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年級的習作教學是小學習作教學的起步階段,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根據《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第二學段習作提出的要求——“觀察周圍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我們要從興趣、觀察、閱讀、體驗這幾個方面引導學生學習習作,切實把好習作的第一關,使學生輕松、愉快地踏上習作之路。
【關鍵詞】小學;習作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習作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中之重,也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點。三年級的習作教學更是小學習作教學的起步。如何讓學生從一、二年級“寫自己想說的話”過渡到三、四年級“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呢?這就必須經歷一個“從句到段、從段到篇”循序漸進的習作實踐過程。這個過程的形成,對小學語文教師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那么,如何讓三年級學生打好習作基礎,對習作產生興趣,樂于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呢?下面,我就根據平時的教學經驗,談談我在習作教學方面的一些淺顯做法。
一、從興趣入手,樹立習作的信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三年級的學生剛開始接觸習作,會有一種莫名的恐懼——面對習作,不知道如何下手。那么,教師就應該及時幫助他們消除“習作難”的恐懼心理,樹立信心,愉快地進行習作。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兒童是個有主動性的人,他的活動受興趣和需要的支配,強迫工作是違反心理學原則的,一切有成效的活動須以某種興趣作為先決條件。”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學生有很多事情的完成是沖著興趣而來的。那么,在教學習作時,就應及時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讓他們想寫,樂寫。如在教學習作“寫一寫自己的課余生活”時,我就讓學生先說一說他們平時的課余生活:你們的課余生活是不是很豐富?課余生活有哪些?課余生活給你帶來了什么樂趣……經我的用心提醒,學生紛紛說起了自己快樂的課余生活。學生能說,那么,寫下來就不是難事。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而學生“有米”,那么“這炊”也就輕而易舉了。雖然這是三年級學生的第一次習作,但是由于我利用學生最感興趣的話題引入,使學生消除對習作的恐懼感,也充分調動了學生習作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習作興趣,從而樹立了習作的信心,這讓學生在以后的習作路上不再有所畏懼。
二、從觀察入手,感受習作的樂趣
習作是學生認知水平和文字表達能力的具體體現。而這個“認知水平”是指學生對周圍世界的觀察分析水平。記得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習作要有內容,我們要指導學生留心觀察自己的學習生活、社會生活、家庭生活中的各種事物。剛學習習作,學生總有一種常見的心態,就是盼望著有“驚天動地的大事”可寫,然而,在現實的生活中,學生看到的、聽到的、經歷的是平凡而渺小的事情,比如一朵小花、一棵小樹、一處小景、一件小事、一點兒感想、一點兒小秘密等。因此,在習作教學中,就不能脫離學生的認知世界和生活實際,要讓學生用真摯的筆觸真實地反映自己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不能企盼他們用稚嫩的小手寫出具有重大社會價值的驚世之作。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還要根據習作的一些要求,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的一切事物,讓這些“定向觀察”成為學生習作的素材。這樣,“定向觀察”的習作素材就可以為學生的習作提供豐富的材料支持。如在教學習作“秋天的圖畫”時,我引導學生對比秋天和夏天的特點,學生輕而易舉地就能說出來,特別是對“樹葉”的區別:夏天的樹葉大多是蔥蔥蘢蘢、深綠色的,而秋天的樹葉卻是稀稀疏疏、甚至開始變黃了……mccF/wAy4s1D+/0vE+N0Hg==學生有這樣的體會,跟他們平時的細心觀察是分不開的。讓學生學會用“第三只眼睛”去發現別人視而不見的東西,這也是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顧及的。為了豐富學生的習作素材,我們要引導學生多觀察身邊的人和事,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為習作學習“添一塊磚,加一片瓦”。
三、從閱讀入手,豐富習作的語言積累
人們認識生活,獲得知識的途徑主要有兩個:第一個是親身實踐,通過實踐獲得直接經驗,形成知識;第二個是借助書本獲得間接的知識。據測定:一個人的知識靠親身實踐得來的僅僅占20%,而靠閱讀得來的卻占80%。如果說生活是習作的源泉,那么閱讀就是習作的基礎。閱讀可以擴大學生的認知領域。如學生對列寧、高爾基等一些人物的認識是因為閱讀。學生通過閱讀可以獲取更多的知識,積累更多的語言材料,從而提高他們的認知能力。
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些俗語給我們道出了一個非常深刻的道理:閱讀是寫作的基礎,而寫作又是閱讀的延伸。那么,如何擴大學生的閱讀量,為學生的習作打下堅實的基礎?這又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三年級的學生由于識字量不多,知識面較狹窄,所以他們的閱讀量也是有限的。為了擴大學生的閱讀量,給習作提供豐富的資源,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作為教師的我們除了要發揮語文課本的功能,引導學生多讀多背課文中的優美詞句、篇段外,還要鼓勵學生多點閱讀課外書,多看報紙新聞,并準備一本筆記本,把閱讀期間看到的精彩片斷、好詞佳句、成語格言等摘錄下來,為習作積累更多的語言材料。同時,還要充分發揮學校圖書館、板報、班級圖書角等陣地的作用,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閱讀材料,讓學生的習作更上一層樓。
四、從體驗入手,加深習作的感受
三年級的學生好奇心特別強。我們可以利用這一特點,在習作教學時,設定一些小場景、小實驗、小游戲、體育活動等,讓學生參與,然后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踐體驗,討論活動過程,最后有重點地寫下來。這樣,學生不僅感興趣,而且也有話可寫。如在教學習作“風景優美的地方”時,我讓學生自由分成小組,組成“旅游團”,組內的每一個人輪流當“導游”,讓“導游”給組內的成員介紹自己去過的地方。這樣,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又能“身臨其境”地給大家介紹自己去過的地方,學生的感受必定是深刻的。那么,寫出來的習作也是有真情實感的。所以,在習作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學會從自己的實踐體驗中,把自己的真實感受寫出來。有了自己的親身經歷,學生就會樂于表達了。
三年級的習作教學是小學習作教學的起步階段,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不可以操之過急,應當“一步一個腳印”慢慢地培養學生,根據《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第二學段習作提出的要求——“觀察周圍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讓學生切實把好習作的第一關,輕松、愉快地踏上習作之路。
參考文獻
[1]任文田.劉萬順.小學作文訓練藝術[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
[2]傅先蓉.小學語文教學建模[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朱倩婷,女,1980年生,語文小學高級教師。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