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說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通過人物在一定環境中的活動,來刻畫人物的性格,反映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從而產生令人陶醉的藝術魅力。但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發現,要指導學生對小說文本進行有效閱讀,并不是簡單易行的事。那么要實現小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就應該重視對小說文本的解讀,梳理好小說的三要素,努力創設情境,讓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體驗,鑒賞小說的藝術特征。
【關鍵詞】初中語文;小說教學;文學作品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小說是作家對時代生活體驗進行精心創作的文學作品,是他們擷取現實生活中的素材進行生動的加工,并加以豐富的聯想和想象而進行的藝術創作。小說反映社會生活,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讀者閱讀小說,從中了解社會生活,從而得到啟發,受到教育。
初中語文教材中小說的人物、情節、環境這三個要素都非常突出。因此,在教學小說作品時,抓住三要素是關鍵,從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生動的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方面入手,引領學生運用多種方法閱讀小說,通過品讀生動的人物形象,從而與小說中的人物同悲歡,進而引導學生鑒賞小說的藝術特征。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水平,我們必須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有效的教學。下面,筆者從四個方面談談初中語文小說教學的技巧。
一、梳理故事情節,把握結構特征
提高小說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研讀文本是前提,要梳理好故事情節,把握小說的結構特征。小說的故事情節常常是用線索貫穿起來的,抓住了線索,對理解文章、掌握結構、把握中心大有作用。小說最吸引人的是故事情節,把握好故事情節是讀好小說的關鍵,是欣賞小說藝術特點的基礎,也為研讀鑒賞小說做了鋪墊。因此,小說教學應重視分析故事情節。
如《我的叔叔于勒》一課,通過通讀全文可知:文章是以菲利普夫婦對待于勒的態度變化為實線,以于勒的十年經歷或者說是于勒的或貧或富的變化為虛線。弄清了線索,通過理讀情節,可用一個字概括情節內容,盼于勒(開端)——贊于勒(發展)——見于勒(高潮)——躲于勒(結局),故事的情節是以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的態度變化為線索串聯起來的。理清故事情節后,再讓學生根據故事情節復述課文,加深對小說內容的理解,也為下面分析人物形象做鋪墊。
二、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
人物是小說三要素中最關鍵的一個要素,小說的藝術通過生動的人物形象來展現,把握了人物的分析鑒賞,就把握了小說教學的中心環節,小說塑造的人物往往個性鮮明。初中語文教材所選的小說,大多故事情節起伏跌宕,人物形象生動,環境描寫豐富,也正因為如此,小說的篇幅往往比較長,學生較難把握重點。因此,我認為,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首先需要抓住的是小說最主要的要素人物,然后通過生動的互動與設計,讓學生在小說學習中獲得更多。
在《最后一課》中,作者塑造韓麥爾先生的形象,通過小弗郎士的視角來觀察。對韓麥爾先生的外貌、語言、動作進行描寫,表現了人物的性格特征,鮮明地表現了韓麥爾先生的愛國主義情感,突出了文章的主題,如韓麥爾先生的外貌描寫,“我的老師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漂亮的綠色禮服,打著皺邊的領結,戴著那頂繡邊的小黑絲帽?!边@套衣帽韓麥爾先生只有在重要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個教室有一種不平常的嚴肅的氣氛。穿上這禮服是為了紀念這最后一課,寫出了最后一課的莊嚴,揭示了韓麥爾先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文章結尾的動作和神態描寫:“他轉身朝著黑板,拿起一支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出了兩個大字:‘法蘭西萬歲!’”“然后他待在那兒,頭靠著墻壁,話也不說,只向我們做了一個手勢:‘放學了——你們走吧?!边@就像一個特寫的鏡頭,表現出了人物強烈的愛國情感,他以自己的言行深深地打動了學生,喊出了法蘭西必勝的信心,對法國與法語的愛與不舍,使一個恪盡職守、道德高尚的教師的形象鮮明地凸顯出來。最后一個動作,使他真正成為愛國之士,如雕塑般活生生地展現在每一個讀者的面前。
此外,在《最后一課》中有許多細節描寫是耐人尋味的,如:“屋頂上鴿子咕咕咕咕地低聲叫著,我心想:‘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小弗蘭士非常幽默地提出了這個問題,答案就留給讀者去思考。這些細節描寫看似信手拈來,實際上它為塑造人物形象、刻畫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題思想起了重要的作用。每一個細節描寫都是蘊含深意、發人深思。
總之,作品通過對韓麥爾先生的外貌、動作、語言、神態、心理和細節的描寫,讓我們強烈地感受到這個人物外在的力度和內心的激情。
三、分析環境描寫,揭示社會背景
小說的藝術也需要通過環境描寫來展現,人物的活動離不開環境,典型的人物總是在典型的環境中形成的。所以,人物活動受環境制約,又為人物提供了發展舞臺,顯示性格的舞臺。小說的環境分為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首先,社會環境描寫的作用:(1)交代時代背景,增加故事的真實性;(2)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3)深化作品的主題,如契訶夫小說《變色龍》的開頭有典型的社會環境描寫:“四下里一片沉靜,廣場上一個人也沒有,商店和飯館的門無精打采地敞著,面對著上帝創造的這個世界,就跟許多饑餓的嘴巴一樣。門口連一個乞丐都沒。”這一社會環境的描寫,精練而恰當,揭示了當時的社會背景,表現了沙皇統治下俄國社會經濟蕭條、市場不景氣、人民生活死氣沉沉的現狀。其次,自然環境描寫的作用: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交代時令、季節、地點。
1.渲染氣氛。如魯迅的《故鄉》中的環境描寫:“瓦楞上許多枯草的斷莖當風抖著。”這里的“枯草”“斷莖”寫出了老屋毫無生氣,渲染了農村破舊、荒涼的氣氛,“當風抖著”使人心寒,再加上我是回來搬家,老屋馬上要易主了,更增加了我悲涼的心情。在這種情況下,母親當然也“藏著許多凄涼的神情”,使我的心情更加悲涼起來,表面上寫“枯草的斷莖”,實際上暗示了當時農村經濟的落后、農民生活的困苦,同時也烘托出我悲涼的心境?;臎龅木跋笈c主人公悲涼的心境融為一體。
2.烘托人物心情。曹文軒的《孤獨之旅》中對四周的景物——天空、水面、草灘、凹地、人家、泥爐、炊煙的描寫,渲染了一種無家可歸的孤獨感,都讓鴨子感受到了漂泊的孤寂、害怕,痛苦,用鴨子的恐慌來襯托杜小康的恐懼和迷茫,是小說主人公心理的真實寫照。
3.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為下文做鋪墊。如《智取生辰綱》的一大藝術特色是善于運用自然環境的描寫,來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作品多處地方描寫了炎熱的天氣,課文寫法豐富多樣,還有的是通過對文中不同人物的語言、動作的描寫及人物的反應來突出天氣的炎熱。由于天氣炎熱,他們才選擇了黃泥岡歇息,因為天熱,眾軍漢肩挑重擔,苦熱難熬,口渴難耐。在這樣的情況下,白勝賣酒 像是給饑渴難耐的眾軍漢們一股清泉,所以就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晁蓋等人就是利用了有利的天時——天氣的炎熱巧妙設計,為后文寫到晁蓋一伙人成功劫取生辰綱的情節做了鋪墊,使故事情節得以順利地發展。
四、賞析寫作特色,體驗藝術效果
小說是文學史上經典的作品,它往往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特征,描繪了一個時代的特色。經典就是一種藝術,因此,優秀的小說作 品,需要作家運用多種寫作手法來構思作品內容,來塑造生動的人物形象。捕捉小說精妙技巧主要有三種方法:
1.小說常用的表現手法(懸念、對比、鋪墊、照應、巧合、細節、襯托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時所起的作用。
魯迅先生的小說,對比這一藝術手法常常貫穿于其中。對比能夠更加鮮明地突出事物的特征,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教學魯迅的小說作品時,我們要善于抓住作品中對比手法的傳神運用,巧妙地設計教學問題,引導學生深入品味文本內容,這樣就有利于學生較好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內涵,了解魯迅的偉大人格,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小說《故鄉》一文,閏土是這篇小說要刻畫的重點人物,也是小說的主人公。文章通過對比的手法,從不同的角度來刻畫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的形象。如少年閏土的外貌:“紫色的圓臉,頭戴小氈帽,頸套銀項圈,紅活圓實的手。健康壯實。”中年閏土的外貌:“臉色暗黃,有很深的皺紋,頭戴破氈帽,身穿極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飽經風霜。”這些外貌描寫構成了鮮明的對比,突出了年歲的變大、容顏的蒼老,同時也可以看出中年閏土生活的艱辛。少年閏土與中年閏土的動作語態進行對比,這些動作語態的對比,揭示了閏土由于生活的重壓,判若兩人,從天真活潑的少年英雄變成了一個木偶人。文中還有通過對比來寫閏土對我態度的變化以及閏土對生活的變化,這一系列的變化都是由于“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造成的,從而使閏土陷入了悲苦的境地中,閏土的身上承受兩座大山的壓迫——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閏土的遭遇也正是當時中國農民的寫照。作者塑造這一人物形象揭示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給中國人民帶來的災難,突出了文章的主題。
此外,《故鄉》刻畫人物,還有多處地方運用對比的手法來寫,除了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進行對比,還有“我與閏土前后關系”的對比、“楊二嫂與閏土形象”的對比、“故鄉前后景況”的對比、“我和閏土的關系與水生和宏兒的關系”的對比。這些對比手法的運用,都塑造了生動的人物形象,突出了文章的主題,使讀者更深刻地理解了小說的主題。
2.五種(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表達方式在文中是如何為作者運用。
3.在語言運用上有何特點(例如精練的語言、整齊而富有節奏感的句式,用詞準確而形象,語言豐富而多樣),給讀者提供哪些藝術審美情趣。如《范進中舉》中“屠戶橫披了衣服,腆著肚子去了”,“橫”“腆”這兩個動詞把胡屠戶的傲慢與市儈的嘴臉刻畫得淋漓盡致。“屠戶把銀子攥在手里緊緊的,把拳頭舒過來”一句中的“攥”“舒”活畫出了胡屠戶的貪婪相,也揭露了他愛錢如命的市儈嘴臉。形象而準確的詞語,形象而生動地刻畫了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的性格。
總之,小說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們應該把握小說的藝術特色,根據每篇小說的特征,引領學生進行高效的閱讀。課堂以學生為主體,巧妙地設計科學、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目標清晰地去解讀小說、鑒賞小說,從而培養學生鑒賞小說的語文素養,提高語文教學效果和學生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楊桂群.新課標下語文探究性教學的實施策略[J].語文學刊,2008(4).
[2]付煜.小說多元解讀探析[J].語文教學通訊:初中B版,2015(6).
[3]周奕.《變色龍》的學與教[J].語文教學通訊:初中B版,2014(1).
[4]龐尊華.小說閱讀教學中的美點品讀例談[J].語文教學之友,2015(01).
[5]林英杰.談初語小說閱讀教學的突破點[J].語文教學之友,2015(3).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