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的理解產生了很大影響,特別是串講的方式,不利于學生古詩詞能力的提高,究其根本,學生自己初步的理解是很重要的一步,再加之參考書與老師的解讀,是最佳的學習方式,因此,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學生的主動性,與教師的“放權”是重要的一環。當前語文教材統一使用部編教材,加大了古詩文教學的力度,也給教師與學生帶來了很大挑戰。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一、解釋理解,自學為主
新課標要求,要培養學生的獨立探索精神,敢于嘗試。學生學習古詩詞最大的障礙就是對字詞句的理解,如果不能讀懂文章的意思,學起來是十分吃力的,過去教師采用串講的方式進行教學,但是若讓學生先獨立地去理解原文,注重培養小學生的獨立習慣,然后再由教師統一糾正,學生的主動學習性能得到很大提高,使課堂學習效率達到最大化。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的制定是十分重要的,第一是學生自己獨立地翻譯,教師個別指導;第二是學生根據訂購的學習資料進行大概的翻譯并糾正;第三是背誦并默寫,例如《石灰吟》《竹石》等文章的教學,通過這種方式,一般當堂就可以完全掌握,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點撥指導,傳授方法
(一)信
信的要求是忠實于原文,將每個字都落到實處,切不能養成泛泛而讀、不求甚解的習慣,對于漢語言詞匯的積累、基本義、古今異義以及引申義和轉義的無誤是十分重要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核心素養的表達,古詩詞教學要體現對學生素養的培養,通過陶冶情操,使情感更細化,更注意細節的表達,可以通過自己的方式去表達內心的感情,不再生搬硬套,而是涓涓細水長流。
(二)達
達的意思是譯文的通順流暢,符合現代漢語的習慣。這就要求學生在翻譯文章時,要盡量按照現代人說話的方式、意思來進行表達,使翻譯流暢順口,使人讀起來沒有陌生感,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穿插一些經典名著里的經典詞句,學習時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擴展思維,豐富知識內涵,更多的是使學生認識到語文的魅力,自主學習,自主思考,培養核心素養,實現語文學習的初心。
(三)雅
譯文的流暢是必要的,但是要想表達出作者本來的意思,就要使語言更加優美,情感更貼切,這就是雅。學生在進行翻譯時,要注意詞語的正確選用,不僅能夠表達出文章本來的意思,更能夠抒發出作者的感情。例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一首敘事情詩,作者喜聞薊北光復,想到可以挈眷還鄉,詩中妻子就和今天的意思不同,應該翻譯成妻子和兒子,喜極而泣,這種激情是人所共有的。作者用了“忽傳”“初聞”“卻看”“漫卷”四個連續動作,把驚喜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而在“即從”“穿”“便下”“向”這四個富有動感節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著自己仿佛已經穿過巴峽、巫峽,路過襄陽、洛陽,回到了夢寐以求的家鄉。全詩無半點飾,情真意切。可以想象作者當時對著妻子和兒子侃侃講述捷報,手舞足蹈、驚喜欲狂的神態。
三、最基本的翻譯方法
(一)留
對于文章中出現的人名、地名、官名應該保留下來,對于太過專業的地方,考慮到學生學習的復雜性,就可以不用深究,有時候翻譯起來顯得生硬不順,不如就直接引用,使整個文章顯得更加地流暢。
(二)補
根據原文逐字翻譯的句子有時并不通順,原因在于古人省去了很多虛詞或者助詞,在進行解釋時,那些省略的部分要加上虛詞,使句子讀起來更加通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明確這一點,為學生的翻譯學習奠定基礎。
(三)注
古代詩詞中,有許多注釋,需要小學生在學習時注意,例如《清平樂.村居》中,“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里邊的鋤豆,是鋤掉豆田里草的意思,無賴,是無,同“亡”,無賴在這里指頑皮、淘氣,寫出了小兒子的天真無邪,這些都需要在翻譯時,格外留意注釋,留意它與平常意思的不同,才能達到翻譯的準確,詞人描繪了一家五口在鄉村的生活情態,表現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體現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羨慕與向往。
四、結語
新課改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不僅要保證小學語文課堂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提升小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提高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能力。古詩詞教學不能生搬硬套,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做出符合實際的翻譯,要順應現代漢語的習慣,教師應按照古詩詞基本的教學要求和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指導,不過度干預,“信”“達”“雅”一個都不能少,學生在對文意有了基本的理解后,應該專注于文學藝術、語言形式以及思想感情表達方面的學習,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編輯:李艷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