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增強詩歌閱讀教學效益,教師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做好拓展與欣賞工作:一是課前通過自主搜集背景知識,讓學生運用身邊資源進行有效性學習;二是課中通過圖片與相關文字資料的呈現,促進學生對詩句的理解與欣賞;三是課后通過詩文的補充,為學生打開一扇認識世界的窗口。
【關鍵詞】詩歌教學;拓展;網絡資源;欣賞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詩歌是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幾乎每一冊教材的第1篇課文就是詩歌,這已經成為該版本教材的一個特色。編者是比較青睞詩歌資源的,這是因為詩歌是培養學生感悟、思維、欣賞等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為此,教師應透徹領會編者意圖,精心設計詩歌教學。
一、課前:通過自主搜集背景知識,讓學生運用網絡資源進行有效性學習
詩歌的語言是凝練而又富有節奏的,思想是含蓄而厚重的。對于閱歷和知識尚不豐富的小學生來說,往往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會遇到一些“攔路虎”。解決這一困難最好的辦法就是幫助學生實現背景知識的積累,以促進他們對詩句的感知和理解,鍛煉思維能力。課前知識的拓展應該是綜合性的,內容包括圖片、音像及文字材料,等等。比如在預習《我們愛你啊,中國》一文時,可布置學生上網瀏覽青藏高原、海南島、桂林山水、杭州西湖,布達拉宮、戰國編鐘等圖片的任務,借助圖片走近這些名勝,了解風光特點和歷史文物的價值。
比如《長江之歌》第1節詩中的“你從雪山走來”一句就包含著豐富的地理知識,學生誦讀這句詩自然想知道為什么說長江“從雪山走來”,“雪山”在哪里,一路“走來”經過了哪些地方。同樣第2節詩中的“你從遠古走來”也包含著豐富的信息:“遠古”到底有多“遠”、多“古”?其實,這兩句詩寫出了長江的源頭和歷史的悠久。然而,要讓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光憑反復地讀是不能達到目的的,還必須讓學生了解相關的背景知識,而這些知識的獲取最好安排學生自己在課前解決,讓他們通過書籍或網絡自主搜集、消化、積累,課堂上再進行交流、分享,這樣可以為感知、理解詩歌奠定基礎。總之,搜集與處理信息符合《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學會運用身邊的資源進行有效學習。
二、課中:通過圖片與文字資料的呈現,促進學生對詩句的理解與欣賞
首先,可以運用拓展的資料,促進學生對詩句內涵的理解。詩歌的意境是生動而優美的,情感是真摯而自然的,結構是嚴謹而又渾然一體的……總之,詩歌是“美”的元素的薈萃。教學詩歌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要引導學生弄懂詩句內涵,想象并進入詩歌的意境,同時還要領略表達形式之美。而要達成這樣的目標,單憑教師的講解是不能奏效的;而必須鼓勵、引導學生去自主感悟、思考、探究、交流。“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強調了誦讀的重要;“以讀促講”“讀悟結合”,說明了讀與悟的相輔相成;“口誦心惟”,指出了誦讀與思考有著密切的聯系;“探究、交流”,體現學習方式的變革。比如《我們愛你啊,中國》第2節出現了“清奇俊秀”這個詞語,那么這個詞語寫出桂林山水怎樣的特點?單從字面上是不能深刻體會到它的內涵的,為了解決這個詞語理解上的難點,筆者在學生進行想象后,呈現了一組關于桂林風光的圖片,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眼睛,他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里山的奇形怪狀、水的清澈秀美,促進了對這個詞語的理解,激起了對祖國河山的無限向往。再如該詩第5節出現了“戰國編鐘”這個詞,如果只向學生介紹它是我國古代的樂器,這樣還是停留于膚淺的層面。此時,筆者又借助課件呈現下載的圖片,學生頓覺耳目一新,口中不由自主地發出了贊嘆。這樣做讓學生跟陌生的“戰國編鐘”相識了,拉近了距離,感受到了我國燦爛光輝的文化,增添了驕傲與自豪。
其次,通過資料的拓展促進學生對詩句的欣賞。詩歌教學首要任務是要教學生好好地誦讀,讀得聲情并茂、繪聲繪色,就算成功了一半。當然,對于詩歌中典型的句子還要從形式上加以欣賞。比如《我們愛你啊,中國》第2、3兩節中出現了“定語后置”的句子,為什么要這樣后置?這是一個值得讓學生思考的問題。此外,詩歌中還出現了好多整齊的“對句”和富有氣勢的排比句,這些句子都要引導學生去用心品味、欣賞,體會這種表達手法對于增強詩歌抒情效果的作用,并借鑒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
三、課后:通過詩文的補充拓展,為學生打開一扇認識世界的窗口
一首詩歌教學的結束,并不意味著學生從此就與詩歌“分手”。因為“教材只是一個例子”和引子,學習完課文只是邁開了“詩林漫步”的第一步,教師要趁著學生誦讀的熱情還未冷卻,結合所學詩歌的內容或形式上的特點,給學生印發一些與之相關的經典詩歌,供他們誦讀、欣賞,以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提升審美能力。
比如《我們愛你啊,中國》以生動形象、富有節奏的語言,抒發了詩人強烈的愛國之情。詩歌首尾呼應,好多句式非常整齊,無論是形式還是結構,都給人以美的享受。學習完此詩后,筆者組織學生進行分工誦讀,即運用“男領”“女領”“男合”“女合”“合”的形式來朗誦。學生讀得鏗鏘悅耳,充滿激情。之后,筆者給學生下發了另一首歌唱祖國的詩歌——王懷讓的《我驕傲,我是中國人》。其中“我是中國人——”“我驕傲,我是中國人!”兩句詩歌中反復出現,淋漓盡致地抒發了中國人揚眉吐氣的豪情。通過引導學生欣賞,學生領略了詩歌充沛的感情和明快的節奏,同時在眼前浮現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雄偉畫卷。再跟《我們愛你啊,中國》作比較,學生感悟到了兩首詩在內容與表達形式上的異曲同工之妙。這種相似性或關聯性的拓展,為學生打開了一扇認識世界的窗口。
總之,拓展是為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服務的,教師務必本著 “有度”“有效”的原則,切實做好這方面的工作,以增強詩歌閱讀教學效益,豐富學生語文素養。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