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是我國的立國之本,從先秦至今我國教育經過了一系列的改革。在小學教育階段,開展語文教學活動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字詞的運用,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等等。新課改提倡學生使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方式,成為學習的主人,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教育者應該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制訂適合學生的教學計劃和目標,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和成長環境。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措施。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自學能力;新課改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從應試教育轉換到素質教育過程中,教育者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態度發生了很大轉變。教育者開始關心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情緒,由之前的關注教學結果轉變為關注教學過程。借助豐富的教學資源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作為新時代的主人,需要具有意志力和自我管束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的自學能力進行培養,可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日后的發展打下基礎。
一、自學能力在學生發展中的重要性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說:“教是為了不教。”教育者在教學活動中向學生傳授學習方法,引導學生能夠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生在認知發展階段,具有差異性、不平衡性和階段性,教育者在開展教學活動時需要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和學習能力,因材施教。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地位比較被動,學習效率不高。小學生的性格比較活潑,在課堂學習中經常被其他事情分散注意力,教育者對學生的管理方式不是訓斥就是置之不理,導致學生在步入校園生活時就養成了很多惡習,對學校沒有很好的情感。
小學教育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很大提高,新課改中強調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能力。被動地學習只是完成了教育者布置下來的任務,但是沒有將自己看作學習的主人,仍然根據教育者和家長管理和要求做事。自主學習是在沒人管束的情況下主動去學習和復習知識,能夠無師自通地掌握一些在教學活動中學不到的知識。小學生的自學能力能夠加快學生的成長,培養學生的獨立性,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自學能力對學生未來的發展幫助很大,擁有自學能力可以在任何領域和學科中堅持自己的觀點,不受周圍人和事的影響,提高學生的意志力和創造力。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措施
(一)激發學生的自學意識
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首先需要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時機成熟時再教授學生學習方法,循序漸進。在學習《靜夜思》這首詩時,教育者可以借助多媒體將靜夜思的創作背景和詩人簡介展示出來,使學生能夠感受到“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中的思鄉之情。學生掌握了詩詞的意思再背誦起詩來就簡單多了,小學生喜歡搞怪,教育者可以使用“流動課堂”的方式,領著學生在教室內排隊走動著背詩,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科的趣味性,從而變得主動。即使沒有教育者督促,在課下學生之間也會將學習看作是一種游戲,自覺主動地去了解教學知識。
(二)運用合理的教學方式
教育者的教學態度和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態度,教育者與學生的關系不融洽學生就會不想聽這門課的老師說話,對教育者的抵觸心理直接反饋到學習成績上。教育者要想提高教學質量,就需要針對不同學生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為學生制訂合理的教學目標和計劃,引導學生養成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習慣。開展小組教學活動,使學生之間可以相互交流,相互扶持。比如某小學四年級三班的一位學生寫作水平遠遠超出了同齡人,對語句的運用和表達都拿捏得比較到位,而且還曾拿到過“中小學生創新作文大賽”的一等獎,儼然成了學校里的小明星。教育者可以將該同學作為班級里學習的榜樣。告訴其他學生該同學如此優秀的原因,因為該同學平時喜歡看書,常常在休息日讓家里的爺爺奶奶陪著自己去附近的圖書館看書,久而久之就養成做筆記的習慣。教育者可以使用激勵的方式調動班里其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細心、耐心地引導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提高。
(三)創設教學情境
在學習小學語文教材S版時,每當學習新課前,教育者都可以使用小組競答的方式對上一節課學到的內容進行鞏固和學習。然后再拿出15分鐘時間由學生自主學習新章節的內容,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借助工具書自學生字、新詞,讀通課文的語句,初步了解和掌握課文內容,對文章中的人物或事件,有一個梗概性的了解。學生在查閱資料和思考過程中會提高自學能力。學生課堂上要認真聽講,合理利用課上時間,將教育者教授的教學內容掌握好。教育者為學生布置少量的課后作業,使學生養成課后鞏固的習慣。創設教學情境,在學習《石榴笑了》這篇文章時,使用懸念式教學的方式,問學生“石榴會不會笑?石榴的生長規律是怎樣的?”使學生帶著問題去了解課文,在找尋答案過程中會對課文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教育者與學生進行分段朗讀,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語文學科產生了學習興趣,由被動學習變得主動,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三、結語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育者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引導者、參與者和合作者,在教學活動中教育者不僅需要向學生傳授教學知識,還應該引導學生掌握一些學習的技巧,教導學生做人的道理。自學能力對學生效率和學習積極性有很大的提高,在小學教育階段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可以為學生日后的發展提供幫助,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
參考文獻
[1]常冬梅.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刊),2017(1).
[2]高美.試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J].教育教學論壇,2016(10).
[3]田艷.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刊),2014(3).
[4]祝長翠.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J].小學教學參考,2012(18).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