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介紹學習動機相關概念的基礎上,引入民族學生學習動機的概念,分析少數民族地區,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為例少數民族學生漢語文學習的現狀。面對漢語文學習狀況不佳的情況和問題,根據影響民族學生漢語文學習動機的影響因素,從學校、家庭、學生、教師、社會環境五個方面提出了提高民族學生漢語文學習動機的對策。
【關鍵詞】少數民族;學習動機;漢語文
【中圖分類號】H193 【文獻標識碼】A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和人民政府始終高度重視發展少數民族教育,在政策投入、基本建設、師資培訓等方面予以優先安排和傾斜。黨中央和內地省市對新疆少數民族教育也給予了很大關懷和支持,從而使新疆少數民族教育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發展。我國關于少數民族語言研究的成果頗多,尤其在少數民族學生雙語教學及其現狀研究、課堂教學模式研究,教師專業化、雙語教師培養、教師教學觀念研究。本文將轉變視角,從學生的角度入手,根據民族學生漢語文學習的現狀,探討非智力因素中學習動機對民族學生的影響,并針對其影響因素提出提高民族學生的漢語文學習動機的相應對策。
一、民族學生漢語文學習動機現狀
民族學生,不同于漢族學生,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長環境、語言環境,導致在漢語文學習過程中產生不同于漢族學生的學習心理,或是積極主動,或是畏難躲避。針對新疆喀什地區的走訪調查發現,新疆中小學現行教材大致分為兩種情況,三個模式。兩種情況包括民族班和普通班(包含民考漢學生),三種模式分別為:模式一為漢語程度較差的雙語班,語文課堂雖然雙語進行,但學生漢語基礎薄弱,教師對學生的要求僅局限于識字、寫字、造句,并無其他更高要求。民族學生漢語文學習動機強弱分布人數呈橄欖狀,漢語文學習動機極強和極弱的學生較少,處于中間狀態,順應學校學習計劃而無更多想法的學生較多;模式二為漢語程度較好的雙語班,其漢語學習動機平均水平明顯高于模式一的學生,但仍不足以和普通班的學生相提并論,其學習動機多限于極少數的交流和應付考試;模式三為民族班學生,他們進行純粹的維語授課,漢語文水平幾乎為零,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多用維語交流,漢語文的學習動機也就無從談起。另外一種情況為普通班(包括民考漢學生),班級里多數為漢族學生,少數維吾爾族學生從小接觸漢語,其漢語言、漢語文水平和漢族學生可達到大體一致的程度,這種班級的少數民族學生已將漢語文學習內化為生活的一部分,其學習動機也具有兩極化傾向。一部分學生認為自己的漢語文水平足夠好而降低了學習動機,另一部分學生則認為自己仍有上升空間,且自身存在很多不足,有繼續努力的意愿和愿望,學習動機較強。
針對不同模式,不同情況的學生,學習動機的強弱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應當對教師、學生、家庭、學校、社會環境進行積極調整,使學生得到更符合時代潮流的發展。
二、民族學生漢語文學習動機影響因素
影響民族學生漢語文學習的因素中,學習動機占有重要的比重。通過培養民族學生學習動機,使學生能夠在正確方向與動力的引導下得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針對民族學生學習動機的影響因素,就學生內部條件而言,包括學生對于個人發展與民族發展的需要和目標結果、學生在漢語言學習過程中的成就動機與自我效能感、學生由于個體差異與性格特征導致的學習效果差異、學生的志向水平與價值觀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學習動機,還有學生的焦慮程度;就學生的外部條件而言,學習動機的影響因素包括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會環境和教師的榜樣與引導作用。由影響民族學生學習動機的影響因素看出,學生、家長、教師、學校、社會在不同程度上與提高民族學生學習動機水平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三、提高少數民族漢語文學習動機的相應對策
(一)提高學生外部學習動機的對策
1.學校加強教育管理與規劃
建立合理分班制度,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自主學習能力、文化水平、思維能力或實踐能力,有選擇性、有標準地將學生進行分班,有助于學生在相對公平的學習環境中平等的競爭,形成良性的成就動機,并在競爭中相互學習,共同合作,形成互補關系。
2.家長做好引路人的角色
少數民族家長應從自身做起,進行第二語言學習,使孩子在家庭中也能具有良好的漢語言環境,形成漢語語言習慣,做學生漢語文學習的課外幫手,與孩子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3.教師對于培養學生學習動機的主導作用
(1)多種模式教學,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
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采用互動的形式,使學生能夠在于教師的交流中,感受教師所要傳遞的漢語文的積極作用,或創設問題情境,實施啟發式教學,使學生在不斷思考中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從而建立對漢語文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教師還應當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學生正確意識到學習漢語文對日后就業、發展的重要意義。通過增加知識的廣度與深度,幫助學生確立遠大志向,培養和增強學生的責任心、自制性和堅韌性。
(2)充分了解和幫助學生,給予學生恰當的評定
教師應當充分了解學生,掌握學生的學習心理和動態情況,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態度。在學生的學習受到阻礙時,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避免其產生對漢語文學習的抵抗心理。對于理解能力較差、實踐能力不強的學生,教師應當給予足夠的耐心,幫助學生走出學習困境,重建學生對漢語文學習的信心。
(3)調整教學理念與課程設置,提高學生對課程的積極性與興趣度
教師應當更新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主人翁意識,開展提問教學,與學生共同探索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在學習中的積極性與創造性。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課程設置,豐富漢語文學習形式,使學生的創造性有的放矢。
(4)合理調配學習任務,增強學生自我效能感與自信心
自我效能感是一種主觀的心理感受,這種主觀感受影響任務的選擇、努力的程度、堅持性以及學習態度。當學生獲得相應的知識、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為學習行為的決定因素。教師有選擇性的為學生布置學習任務,使學生能夠循序漸進地獲得成功體驗,提高自我效能感,同時教師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使學生在面臨學習中的挫折時,坦然面對,并在失敗中尋找經驗,提高自身的學習技能。
(5)教師的自我提升,更新教學方法與理念,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教師個人能力不足或有限時,會導致照本宣科的現象。教師自身不能對所教內容具有深刻的理解,并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使語文課堂變得索然無味,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教師利用課余時間閱讀專業書籍和課程書籍,對教材內容形成更深的個人感悟,觀看內地優秀教學視頻,提高個人教學能力和教學創新力,從而提高課程對學生的吸引力。
(二)提高學生內部學習動機的對策
民族學生應針對自身的發展需要制訂符合自身未來發展的學習目標與學習計劃,按部就班地完成計劃,有助于學生實現自我認同感,并在不斷進步中獲取更大的學習動力。針對學生面對的畏難心理和考試前的焦慮心理,應勇于嘗試新鮮內容,大膽接受新鮮事物。課余時間閱讀漢語課外書籍,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在教師的引導下,盡量克服學習中的陌生感,增強漢語言的語感和閱讀、理解能力,不因看不懂,聽不懂而產生惰性的學習態度。
1.提高求知欲望,建立改善和提高個人發展的愿望
學生在日常學習的同時,規劃未來發展,從短期目標著手,以長期目標為方向,使學習目的更加明確,產生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雍也》中,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可見自身的求知欲對學習效果的達成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以個人的發展目標為動力,使漢語言的學習具有更加切實可行的可操作性,從而使學生具有更加強烈的學習動機。
2.有針對性的閱讀課外書目,提高漢語文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課外書籍的閱讀,不僅有利于民族學生提高對漢語言的熱愛程度,而且有利于民族學生對于漢文化的了解和掌握。學生可在家長和教師的引導下,閱讀中國傳統詩文、小說、散文、戲劇等,使民族學生充分了解漢文化,有助于其在課內學習中,對課本知識有更強的探索欲望。
3.克服畏難心理,勇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漢語作為少數民族的第二語言,在思維模式、語言方式和發音方式上具有巨大的差異,民族學生初步接觸漢語,會產生畏難情緒,但這種情緒對漢語的學習沒有絲毫好處21//n535ycLS0gRTQw9ZEg==。因此,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身也應適當做出情緒調整,勇于面對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在發現問題的同時,積極地解決問題,從而建立自我效能感和學習成就感,對未來個人的發展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如在遇到漢語發音問題時,民族學生可多與本校漢族教師、學生交流,提高日常口語水平;又如漢語書寫中出現語法規范問題時,可經常向教師、同學請教,并多閱讀漢語文章,增強漢語語感,并應用于書面。尤其是在面臨寫作問題時,漢族學生尚不青睞,何況是民族學生,更加捉襟見肘。因此閱讀便成為民族學生寫作的首要前提。在交流和閱讀的輔助下,民族學生更容易克服畏難心理,并在相對輕松愉悅的氛圍下,克服困難,解決問題。
4.自我疏導,控制焦慮情緒
民族學生在面臨漢語考試時,就像漢族學生面對英語考試一樣,會在考前由于情緒的緊張而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焦慮。若不能及時進行外部疏導和自我疏導,則會影響考試的成績。很多學生在考前會做此類的自我暗示與自我疏導,而事實證明,自我疏導的學生相對于那些情緒緊張而考試發揮失常的學生在考試中更加具有優勢。
四、結語
由新疆喀什地區少數民族學生漢語文學習動機現狀發現,無論是民族班學生、雙語班學生還是普通班學生,其漢語文學習動機均有強有弱,而學習動機的強弱程度影響著民族學生漢語文學習以及日后的個人發展。因此,社會、學校、教師、家長、學生應意識到培養漢語文學習動機在對學生個人發展、社會文化交流、社會人才培養和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性,并采取積極的對策,全方面,多層次地培養民族學生漢語文學習動機,使民族學生成為日后可用的社會人才。
參考文獻
[1]馮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等.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王鳳.初中生高效率學習的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1.
[3]孫雷雷.師之有德教之有道——關于少兒鋼琴教學中諸問題的思考[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7.
[4]張巖.小學學習不良兒童的社會工作干預[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2011.
[5]游艷.淺談自我效能感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6(5).
[6]閆玉俠.利用自我效能感提高初中英語課堂效率[J].科教文匯,2010(23).
作者簡介:武凱京,1991年生,山西人,喀什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學科教學(語文);李安琪,女,1992年生,黑龍江人,碩士學歷,研究方向為學科教學(語文)。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