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紛繁復雜的時代,人們價值觀多元化,學生價值觀脆弱,易受影響。語文在學科人文性、文本價值性方面有一定的教學優勢,理應擔此重任。本文以蘇教版高中語文課本的閱讀教學為例,探討關于在“文本研習”中挖掘人文底蘊、在“問題探討”中拓寬人文底蘊、在“活動體驗”中深化人文底蘊的做法和思考,以期實現讓核心素養在語文學科教學中落地生根的愿望。
【關鍵詞】語文方式;核心素養;人文底蘊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發布。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科學性、時代性和民族性為基本原則,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十八個基本要點。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指出,人文底蘊主要是學生在學習、理解、運用人文領域知識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取向。具體包括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和審美情趣等各個基本要點。
在這個價值多元化的時代,高中生雖然經歷多年學習已初步建立自我價值觀,但仍然比較柔弱,易受外界影響,再加上正處于青春叛逆期,價值觀更易發生大轉折。因此,如何在語文學科領域落實核心素養,是當下亟須破解的難題。基于此,以語文的方式增強學生的人文底蘊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蘇教版教材編者在選編文本時就已經考慮到人文性,文以載道,因此精選了許多體現中華民族“文道合一”精義的優秀文章。同時《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也要求根據新時期高中語文教育的任務和學生的需求,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出發設計課程目標,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
那么作為語文教師,理應從三維目標尤其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維度出發,在語文教學中以語文的方式在潤物細無聲中滲透人文底蘊。
一、在“文本研習”中挖掘人文底蘊
語文核心素養的培育,要充分考慮語文學科知識結構的關聯性和整體性、學習內容呈現的先后次序,強化課程綱要知識結構的整體性。
“文本研習”作為蘇教版教材的呈現方式和學習方式,它主要是提供經典性的閱讀文本,創設閱讀對話情境,引導學生參與閱讀對話,表達交流閱讀的體驗、感受和思考。作為文本研習的文本多是文質兼美的優秀文章,必修一模塊第三專題是“月是故鄉明”,入選了《我心歸去》《想北平》《今生今世的證據》等文章,這些文章的主旨都是表達文學作品中“永恒的主題”——家園之思。
因此在教學《我心歸去》時,我首先創設進入文本的情境:同學們閉上眼睛,聽我讀一段話,跟著我的語句進入那個場景,去 體會人在他鄉的孤獨寂寞之情,然后重點研習文本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故鄉到底有什么比異國他鄉好的地方?在此基礎上,文化概念上的“故鄉”的內涵就漸漸明晰起來:故鄉是人的生命之根,精神之土。擁有故鄉的人,才擁有心靈回歸的無限幸福;人只有對故鄉付出艱辛的勞動,才擁有真正意義上的故鄉。
cIhM08HZr5Wf+Nghxb4A81X36Yz5BixHakzmaKv5Q+0=二、在“問題探討”中拓寬人文底蘊
現實的教學中,我們的“教”與“學”,在“問題探討”時缺少了“育”,缺少了熏陶、感染、浸潤和激勵,缺少了對人文底蘊的拓寬。
“問題探討”主要著眼于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發展理性思維,培養批判意識。必修三模塊第三專題是“文明的對話”,這是一個亙古就有并將世世代代探討的問題,在當今世界尤為重要。現在中國正逐步走向富強、民主、文明,作為祖國未來的接班人,高中生應該如何看待和對待其他國家、民族的文化呢?他們應以什么樣的姿態屹立在世人面前?這是一個值得慎重思考和解決的問題。但一味地說教容易讓學生厭煩和抵觸,一旦受教育者“屏蔽視聽”,教育就徒勞無功了。因此,在教學《麥當勞中的中國文化表達》時,我組織學生討論“麥當勞來到中國,它本身起了哪些變化?”“它又怎樣影響了中國人的觀念和生活方式?”“作者分析這些現象的目的是什么?”等問題,讓學生了解、明晰外來文明對中國固有文明的沖擊及所引發的反響或變化。在講解完后,我還組織學生仿照本文討論“如何在國外推廣中國的飲食文化——餃子?”學生提出了很多方法,如根據當地飲食習慣將餃子餡分類并配以精美圖片,根據當地烹飪的方法而不是中國傳統的“煮”來劃分區域,讓大廚現場展示廚藝,可以煎,可以炸,可以蒸。課堂氣氛既不沉悶,又使學生在問題探討中明晰了如何看待外來文化的沖擊。學生在學習中就逐步樹立民主、平等、友善的價值觀,能夠以包容之心理性地辯證地看待各種問題,學會在借鑒、適應中發展自我。
三、在“活動體驗”中深化人文底蘊
核心素養是個體在解決復雜的現實問題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能力。它是在真實的情境中,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形成的。所以,教師要基于教學內容,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體驗。
“活動體驗”引導學生圍繞專題的人文內涵和學習要求,結合具體學習材料,開展豐富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在活動中體驗,在活動中思考,在活動中探究。它倡導體驗式學習,將學生引向自然、社會和生活,使學生積極思考,并積極傾聽、開口、動手,完善學生生命成長的內在需要。
因此在教學《十八歲和其他》前,我要求學生和家長閱讀《曾國藩家書》和《傅雷家書》,然后借助活動方式來體驗文本價值。具體活動方式是:首先與家人共同閱讀后,與父母面對面探討交流閱讀體會,然后請每位家長給老師寫一封信,談談與孩子共同閱讀交流后的認識與體會。在第一步中,很多家長利用書信方式表達了對孩子勤奮讀書的殷切期望和現在讀書辛苦而無趣的無奈。學生也表達了對父母當年無書可讀的遺憾與能夠快樂讀書的羨慕。在第二步中,家長表達了對老師良苦用心的感謝和與子女交流后內心的責任、釋懷。通過此次體驗性學習,學生在真實的體驗中獲得了精神的引領和啟迪,也讓學生和家長感受到兩代人溝通是多么重要。體驗式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傾聽他人、民主平等地對待他人,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考慮,又在動口、動手中感受做事的不易,學會尊重他人、理解他人,使學生在“活動體驗”中提升人文情懷。
語文學科作為母語教育的載體,在中國社會正發生重大變革的時代,它承載著重要的社會責任。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切實處理好知識教學和人文底蘊培育之間的關系。我們要讓學生清楚學習知識究竟是為了什么。回到教育的原點去看,應該是也必須是為了培養人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即培養人的核心素養,那么人文底蘊的增強就顯得尤為關鍵。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中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師保國.核心素養的“教”與“評”——以創新素養為例[J].人民教育,2017(4).
[3]趙福樓.核心素養:現代語文重建的起點與歸宿.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6(4).
作者簡介:許超,1984年生,安徽壽縣人,畢業于安慶師范學院中文系。文字散見《散文》《雨花》《散文詩》《散文百家》《歲月》《詩歌月刊》《安慶日報》《皖西日報》《黃山日報》《皖江晚報》《語文學習》《語文世界》《語文報》《江蘇教育》等。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