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來源于生活,離開生活的教學活動是不存在的。語文課堂并非孤立于現實世界外的學習時空,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頭
活水。教育者應讓學生走進社會、融入生活,學活、學好語文,使語文教學在返璞歸真中熠熠閃光。
【關鍵詞】營造;轉變;感知;體驗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因此,要想方設法讓語文教學與生活緊密聯系,貼近學生生活,變“應用語文”教學為“生活語文”教學,讓語文課堂與廣闊的社會生活天地相接壤,讓語文回歸自然、回歸社會、回歸生活。
一、創設生活化的語文課堂環境
(一)營造語文化生活環境,激發學習主動性
“學習的動力在于興趣”,作為語文老師,應更傾心去如何營造一個語文化的生活環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主動性。寫作文時,如果能讓學生到一個熟悉的環境去看看,到時寫出來的就不是那種生搬硬套的文章,而是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畫面,那樣的作文應該是更生動、更形象的。記得有這樣一節作文課,主要是叫學生寫寫大自然的色彩。剛開始,學生感覺是沒有什么素材可寫,只能絞盡腦汁地寫出那幾句平淡的語言。可當教師帶著學生去那稻浪滾滾、瓜果飄香的豐收園時,在蟬鳴的林間小溪旁、在浩瀚的星空中時,讓美麗的鮮花、可愛的小動物與孩子們在一起時,再去看學生的作文,那時的心情已經是舒暢的。
(二)轉變角色、觀念,調動學習積極性
韓愈說過:“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授業固然重要,但想想解惑才是教師更為重要的任務,要完成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的角色轉變。記得有一次,在教一篇小學語文《蝙蝠與雷達》說明文時,出現了這樣的一個局面。首先,學生都按要求提前預習,熟悉課文內容。接著教師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自己歸納出蝙蝠的特性以及蝙蝠與雷達之間的關系。這時,一位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讓人覺得振聾發聵。他問到:“蝙蝠的視力不好,為什么不戴眼鏡?”教師課后反思了很久,終于明白了,解決學生困惑比教授他基本的課堂常識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讓語文教學回歸生活
(一)課前預習,感受主人公的生活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成功與否,是要看學生最終能否離開教師自己讀書、作文,掌握語文這一工具學科。”有的課文中的一些人物和事件,由于距離學生生活年代久遠,學生不易認識。因此應該讓學生課前預習,去感受主人公的生活,這對于成功組織課堂教學是非常有必要的。如在對《世紀寶鼎》一課的教學時,就可組織學生去查閱相關的材料,通過調查研究,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到了課堂教學中,學生對寶鼎的認識那可真是豐富多彩,說得頭頭是道啊。再叫學生去設計寶鼎時,學生融合了自己的調查和理解,設計了一件件美觀的作品。
(二)情景再現,體驗主人公的生活
小學課文里,寫英雄人物和英雄故事的文章很多。每一篇課文都散發著某個特定年代背景的生活氣息,學生往往一時難以體會。如教《歌唱二小放牛郎》這篇文章時,教師可先播放《小英雄王二小》視頻,讓學生感知王二小的英雄行為。之后再播放聲情并茂的課文朗讀音頻,讓學生感受課堂氛圍。最后讓學生表演,通過角色扮演,使學生“身臨其境”,體驗英雄行為,這樣方便學生跨越時代鴻溝的同時也獲得情感的陶冶。
(三)課后延伸,體驗生活
俗話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同樣課后對課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課后,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將課文與生活聯系起來,把課文描繪的內容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自覺以優秀人物言行激勵自己、約束自己。如在教《一夜的工作》時,文中字里行間都充滿著對敬愛的周總理的崇敬之情,對總理那種艱苦樸素的作風更是贊嘆不已。對此,學生在這些方面理解頗深,當然也自然而然對自己的生活作風有所約束。
三、在生活中滲透教學
生活之中時時處處皆學問。生活——學校、家庭、社會——處處蘊藏豐富的語文教學資源。語文教材的內容也多與生活緊密相連。兩者互為映襯,開闊了學生視野。
(一)聯系家庭生活學習語文
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最多,他們是“言傳身教、身體力行”的好老師。教師可根據不同家庭的特點巧妙地設計語文教學。例如有的學生家長是警察,可以讓他介紹一些安全常識;還有的學生家長是做生意的,可以讓他介紹一些商品的名稱與作用;還有的學生父母是賣服裝的,可以讓他介紹一些服裝設計與造型。這樣就可以豐富學生的語文色彩。
(二)聯系學校生活學習語文
學校是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生一天的三分之一時間是在學校度過。教師可以有意將學校里發生的一些故事引到學生的學習中來。例如有一個學生不小心摔倒了,上學很不方便,幾個學生分工每天把受傷的同學背到學校去上課的事;還有同學之間“一幫一”的活動,使那些差生的學習成績有所提高、學習的興趣有所增加等,都可以讓學生帶到課堂去說、去分享。這些事情他們大多有所耳聞或親眼所見或親身經歷,所以他們感到親切,特別有話可說,特別想把它們寫出來。
(三)聯系社會生活學習語文
社會是一道寬闊的背景,更是學好語文的一片好天地。豐富的校外資源利用好了,對學習語文那是最大的動力。例如看到社會上的一些廣告牌上的錯別字,使學生與正確的字相比較,養成一種寫規范字、說規范話的良好習慣。又如自己在社會上看到的、聽到的、做到的事,都可以用到寫作中去,那樣的作文才會真實、生動。還有在電視上看到的一些節目,不僅可以豐富自己的知識領域,更可以在那里認識許許多多沒有學過的字,增強識字的能力。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