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動筆墨不讀書,標注式閱讀可以有效提升專注力,讓學生在閱讀中有意識有目的地攫取收獲,增強閱讀興趣,提高能力。
【關鍵詞】標注式閱讀;點線;顏色;符號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小學三到六年級課外閱讀總量需達到140萬字。正如莎士比亞所說:“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廣泛地閱讀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健全的人格,向往真、善、美,摒棄假、惡、丑;有助于溝通個人與外部世界的聯系,使學生認識豐富多彩的世界,獲取信息和知識,拓展視野;有助于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作文水平;有助于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思維能力、審美能力等;有助于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有助于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因此語文教學必須強化課外閱讀意識。
學生在進行課外閱讀時常遇到一些狀況:注意力不集中,看書晃神兒;對文本內容印象模糊;看過之后無所收獲或感想,更談不上積累和分享。事實上,我非常認同“不動筆墨不讀書”這句話,如果在課外閱讀中筆不離手,并貫穿標注式閱讀的方法,效果必定大有不同。
那么小學生可以在課外閱讀中運用哪些便于操作、行之有效的標注式閱讀法呢?
一、“點、線、角、圈”標注法
“點”是實心圓點和空心圓點,通常我會建議學生用實心圓點標注出認為寫得精彩,用得貼切的字或詞語;空心圓點則用以標注成語或四字詞語。字詞是語言最基本的單位,到讀物中擷取這些閃亮的珍珠,才能串成一條條光彩奪目的項鏈。
“線”是直線和波浪線,看課外書時學生可以用直線標注出描寫天氣或景物的出彩句子,如“樹木被一層像呼出的水蒸氣一樣柔和的綠色薄霧給籠罩了起來。樹枝開始發芽時,霧氣就會散去”。這些句子往往優美而生動,孩子們也很樂于找出來多讀兩遍。波浪線可以用以標注心理描寫類的句子,文章中人物內心世界的刻畫往往能引起讀者共鳴抑或升華文章主題,孩子把握住這些語句,不僅有利于將來的寫作也有助于感悟文章本身。
“角”是指小三角符,一般文章中會有連貫性動作的描寫,如“愛麗絲一時之間不知該怎么辦,她順手撿起了一根木棒,沖著那只狗舉了起來想嚇嚇它。那只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跳開了,還發出一聲歡快的叫聲,接著又朝那根木棒跑過去,好像要去撕咬”。這里的動作詞,下方皆可以標出小三角符,生動準確的動作描寫使文章有再現感和即視感,學生在課外閱讀中要去發掘。
“圈”是指用大的橢圓外框圈出的首尾兩段中相互照應或點題的語句,品味妙處。
“點、線、角、圈”標注法,簡單易行而且可以靈活改變為自己喜歡的符號,關鍵是確定了的符號就要固定下來,方便以后回顧和查閱。
二、“紅、藍、黃、綠”標注法
顏色是比符號更為直觀的標注形式,好的文章令人愿意反復品讀,我會讓學生在二次閱讀時用彩色記號筆標記,可以用“紅、藍、黃、綠”這些基本色,也可以用自己喜歡的辨識度高的顏色來標注。如文章中的比喻句用紅色記號筆勾出;擬人句用藍色勾出;排比句用黃色記號筆勾出,夸張句用綠色記號筆勾出。漸漸的學生會發現,修辭手法在文章中的運用是非常普遍的,并且這些修辭手法的運用潤色了單調的敘述,學生也在潛移默化中積累了許多佳句,在自己的寫作中能寫會寫了。
三、“嘆、問、關鍵詞”標注法
讀文是一場讀者與作者之間的心靈對話,讀文過程中有些細節、場景學生可能被觸動,有感想,但在快速閱讀中又不想被打斷,這時可以隨即標注一個大大的“感嘆號”,等盡興讀完后,再回看一下這些標注之處,把自己的感受與家長、老師或其他同學進行交流。
在課外閱讀時難免也會生發一些疑問,也可以適時標注一個醒目的問號,之后進行探討、論辯。思想碰撞迸發的火花有時也是閱讀樂趣所在,孩子變被動枯讀為主動探讀,主觀能動性調配出來了,孩子才真正成了快樂閱讀的主體。
關鍵詞標注法則更適用于五、六年級的學生,高段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歸納總結能力,可以要求學生找文章或句段的關鍵詞——可以在文中找出詞語,也可以用自己提煉的詞匯。關鍵詞不要求“多”,但力求“準”。
標注式閱讀法旨在提升學生的專注力,并通過勾畫的方式有所“得”。定期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標注式閱讀“成果”,使學生有成就感,并組織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交流讀書心得,那么他們的閱讀興趣必將越發濃厚。
參考文獻
[1][蘇]維·比安基.森林報[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社,2014.
[2][英]劉易斯·卡羅爾.愛麗絲漫游奇境記[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社,2016.
(編輯:張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