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眾所周知,小學生具有活潑好動、注意力不集中的特征。再加上近年來語文已形成“動”多于“靜”的教學局面,導致許多小學生極為缺乏課堂的傾聽能力。本文追溯這一癥結的根源,提出具體的應對思路,希望能夠幫助孩子懂得有效傾聽,實現優質學習。
【關鍵詞】小學生;語文課堂;傾聽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傾聽,是一把開啟知識寶庫的金鑰匙。小學生懂得在課堂認真傾聽,才能領悟他人所想,促進知識的有效整合,并內化為自己所用。為此,筆者立足教學實踐,嘗試構筑有利于學生傾聽能力培養的語文課堂。
一、問題根源:只會“說”不會“聽”
在課程改革的推波助瀾下,有限的課堂時間成為不少教師緊鑼密鼓的“戰場”。教師環環相扣地進行引導,學生爭先恐后地表達。以中高年級語文課堂為例,課堂上一片“繁榮”景象,學生“小手如林”。在看似良好的表象下,卻容易出現繼發性問題:大多數孩子傾向于踴躍發言,細究之下卻只顧個人表達,忽略認真傾聽和思考評判,令有識之士深為憂慮。
在一次“同課異構”教學活動中,這種感受得到印證。兩位參賽老師風格迥異:前者熱情洋溢,善于引導學生頻繁表達,課堂氛圍活躍;后者細思慢導,巧妙穿針引線,更重視教導學生的表達和傾聽,互動學習頗見功底。在簡短的課堂評估中,后者的效果明顯高于前者。這引發我的深思:原來傾聽的確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關鍵技能,而我們在教學行為上的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
二、轉化策略:從“愛說”到“會聽”
毫無疑問,課堂互動中的傾聽和表達具有同樣重要的價值。作為中高年級的語文教師,我決心嘗試變革,努力創設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傾聽,并以恰當鼓勵的方式引導學生的傾聽熱情。
(一)明確目標,有效傾聽
研究證明,能聽不一定會聽,所謂傾聽,是指帶著明確的目標聆聽并適時交換意見。小學生擁有良好的傾聽素養,才會真正形成良好學習品質,實現課堂的溝通和交流。如在人教版四年級《巨人的花園》巨人品質的歸納中,上一小組小莫的發言還沒說完,旁邊的孩子就大聲嚷道:“讓我來,我來?!蔽逸p輕擊掌讓大家安靜,順勢啟發道:“小莫的看法有哪些亮點和問題呢?”類似的手法看似細小,卻能四兩撥千斤,讓學生帶著目標傾聽伙伴的話語。這樣一來,就不會因為孩子的張揚個性而盲目插嘴。
(二)方法得當,善于傾聽
我意識到不少學生傾聽方法不當,才導致假性參與。丹尼斯認為:“執教者給予學生的第一技巧,應當是傾聽的技巧。”比如對老師的講課如何傾聽?對同學的發言怎樣傾聽?傾聽和交流之間的關系如何處理?我把方法細化為“四心”,引導孩子在課堂上交流時注意做到“專心、耐心、細心、虛心”。例如上面《巨人的花園》案例中,小莫思維比較慢,但想要發表意見,我走近他專心聽,耐心地聽他表達完,再點撥學生思考其優劣所在。教師的身體動作和神情語態對學生影響很大,他們逐漸細心傾聽和應答,變得細心而謙遜。
(三)鼓勵評價,樂于傾聽
成功的教師要懂得適時鼓勵和評價,看到學生思維的閃光點,我會含笑點頭贊許,出現問題時則滿懷期望地引導。正如李政濤所言:“鼓勵評價是孩子樂于傾聽與應答的竅門。”像小莫這樣的學生,學習能力原本不夠高,教師在其解答時,重要的是用心傾聽和回應,而不是簡單地否定和指責,要激勵他和同學一起,在互相彌補中學習,實現共同發展。
三、跟進提升:在“傾聽”中思考
新課改希望師生共同開發課程。小學語文走在改革前沿,而中高年級孩子思維相對成熟,這注定了課堂能夠成為互動發展的場所。以人教版《竊讀記》拓展思維訓練為例,我有意拋出值得細思的問題:題目是不是應當改為《讀書記》呢?孩子舉手,有序闡述他們的見解,即便是大相徑庭,我也和其他同學共同傾聽,并就此分組討論和歸納:不改更好,表面上看“竊”是“偷”的意思,但能對應文中的家庭貧困無法買書,表現小女孩讀書如饑似渴的性格特點,互為映襯,更有深意。
課堂傾聽的理想境界,是指用心聽他人講話,同時細心地跟進思考。讓學生在會聽的同時開動腦筋,從而迸發思維的火花,提升課堂參與能力??吹胶⒆釉诼犞兄饾u學會分析,他們邊聽邊思考,適時舉手補充,課堂上能創新能質疑,懂得尊重他人的看法,同時吸納他人之長,我很是欣慰。很顯然,與其以高高在上的“傳輸”方式講課,不如“蹲下身子”參與到學生中,培養傾聽與思考的習慣。這樣的語文學習才是個性化、創造性的能動過程。
四、結語
傾聽的價值絲毫不亞于表達,然而,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我們對孩子注意傾聽能力的培養往往還做得不夠。尤其是中高年級的學生,熱情好動,偏于興奮地表現自我,卻缺少靜心聆聽和思考的技巧。為此,我準確把握出現問題的原因,重視對學生傾聽能力的課堂培養,遵循“目標方法、興趣激勵”的途徑,在語文課堂中靈活實施教學方法,使學生由“會說”到“會聽”,由傾聽到思考,擁有未來需要的重要學習技能。
參考文獻
[1]王品玲,和麗.探究培養小學生課堂傾聽能力的有效策略[J].學周刊,2017(27).
[2]周峰.有效傾聽 高效學習[J].語文天地,2016(27).
(編輯:張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