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中存在一些問題,表現為:教學目標設計重知識輕能力;教學內容設計脫離學生生活經驗;教學評價注重總結性評價忽視過程性評價?;诤诵乃仞B的學生發展是當下推進教育改革與教育實踐的重要內容。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旨在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實現這一目標的基礎是要將核心素養落實到教學設計這一環節中。本文對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進行探討與研究,旨在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語文;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21世紀教育改革的主題是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實現促進核心素養發展這一目標,關鍵在于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當今從事基礎教育的教師,在經過系統的職前專業學習后,已基本具有必備的學科知識基礎,他們的專業教學能力提升的重點在于教學設計能力的發展,即能否根據課程目標和實際學情分析,對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做出系統、科學的規劃,使課堂教學效果達到最優化。當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我們所關心的問題,而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中存在哪些問題,如何把核心素養落實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中,是本文要探討的關鍵。
本文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的文獻進行收集與整理,試圖梳理當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中存在的問題,找出問題的癥結,以促進教學設計的發展。
一、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目標設置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目標設計重知識輕能力
目標是行為的導向,一節高效的課堂取決于教學目標的設計是否恰當。新課程改革規定語文教學目標應為“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要“致力于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然而,當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目標設計中表現出重知識輕能力的現象,知識教學被賦予神圣化、絕對化的地位。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傾向于認知領域,關注的是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用可預測、可操作、可控制的行為目標代替“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我們應該看到這樣的事實:“學生是以全部生命,而不是以某一方面投入到教學活動中。”所以,語文課堂教學應該在學生獲得知識、發展能力的基礎上,使學生的全部身心得到發展,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
2.淡化語文目標,沖淡文化素養的培養
深入到小學語文課堂聽課,往往會有一種感覺,有些語文課和其他課程沒有什么區別。小學語文課堂應該致力于培養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通過祖國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思維能力,從而形成良好的道德修養,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所以,教師應該注重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培養學生對祖國文化的認同與贊揚之情,進而達到對文化素養的培養。
(二)教學內容的設計脫離了學生的生活經驗
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內容更能吸引學生的興趣,然而,目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中,教師沒有考慮到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感覺所學知識與自己的生活很遙遠,對這種抽象的課程內容毫無興趣。
(三)注重總結性評價,忽視過程性評價
傳統的教學設計,在教學評價理論方面認為:“教學評價的目的是為了獲取信息的反饋,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以便及時調節和控制教學過程?!苯虒W評價主要是看學生的學習結果是否達到了預期的學習目標,而對預期之外的、生成的學習結果考慮得甚少,在教與學過程中忽視了學生的努力和進步?;谶@種教學評價,分數成了師生雙方共同追求的目標,指導了教學的全部過程。
二、對策
(一)基于核心素養科學設計教學目標
1.立足基礎知識的掌握和思維遷移能力的培養
學校教育要培養有知識的人,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將來也會是這樣。只要有學校的存在,就離不開知識的學習和傳授,這也是被大家所公認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無法脫離知識而單獨存在,只有通過知識的學習,才能保證人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應以知識的掌握為載體,通過對知識的運用和建構來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因此在目標設置中,教師需要立足于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進而培養對所學知識進行遷移和運用的能力。切不可好高騖遠、本末倒置。
2.目標設置由知識主導轉向核心素養本位
核心素養下所要培養的人,是指促進人成功和解決復雜問題所具備的知識、技能、態度、情緒和價值觀的集合體。教學設計中教師不僅要立足于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也要關注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生成。基于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教學目標的設計,要求教育者必須權衡好掌握知識與發展學生能力素養的關系。教師要確立“通過知識而教育”而不是“為了知識而教”的教學目標設計理念,培養學生形成高于語文學科知識的能力素養。
(二)基于核心素養精心設計教學內容
教學過程雖然是知識學習的過程,但是學生的發展不僅取決于學習什么樣的知識,更取決于如何學習這些知識。只有當學生達到能夠深度理解并能夠創造性地運用知識,才能發展智力,進而形成能力和素養。為了學生能生動活潑地學習知識,教師應該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實現教學內容的豐富化和靈活化。
1.以“境”育人,激發學習興趣
創設情境化的教學場景,學生不僅能生動活潑地學習知識,而且豐富了學生情感的經歷。這種情感經歷對學生而言,是認知的一部分,是發展的過程。“去過程”“去情景”實質上就是去掉了學生必經的成長經歷。所以,教師應該創設情境化的教學場景,強化學生的感受性,以“情境,情感”激發“興趣”,只有把教材中的文本符號賦予情境化、生活化,知識才能滲入到學生的精神
世界。
2.以“生”為本,使教學最優化
教育教學發展的出發點和目的地應以關懷個體的生命成長為核心。課堂教學只有尊重個體的生命成長規律,才能提升個體的生命品質,彰顯個體的生命價值。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設置教學內容,如小學低年級學生思維發展狀態處于直觀形象思維,從教材的處理中我們可以看到,低年級教材中的插圖要明顯多于高年級的,低年級的兒童處于感性最為活躍的時期。教師在語文教學設計時應該考慮到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多讓兒童親耳聽一聽,親手摸一摸,親自試一試,這時期的兒童對形狀的敏感、色彩的敏感、聲音的敏感要高于高年級兒童,教師應該抓住兒童成長的關鍵期,為兒童創設情境,使教學效果最優化。
3.以“美”為境,培養審美素養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育,如果沒有美,沒有藝術,那是不可思議的。”小學語文教學活動是人類追求文明的活動,是情感與智慧交融在一起的活動。語文教學的這一屬性決定了小學語文教學內容設計中不能沒有美。在教學內容設計中必須突出美,讓學生 能夠充分感受到教材呈現的美的畫面、塑造的人物形象、抒發的情感,在兒童面前展示一個美妙的世界。茫茫田野,綠樹紅花,那初生的朝陽,落日的余暉,飄飛的雪花可以令學生神思飛揚。引起學生對美的感悟與鑒賞,引起學生與文本的多元對話,這樣才能激發起學生“情感”與“思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培養出適應社會需要的、健全的人。
(三)基于核心素養合理組織教學活動
小學語文教學要達到學生自己能讀書、自己能作文,才稱得上是成功。要達到這兩點,語文教學必須貫徹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這一原則。核心素養導向下的教學設計應該由“教師中心”轉向“學生中心”,引導學生主動獲取知識,促進學生主動探究、合作學習意識的養成。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應該打破以往教學的弊端,教師應該發揮主導作用,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注重探究合作的歷程,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精神。
1.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
探究合作能力的培養并不是讓教師完全放手,讓學生獨自去探究。在培養學生的探究合作能力時,教師應該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教師要密切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思維活動,察覺學生的思維過程,以便在學生思考遇到困難時給予及時的幫助與指導。教師應該關注學生問題生成、實踐、操作、思維轉化、問題解決的全過程,從而引導與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形成。
2.合作探究必須建立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
沒有獨立思考的合作探究是盲目的探究,是流于形式的探究,探究的目的是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創造力的培養。倘若這一切 不是建立在獨立思考基礎上的,那么探究將是毫無意義并且是有害的。因此,小學語文教學設計應該注意學生在認真思考的基礎上還未得到解決的問題,再引導學生進行合作研究。
(四)基于核心素養全面使用教學評價
1.體現人文關懷,遵循人格的“差異性”和“完整性”
核心素養更多地關注人的培養,其目標是指向未來符合社會發展的健全人的,因此教師的評價應該更多地突出人文關懷,是“人與人”而非“人與物”的人際對話,心靈交融。教學評價不能過分注重甄別和選拔功能,應關注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更應關注學生作為“人”的發展狀況。小學語文課程是完善學生個性發展,充滿個性色彩的教育活動,教師應尊重生命個體的完整性,不能斷章取義,要以發展、長遠的眼光去評價學生。
2.方式靈活多樣,鼓勵學生的“發展”和“創新”
評價方法多元化,不僅老師可以作為評價者對兒童的作業進行評價,也可讓兒童之間互相評價,從師評走向自評、他評,也可以讓家長參與到評價過程中,讓孩子有為自己作業辯駁的機會以及知錯就改的可能性,打破以往語文課堂單一的評價方式。另外,教師的評價語言應充滿賞識性、鼓勵性。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面對同樣的一篇課文,由于每個學生先天的氣質、稟賦及后天的家庭環境、生活經歷不同,產生的審美感悟也會不一樣。
3.把握關鍵時機,抓住學生的“閃光點”和“發光處”
課堂評價應把握住關鍵時機,對學生新奇獨特的想法給予積極可定的評價。當學生的回答超出教師的預設時,教師應具有應變的能力,及時給予學生肯定的或否定的評價。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課堂教學,由于學生回答的問題沒有在老師的預設范圍內,老師無法給予即時評價。俗話說,對的事情要在“對的時間”來做,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教師應善于捕捉學生的閃光點,即時給予適當的評價。
教學設計是落實教學的重要環節,核心素養導向下課程改革最終要落實到教學這一環節,教學設計對于每一個教育者的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是教學的實施者,在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教師教學設計能力是有待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張燕麗,周輝,黃義.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中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9(10).
[2]郭玉英,姚建欣.基于核心素養學習進階的科學教學設計[J].課程·教材·教法,2016(11).
[3]魯潔.一個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條:塑造知識人[J].教育研究,2004(6).
[4]郭元祥.課堂教學改革的基礎與方向──兼論深度教學[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5(6).
[5][蘇]B.A.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全一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編輯:張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