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課程標準》中多次強調“語言積累”,積累不足,就無法形成良好的語感,更無法具備較好的聽說讀寫能力,也就不能真正學好語文??梢哉f,語文的學習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非一日之功,必須經過多年的積累才能有效果。通過教學實踐發現,學生語言積累不足會影響他們語文能力的長久發展。本文主要談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幫助學生做好語文積累。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生;高效積累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一、小學生語文積累的現狀
語言的積累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主要體現在語言材料、語言范例和語言知識這幾個方面。對于語言積累,也有幾種不同的方式,包括讀中積累、學中積累、說中積累、用中積累、課外閱讀中積累等。現在,很多老師都在努力開拓新的語言積累的方式,積極增加學生的語言積累;老師提倡學生要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在讀書時要做讀書筆記,特別是看到好詞佳句時要摘抄下來,這是學生積累語言的一種重要方式。盡管如此,當讓學生寫作文時,他們依舊感覺詞語匱乏、頭腦空白,不知從何下筆;當與人交談時,也不能順暢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的情況,值得語文教師思考:在學生的語文積累方面花了很多工夫,但是為什么會是這樣的情況?
二、學生進行高效積累的建議
(一)宏觀把握,啟發引領,廣泛閱讀,悄然積累
有句俗語說得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厚積薄發”。只有豐富的語言素材,才能“厚積薄發”“下筆如有神”。所以,老師應該使學生養成閱讀的興趣,并且要廣泛閱讀;不斷拓寬學生的閱讀面,鼓勵“雜讀”,這樣才能吸取多種養分。如閱讀文學作品,可以使學生的情感更加豐富,增強想象力;閱讀科技類作品,能夠培養學生嚴謹的思維,激發學生探索新事物的熱情;閱讀歷史讀物,學生可以研究歷史發展的規律,以古鑒今……魯迅先生曾經說過:“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彼?,老師應該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讓學生自由進行閱讀活動,不斷增加閱讀量。雖然鼓勵學生自己選擇閱讀材料,但不是任由他們發展。許多小學生會看《烏龍院》《七龍珠》等口袋讀物,或者一些不適合學生閱讀的作品,這會影響他們身心的健康成長。所以,學生的自主選擇要建立在老師科學、宏觀把握的基礎上。如:面對低中段學生,老師可以為他們選擇一些既有文字,又有圖畫的作品,像童話、故事、科普作品等,并讓這些學生自己選擇喜歡的書;對于高年級的學生,老師要推薦一些小說、傳記作品、科普作品等,這些書的種類要有所不同,涉及面要廣,數量要多,這樣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廣的選擇范圍。
(二)形象誦讀,情趣品析,深化認識,豐富積累
語文教學有很多基本方法,誦讀就是其中一種。誦讀也是閱讀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時還可以增加語文積累。葉圣陶先生稱有感情地誦讀為“美讀”,同時他認為,要引導學生有感情地誦讀課文,在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在委婉處還他個委婉。所以,老師要培養學生在誦讀時要動情,更要生情,與此同時,還要注重語言積累。例如《槐鄉五月》這篇文章,作者通過描寫五月槐鄉獨特的景觀、別致的風情,述說了愛花更愛人的豐富情感。閱讀這篇文章,就像品味一杯茶,讀得越深越有味,芬芳的花香與飯香融合在一起,心愛的人與優美的花形成了獨特的趣味,同時還有暖暖的主與客的情味都體現在字里行間,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讓人回味無窮。在講這篇文章時,老師可以在朗讀時讓學生抓住關鍵詞語,如“白茫茫”“浸”“清香”“醇香”“濃香”“飄”等,這時也可以給學生展示槐花的圖片、錄像,使學生對槐鄉產生熱愛向往的感情。在這個基礎上,可以進行配樂讀、表演讀,反復誦讀,讓學生身臨其境,與文章作者產生共鳴,體會作者的心意,同時也達到了積累語言的目的。
在品析中也可以使學生學習并積累語言。學生要加強對好詞佳句的鑒賞,深化自己的認識,深入體會內涵,最終學會將范文中的語句變為自己的東西,靈活運用。《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讓學生主動去感受情感,增加理解和體驗,接受情感熏陶,得到思想啟迪,感受審美樂趣?!贝_實,語文教學要讓學生深入文本,力求與作者形成共鳴,提高自身的鑒賞能力,增加對文章的感受力,語言的積累也會越來越多。
(三)輕松背誦,形象記憶
背誦是積累語言最直接的一種方式,具有獨特的作用。學生一提到背誦總是很有壓力,因為老師一味地強調死記硬背,而不講究方法,使學生對此具有抵觸心理。學生對于形象的東西具有較強的記憶,他們對于事物的記憶往往包含著感性的記憶。老師可以從一篇文章中選出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內容讓學生背誦,并選擇一些生動、形象的記憶方式。例如背誦《廬山的云霧》,老師可以用課件演示一些廬山云霧的圖片,吸引學生,在欣賞美景時,再配上文章中的語言,增加畫面感,加深記憶。背誦《雪兒》時,可以加入雪兒和作者的動作,或想象它們之間的對話來進行……運用生動形象的方式背誦,會增加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腦海中形成生動的形象,也為語言文字賦予生命力。
(四)說話練習,靈活運用
教師在教學中要在合適的時機設置情境,讓學生進行說話練 習,把在書中學到的語言材料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進行深化積累。如學習《荷花》這篇文章后,老師可以讓學生把喜歡的句子摘抄下來,然后讓學生反復讀課文,接著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結合自己的理解,再與課文中的內容相結合,與同學一起交流,介紹荷花的姿態美、荷葉美等。在說話前最好列一個提綱,然后為大家介紹時多運用自己摘錄的語句,學生在說話中也得到了語言的積累。通過復述,可以把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可以促使學生運用多種形式進行復述,如故事描述、導游介紹、即興表演等,讓學生通過說話加深積累。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