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普通學生5歲已經基本習得常用語言,句子結構逐漸復雜精熟,6歲能使用復雜句子依順序描述復雜事件。而此年齡段的聽障學生因為生理上的缺陷,語言理解或語言表達與同齡相較,有顯著的偏差或遲緩現象,造成溝通困難。本文在對我校一年級學生句子教學發展現狀進行客觀分析的基礎上,圍繞句子理解展開具體教學,提高聽障學生學習句子的能力。
【關鍵詞】一年級;聽障學生;句子理解;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對于剛剛步入小學的聽障學生來說,句子是溝通交流的基礎,能否正確理解文意、進行正確的應答,要依賴于句子的學習能力。我校一年級的聽障學生雖然到了甚至超過入學的年齡,但他們在理解他人話語、表達自身需求等方面存在諸多障礙,語言理解和語言表達與同齡相較,存在顯著的偏差或遲緩現象。針對他們的語言發展現狀,筆者認為,應立足教材,充分挖掘學句資源,運用范文,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指導聽障學生理解句意,需因文而異、因需要而異,選擇不同的策略與教法,突破聽障學生理解的障礙關。
一、直觀演示法
(一)以圖解文
圖片是提高聽障學生視覺注意力非常好的手段,借助具體的、直觀的事物學習,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語言。比如《看菊花》一課,運用多媒體播放菊花的五顏六色與形態各異,學生通過圖文對照,就可以理解“菊花黃的,白的,淡綠的,紫紅的,一朵朵,一叢叢,一片片”。
(二)動作演示解文
演示法是低年級學生非常喜歡的一種學法,生動逼真,互動性強,參與度高,易于理解。如學習句子“人們邊看邊走。”理解連詞“一邊……一邊……”無須教師講解,簡單的一個動作就可以輕而易舉地誘導出“邊唱邊跳、邊說邊笑、邊走邊聽、邊看邊吃”更多的句子。
(三)實驗演示解文
課堂小實驗是對某種現象或結果的驗證,建立因果關系。不僅能讓學生更全面地理解句子內容,而且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學習課文《烏鴉喝水》一文時,我帶著學生一起進行實驗演示,通過觀察“瓶子里的水漸漸升高了,烏鴉就喝著水了”全過程,理解“烏鴉是怎樣喝到水的”。
二、角色體驗法
角色游戲是低年級學生最喜歡的一種學習方式,學生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實或替代的材料,用語言、動作、表情等創造性地再現課文中的內容。如通過分角色對話,理解小白兔的難為情和小黑兔的得意與不服氣,探究誰更值得被點贊,兔媽媽為什么要把最大的蘑菇獎給小白兔;通過分角色表演“有的背,有的拉,個個滿頭大汗;有的唱歌,有的睡覺,個個自由自在”,幫助學生理解“螞蟻”和“蟈蟈”兩個動物形象。教導學生學習不同角色間的交往方式,同時在扮演不同角色任務過程中,發展學生的語言,掌握簡單的社會行為規范。
三、經驗帶動法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者不是如一張白紙般空著腦袋進入課堂學習的,學習是學習者帶著他已有的知識經驗,在他人幫助下主動建構的過程。教師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積極發揮學生已有經驗的作用,有意識地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與認知經驗聯系起來,讓學生似曾相識,有話要說,有話可說,自然交流。《人有兩個寶》里“雙手會做工”一句,要引導學生聯系實際拓展表達“雙手還會做什么”,如“手會變魔術,媽媽的手會織毛衣,爸爸的手會打電腦”;課文《家》的中心句式“……是……的家”,學生平時如能留心觀察生活,或通過閱讀、電視等媒介積累動植物的相關經驗,就可以造出更多的句子,如“泥土是螞蟻的家,大海是鯊魚的家”。
四、情境創設法
語言習得是在與周圍人或環境的互動下完成的,學生學習語言時,要盡可能在真實的場景或模擬的情境中進行語言教學,獲得真實的體驗。孩子們一直生活在大人的保護之中,缺乏自我保護的意識,真正遇到危險時,他們多數人的反應就是找爸爸媽媽幫忙,課堂上我積極創設生動典型的教學情境,預設各種危險情境,如遇到陌生人、在超市與家人走失等,啟發學生去思考,積累更多的社會經驗。
五、抓住關鍵句探究法
課文中有一些重點詞或句是作者表達思想情感的泉眼,是貫穿全文的中心點。如果教師善于發現這些泉眼,并以此展開教學,那么學生思維和情感的活水就會源源不斷地冒出來。如《這兒真好》一課,“這兒真好”一句不僅是課文的題目,又是貫穿課文的中心句,在課文中出現了兩次,教學中我組織學生緊緊圍繞“好在哪里”展開探究學習。
六、啟發想象法
一年級語文課文中出現不少比喻句,表達生動形象,是學生積累語言的好素材。教學中我首先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反復朗讀,在頭腦中浮現形象,體會句意。然后抓住比喻句的特點,引導學生了解本體和喻體是兩種不同的事物,如“太陽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鮮紅的氣球”,引導學生發現“太陽”和“氣球”之間的相似點,建立起一定的聯系,在此基礎上給學生提供幾個詞語形象,啟發學生想象,練習用比喻句說話。
七、結語
句子理解是一年級聽障學生最重要的一項技能,是正確清楚表達的前提,理解得越多,表達得就越多。理解得越準確,表達得就越清楚。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順應聽障學生的語言習得規律與學習特點,采取積極的教學策略,豐富學生的句子理解,發展學生的認知思維,扎扎實實打牢句子學習的基礎,為課文的學習做好鋪墊。
參考文獻
[1]李吉林.情境教育精要[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6.
[2]劉巧云,范順娟,段弘艷,等.兒童語言習得的基礎理論及其對語言康復的啟示[J].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2015(5).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