方面都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這是符合全人類最大多數人利益的共同價值。我們應該以這樣的共同價值作為宗旨,來共同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而不是以某些國家基于自己的立場和利益所提出的所謂“普世價值”作為根本標準,來塑造一個實現他們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世界經濟政治體系。如果說人類的共同價值是“一般”,西方的價值觀所追求的價值是“特殊”,那么,美國的價值觀所謂的“普世價值”只是“個別”?!皞€別”不等于“一般”,“個別”顯然只是在個別條件下才是有價值的,離開了其具體條件就失去了其真理性?!耙话恪敝敢活愂挛锘蛞磺惺挛锲毡榫哂械膶傩?,即具體事物的共性。“個別”指單一事物的個體性、獨特性,此事物和他事物的差異性。世界上每一事物、現象都作為“個別”的東西而存在,它們的存在和發展呈現出不同的形態,表現為個體性、獨特性。世界上的同類事物或一切事物中又貫穿著“一般”的東西,即共同的、普遍的屬性;這種共同性、普遍性使各個特殊的事物相互聯結、相互貫通,形成統一的有機整體,并具有共同的規律性。列寧說:“個別一定與一般相聯而存在?!薄叭魏蝹€別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等等。任何個別經過千萬次的轉化而與另一類的個別(事物、現象、過程)相聯系。諸如此類等等”。根據“一般”與“個別”的辯證原理,人們應首先通過“個別”去認識“一般”,從大量個別事物的特殊本質中總結概括出事物的一般本質,即從“個別”上升為“一般”;再以“一般”為指導去認識沒有研究或尚未充分研究的“個別”事物,即從“一般”又到“個別”而不是直接把“個別”當作“一般”?!耙话恪笔蔷哂泄残缘钠毡檫m用的價值,可以作為任何“個別”的共同原則。怎么能夠把僅僅是“個別”的“普世價值”,當作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一般”的“共同價值”來推廣和奉行呢!
縱觀人類發展歷史,沒有一個國家是通過全盤吸收另一國家的文化,從而實現現代化的。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大國,有著源遠流長的文化,面臨與西方全然不同的問題,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可能走西方資本主義道路,更不可能簡單地用西方話語體系解釋自己。如果我們將“普世價值”看作人類“圣經”,認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目標就是變成一個類似西方的國家,不顧國情地全盤照抄西方模式,不僅會將中國帶進思想認識的“死胡同”,而且會給國家和民族帶來歷史的悲劇,最終結果是使中國淪為西方資產階級的“附庸國”。
只有堅持從中國的基本國情出發,才能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美好明天。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在長期的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我們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推動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形成了當代中國文化,為開創和發展中國道路提供了豐厚營養。堅持和拓展中國道路,要進一步增強價值觀自信,決不能盲目地成為西方價值觀念的附和者,決不能喪失自己的精神獨立性。世界潮流,浩浩蕩蕩。我們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而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扎根于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土壤,吸收借鑒人類文明的積極成果,與時俱進地培育和建設社會主義的“中國價值”,實現對資產階級“普世價值”的自覺超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和價值引領。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我們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不斷增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p>
四、中國道路的成功充分說明,大國崛起并不存在“國強必霸”的唯一邏輯,各個國家可以在和平發展中實現互惠共贏
建立殖民體系、爭奪勢力范圍、對外武力擴張,是近代歷史上一些大國崛起的老路。特別是在20世紀,追逐霸權、實力對抗、兵戎相見,使人類慘遭兩次世界大戰的浩劫。世界上一些人總是喜歡以歷史上“國強必霸”的西方邏輯,捕風捉影,認為隨著國民經濟和總體國力的快速增長,中國的發展將直接或間接地導致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然而,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打破了“國強必霸”的大國崛起傳統邏輯,開創了大國崛起一種新的路徑或者新的境界。
中國選擇和平發展、合作共贏作為實現國家現代化、參與國際事務和處理國際關系的基本途徑。這條道路的成功既需要中國人民堅持不懈努力,也需要外部世界理解和支持。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要跟上時代前進步伐,就不能身體已進入21世紀,而腦袋還停留在過去,停留在殖民擴張的舊時代里,停留在冷戰思維、零和博弈的老框框內?!薄昂推健l展、合作、共贏”體現了黨中央對天下大勢的科學判斷,提出了處理中國與世界關系的重大原則,不僅反映了我們黨對時代潮流的深刻認知,而且闡明了我們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是合乎時代潮流的明智之舉,是尊重歷史規律的正確選擇。
幾十年來,中國以命運共同體的新視角,以同舟共濟、合作共贏的新理念,尋求多元文明交流互鑒的新局面,尋求人類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的新內涵,尋求各國合作應對多樣化挑戰和實現包容性發展的新道路。中國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不干涉別國內政,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走和平發展道路,為中國的快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和平發展道路對中國有利、對世界有利。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探索出的一條新型發展道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條道路已經并將進一步顯示出其世界意義。
總之,中國道路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充分說明,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所謂“普世主義”的發展模式,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發展道路。不顧國情照抄照搬別人的制度模式和發展道路,從來都不會成功,不僅不能真正解決實際問題,還會造成經濟停滯、政權更迭、社會動蕩、主權喪失等嚴重后果。任何一個國家的道路,都應由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來決定,由這個國家的人民來決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實踐,為人類社會開辟了一種新的發展前景,也向其他國家和民族提供了一種新的制度模式和道路選擇,同時也宣告了西方“普世主義”神話的破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