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單元教學中,應該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教會學生思考,實施以啟發式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充分注意發展他們的認知潛能,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
【關鍵詞】單元教學;啟發點撥;引導思考;拓展思維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教學生思考”已成為美國目前教育改革中的一項重要活動,他們繼讀、寫、算之后,把思考稱為基礎教育的第四個“R”,根據美國當代著名的教育家布魯姆認知領域的教育目標,知識和領會是低等層次的,只有提高學生運用、分析、綜合的能力,才能使認知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展。這種理論基礎與我國當前所提倡的以啟發式為中心的教學方法相一致。在語文課的單元教學中確實要充分注意教學生思考。下面談談在這方面的具體做法和體會。
一、精心設疑,指導預習
(一)圍繞單元的教學要求,提出中心性的思考問題
學生在思考這類問題的時候,必須統觀整個單元的面貌,再作分析、比較、綜合,才能求得答案。他們通過這一思考過程,就為完成該單元的讀寫訓練任務打下了基礎。如教學初中語文第五冊第三單元,學生經過第一、二學年的學習,已經掌握了小說這種文學體裁的基本知識,并對小說三要素的相互聯系有一定的認識,根據該單元的教學要求,可以提出這樣的思考題:本單元課文的小說三要素是如何體現的?是如何通過對比的手法來突出并升華文章的主題,發掘文章深度和增強表達效果的?可讓學生在預習時帶著問題閱讀本單元中的課文,作為進行這方面的訓練的準備。
(二)根據單元中各篇課文的不同特點,提出知識延伸性的問題,使學生的思考向縱深發展
教材在組編單元的時候,考慮到文體相同的各篇課文的共性與個性,整個單元實際上是形成了一個圍繞中心問題而構成的“輻射型”結構,必須讓學生的思考觸及各個輻射點,才能使他們的思考向縱深發展。如前所舉的初中語文第五冊第三單元,針對小說重點抓“三要素”的特點,指導學生閱讀四篇小說時,可以就文章的敘事線索,亦即作者組織材料的思路來設計所提出的思考題。這樣,中心性的問題與延伸性的問題相互配合,就使學生對所學單元的知識從整體到局部有一個完整的概貌。同時也培養和提高了他們閱讀小說,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二、啟發點撥,探討重點
(一)必要的啟示是多向思維的激發點
所謂多向思維,是指考察、審視思維客體的多角度、全方位,要挑起學生的多向思維,教師就要作恰到好處的啟示和點撥。如我在講解《多收了三五斗》開頭一段景物描寫時,考慮到學生對“萬盛米行的河埠頭,橫七豎八停泊著鄉村里出來的敞口船”中的“橫七豎八”一詞,很容易一滑而過,就特意啟示他們探究一下它的內涵。學生馬上從不同的角度各抒己見。有的說由于豐收,來糶米的船多了,難免“橫七豎八”;有的說因貧困的農民糶米心切,船來得急,停泊得匆忙,因而雜亂;還有的說因當時農民階級本身就有自由散漫、缺乏紀律性的弱點。對于這些說法,并不強求一致,只要求能自圓其說,借以鼓勵學生的“創見”。學生的這種多向思維,可以避免思想的僵化,甚至可能跳出意向目標外,取得意外的創造成果。
(二)比較是思考向廣度、深度發展的竅門
比較是思維的一種便捷方式。比較的方式可分為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比較的方法可分為對照閱讀、對舉辨析、列表比對、抽樣對比等等。再以《多收了三五斗》一文為例,米行先生和舊氈帽朋友對話的態度、語氣不同,可以對照閱讀;他們的外部形象描繪入木三分,栩栩如生,可作對舉辨析;故事里的第一天與第二天的描寫沒有具體的情節,可作列表比對。
要造就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作比較時切忌淺嘗輒止。例如,通過“舊氈帽朋友”與“米行先生”的比較,分析他們的境遇、思想、情緒等的不同,這是表面的,應讓學生通過思考進一步認識到:“舊氈帽朋友”的遭遇不是個別的,而是舊中國農民受“米行先生”所屬的階級的壓迫,因而豐收反成災的悲慘命運的縮影,這種層進式的比較、分析,可以使學生的思維更具有廣度和深度。
三、實踐訓練,拓展思維
對學生所學的知識,不僅要求他們消化理解,更重要的是在實踐訓練中能夠創造性地運用,從而提高思考能力。可以把這種實踐訓練分成兩大類:
(一)在解決疑難中鍛煉思維
在指導學生進行實踐訓練過程中,可以適當給出一些綜合性強、有一定難度的練習題讓他們獨立思考解答。如教學《藤野先生》,可以讓學生從明線和內在線索對本文記敘的“序”作分析。學生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把以前學過的記敘的順序、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的特點等有關的知識運用上來,才能弄清本文是依據時間的推移、地點的轉換,作者與藤野先生相識、相處、離別、懷念的順序來記敘的;才能理解本文除了回憶藤野先生這條明線之外,還有作者崇高的愛國主義感情的內在線索,從而弄清本文雖則時而寫人,時而記事,時而抒發感情,時而有所議論,卻寫得井然有序,脈絡分明。
(二)通過課外創造性的實踐活動,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
課外活動是課內活動的延伸,它可使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得到補充和擴展。比如教完《聽潮》一文,在條件許可情況下,就可以根據該文所在的單元的讀寫訓練要求,在課余、假日帶領學生到海邊觀海聽潮,然后指導學生模仿該文,結合觀察到的景色,先作片斷練習,要求他們以海潮漲落變化的景色為重點,描畫出大海的樂章;再要求他們以“大海的召喚”為題作文,要求融入當代青少年的形象,著重抒寫青少年一代的理想與胸懷。如果說前者是一種模仿與創造參半的訓練,那么后者則是一種新的創造。
總之,在單元教學中,應該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教會學生思考,實施以啟發式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充分注意發展他們的認知潛能。只有這樣,才能造就出適應新課程改革的“智力型”創新人才。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