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著眼于“和大人一起讀”這個欄目的落實,以及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與習慣,利用資源,讓學生獲得有品質的共讀機會。從課程實施策略入手,有序推行共讀活動,以此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培養學生閱讀的習慣。
【關鍵詞】共讀;資源;興趣;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部編教材特別強調讀書習慣和讀書興趣的培養,注重讓語文課往課外閱讀延伸,往學生的生活延伸,而“和大人一起讀”“快樂讀書吧”“名著導讀”等正是這一理念體現的新事物。“和大人一起讀”放在一年級,從一開始就引導讀書興趣,更關注到學前教育的銜接,關注孩童口語向書面語的過渡。
小學一年級學生剛從幼兒園上來,識字量程度不一,有部分學生的識字量有限,閱讀速度受到影響,獨立閱讀的能力欠佳,閱讀面較窄;在閱讀時欠缺方法,有部分學生都是隨意翻翻就算了。在讀屏時代,家庭中缺乏讀書的氛圍。還有些家長反映不知道該怎樣和孩子共讀,怎樣交流,使課外閱讀未能有效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
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有利于培養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我們在活動中主要采取以下策略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一、著眼落實,有序推行
既然部編教材將課外閱讀納入課程,是以教讀、自讀、課外閱讀組成“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那么在一年級起步階段,我們能否先在課堂上“教讀”——教會孩子一些基本的閱讀方法、與大人共讀的方法,進而再課外“自讀”——自主回家與大人共讀、自主選擇課外閱讀的書籍,以此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培養學生閱讀習慣?
全冊教材“和大人一起讀”這個欄目安排了以下內容:《小兔子乖乖》《剪窗花》《小鳥念書》《小松鼠找花生》《拔蘿卜》《誰會飛》《猴子撈月亮》《春節童謠》。我們嘗試將前三次“和大人一起讀”的《小兔子乖乖》《剪窗花》《小鳥念書》的共讀的地點移至課室。在課堂上引進陪讀老師,分小組與學生共讀,意在讓學生體驗有品質的共讀活動,學會一些共讀的方法。
如《小兔子乖乖》是學生耳熟能詳的兒歌,是實現口頭語向書面語的過渡,在這次活動中,教師主要就指讀這一方法對學生進行指導,讓孩子懂得在閱讀中不會的字可以請教大人。
《剪窗花》是一首帶拼音的韻文兒歌,融合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除了鼓勵孩子借助拼音掃除閱讀障礙,教師主要幫助學生在共讀中初步體驗幾種常見的、簡單的共讀形式,如大人先讀我后讀、大人讀一句我讀一句、我先讀大人后讀、我和大人一齊讀等,體驗對于文中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請教大人、與大人交流的共讀方法。
《小鳥念書》是教材中第一次出現的篇章閱讀,是一篇有趣的故事。在前兩單元韻文、兒歌的共讀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單本故事書,并可以就文中有趣的地方和大人進行交流,感受和大人一 起讀的樂趣。以有趣為主題,向學生推薦讀本,指導學生讀讀本的方法。
隨著前三次“和大人一起讀”的持續推進,在進行第四次《小松鼠找花生》的共讀活動時,我們先布置學生回家與大人一起讀,繼而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從閱讀的時間、地點、方法等進行交流。
二、刺激感官,點燃好奇
一年級學生處在閱讀的起始階段,學生因為年齡特點,容易對色彩、圖畫、聲音產生興趣。因此,在活動中,我們充分利用文本中的封面、插圖等,讓學生先看圖,對文本產生了好奇心后,再讓他們自己去觸摸文字,學生興趣盎然。
又如教師聲情并茂地把這文本演繹了一遍,文本被教師的朗讀賦予了色彩和畫面感,文本在學生的腦海中浮現,刺激學生產生閱讀的興趣。
三、引發交流,持續驅動
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內容都有可能成為學生閱讀的攔路虎,讓學生止步不前,減低閱讀的興趣。而交流不但可以為學生掃清閱讀障礙,還可以在你一言我一語地說說書中有趣之處的交流活動中,激發學生反復閱讀的興趣,為閱讀注入持續的動力。
在活動中,我們著意設計了多次的交流活動,如在學生接觸文本后,陪讀老師讓學生就不會的字與組內老師、小組成員進行交流。又如讀完這個故事后,讓學生就文本中不明白的地方和有趣的地方與小組的老師和同學一起討論交流。問問、說說、玩玩文字游戲……在一次次的交流中,孩子們信步地走進了書中的世界,體驗到閱讀的樂趣,激發了閱讀的興趣。
四、自主選擇,萌生興趣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們結合課程內容和題材,可以選取一些篇幅適中、語言富有美感的讀物,如童話、寓言、故事、繪本、人文百科書等。以活動課堂為紐帶,利用教材上的文本主題來引爆學生閱讀其他文本的興趣。如我們今天讀了《小鳥念書》,或許有些小朋友會繼續讀動物讀書的故事,或許有些小朋友正想讀動物學本領的故事……使學生體會到:課本只是微微地打開了一個通往書海的窗口,以激勵其閱讀的興趣。這樣,以篇帶片,擴大閱讀范圍,再由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在課上閱讀,讀完一本還要帶一本回家,和家長一起讀,激發廣泛閱讀的興趣。
五、分享方法,主動牽手
在課堂共讀活動中,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個提問:你們想怎樣和老師一起讀呢?學生暢所欲言,分享自己的想法。既可以先聽老師讀,然后再自己讀;也可以先自己讀,再聽老師讀;還可以老師讀一句,學生跟著念一句;還可以和老師一起讀。讓孩子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和組里的老師一起讀,不會讀的可以請老師來幫忙。這樣,既讓學生在分享中了解到與大人共讀的方法,還模擬了在家與大人一起讀的情景,相信孩子們回家后就會以這樣的方式,主動邀請大人以各種有趣的方式共讀。
學期過半,在學生掌握了一些簡單的共讀方法,并會在家庭共讀活動中運用后,余下的幾次“和大人一起讀”的內容:《拔蘿卜》《誰會飛》《猴子撈月亮》《春節童謠》,我們都會以作業的形式布置學生與家長完成,以期學生小手牽大手,主動與家長進行共讀,主動與家長進行交流,感受到閱讀的樂趣。除此以外,我們還可以每月推薦閱讀書目,大力推行共讀,使“共讀”常態化地融進家庭生活。
六、點撥評價,沁潤習慣
在閱讀起步階段,我們應該著手培養學生哪些閱讀習慣呢?指讀、反復誦讀、不動筆墨不讀書,讀書三到以及讀書時從封面開始讀,一頁一頁地仔細讀等都是學生閱讀生涯中必備的一些常規的閱讀習慣。在活動中,教師的導語和評價語可以以潤物細無聲的姿態提醒孩子們。如:“來,請大家看老師手中這本書(老師拿起書):有封面、封底,一本書好像一座房子,封面是前門,封底是后門。看書時,先把前門打開,然后走進小房子里去看故事,看完了把后門關上。”“你不僅做到了眼到口到,連心也到了。”一句句溫暖的語言,指引著學生。
我們也可以結合每個單元的檢測卷,對階段性的共讀情況進行反饋與評價,讓“和大人一起讀”的活動實施系列化。
新課標中指出低年級的閱讀目標之一就是要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瑞士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學家皮亞杰曾指出:“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學生喜歡與大人共讀。在有品質的共讀活動中,學生體會到了故事內容或語言的趣味,體驗到了閱讀的樂趣,激發了閱讀的愿望,為今后的語文學習奠定了堅實的閱讀基礎。
作者簡介:文曉妍,女,1979年生,廣東省廣州市人,學士,一級教師,主要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