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七年級“部編本”教材增加了大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綜合性學習作為語文教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從內容和形式等方面融入和增加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本文通過對七年級“部編本”綜合性學習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進行分析,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拓展和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等加強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七年級;“部編本”語文教材;綜合性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語文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成果,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和延續發揮著重要的作用。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由此可見,語文課程作為義務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課程,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陣地。
語文素養是語文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語文素養自產生之初就受到語文界的廣泛關注,也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如何提高語文素養日漸成為語文課程改革和語文教學的核心。《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綜合性學習既符合語文教育的傳統,又具有現代社會的學習特征,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應該積極提倡。”2016年9月投入使用的“教育部編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以下簡稱“部編本”)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語文素養和綜合性學習三者有機融合,試圖通過在綜合性學習中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來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本文對“部編本”七年級語文教材綜合性學習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進行重點分析,試圖探索出“部編本”綜合性學習在提升學生語文素養方面發揮的作用。
一、語文素養的概念及內涵
2001年《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的課程理念,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2011年《語文課程標準》再一次強調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并指出:“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適應實際生活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語文課程還應該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筆者認為《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語文素養”應包含三個層面的內容:一是語文知識,即“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二是語文能力,即“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三是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因此,是否能夠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是檢驗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三個基本標準。語文教材作為溝通學生和語文課程的重要橋梁,同時也是語文課程的文本載體和語文教材的基本依據。《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感染來提升學生語文素養,因此“部編本”教材在編寫時也充分考慮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發揮的重要作用,因此不斷加大了語文教材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部編本”綜合性學習中的呈現
“部編本”語文教材與“人教版”語文教材相比有一個顯著 的變化就是加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比重。教材的總主編溫儒敏指出:“有一個變化非常明顯,就是傳統文化的篇目增加了……初中古詩文選篇也是124篇,約占所有選篇的51.5%,比原來的人教版也有提高”。教材的初中主編王本華在介紹此套教材的總體思路時也指出:“(部編本)有機融合,自然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等內容。”“部編本”在編寫時不但從數量增加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比重,同時從內容和形式等方面豐富了語文教材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綜合性學習作為語文教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在編寫時融入和吸收了大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部編本”與“人教版”相比,在綜合性學習上有一個明顯變化,主要有三點:一是綜合性學習不再與寫作和口語交際融合成一個板塊,而是獨立形成“綜合性學習”板塊,綜合性學習的獨特性和重要性得到凸顯;二是減少了綜合性學習的課時,每冊書安排三次綜合性學習,這樣在教學中有利于將綜合性學習這一課型做得更加實在;三是“部編本”綜合性學習有一個顯著新變化,就是增設了“傳統文化”專題。
王本華指出:“(綜合性學習)‘傳統文化’專題圍繞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關鍵詞展開活動”,目的是使“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從中汲取民族文化智慧”。“人教版”綜合性學習也有涉及傳統文化的內容,但都是零散分布,并未形成系統。“部編本”單獨設立“傳統文化”專題使綜合性學習在主題設置和內容編排上更加具有系統性和層次性。這是綜合性學習自進入語文教材以來首次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設立固定專題,目前正在投入使用的“部編本”七年級上冊中的“有朋自遠方來”和七年級下冊的“天下國家”就是屬于綜合性學習中“傳統文化”專題的內容。其中“有朋自遠方來”主題選自《論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讓學生圍繞“交友之道”展開一次學習活動。同時此次綜合性學習在內容編排中大量引用古代詩文、名言、警句和故事等。如在引導語中引用《莊子·山木》中的名句“君子之交淡如水”,《禮記·學記》中的名句“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并將“伯牙絕弦”和“割席斷交”的故事編排到參考材料中。“天下國家”主題選自《孟 子·離婁上》:“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參考材料中給出屈原、杜甫、陸游、辛棄疾、文天祥等詩人的著名詩詞,及春秋管子、東晉葛洪、明代顧炎武等人的愛國名言。
“部編本”綜合性學習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增加除了在“傳統文化”專題有所體現之外,在其他主題的綜合性學習中也有所體現。如七年級下冊第二次綜合性學習“孝親敬老,從我做起”圍繞“孝”這一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展開活動,活動引導語中分別引用《詩經·小雅·蓼莪》中的“父兮生我,母兮鞠我”和《孟子·梁惠王上》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名句,且在“資料夾”中大量引用古籍《說文解字》《禮記》《論語》《孟子》《莊子》中關于“孝”的論述。七年級下冊第三次綜合性學習“我的語文生活”中的參考資料引入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對聯文化,增加“名聯欣賞”。再如“人教版”和“部編本”主題相同的一次綜合性學習“少年正是讀書時”,“部編本”對這次綜合性學習進行了較大的改動,不但對活動的內容和方式進行了改變,而且在活動引導語中和“資料夾”中分別引用了蘇軾的詩句“腹有詩書氣自華”和張載的名句“心中茍有所開,即便札記。不則還塞之矣”。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作用
“部編本”綜合性學習從內容和形式上對綜合性學習做了精心安排,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第一次以專題的形式出現在綜合性學習中,并在其他專題中也有意識地嫁接和融入大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這些優秀傳統文化在學生開展活動時會對學生的語文知識、語文能力和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上產生作用,并直接影響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和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一)拓展和豐富語文知識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內涵深厚,是一個巨大的文化寶庫,在增加和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語文知識是提升語文素養的基礎和前提,張志公先生在論及語文知識的重要性時就指出:“(語文課)以知識為先導,以實踐為主體,并以實踐能力的養成為歸依的課。”“部編本”綜合性學習中涉及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主要通過兩種形式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一是在內容編排中直接呈現古詩詞、古文典籍、名言警句、古代故事、對聯等,如“有朋自遠方來”主題中引用了《呂氏春秋》中“伯牙絕弦”和《世說新語》中“割席斷交”的故事,學生在開展活動前會先閱讀材料,這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會在學生在閱讀材料時進入學生視野,豐富和拓展學生的語文知識;二是在任務要求中讓學生主動收集和閱讀與主題相關的古詩詞、古文典籍、名言警句、古代故事、對聯等,如“我的語文生活”主題活動任務;三是讓學生尋找“最美對聯”,并分組完成查找有關對聯的資料、廣泛搜集對聯、評選“最美對聯”的子任務。這種通過讓學生搜集、閱讀和整理的方式開展活動,相當于在無形中就拓展和增加了學生的語文知識和傳統文化知識。
(二)培養和提升語文能力
《語文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能力是提高語文素養的核心,語文能力考驗學生對語文知識綜合運用。“部編本”綜合性學習中涉及的傳統文化內容讓學生在豐富語文知識的同時提升語文能力,最終達到提高語文素養的目的。首先,學生在閱讀古詩詞、古文典籍、古代故事、名言警句等既能獲得傳統文化知識、文化常識、成語典故,又能提高古文閱讀理解能力、詩詞鑒賞能力和傳統文化的運用能力等。其次,學生在搜集和整理相關古詩詞、古文典籍、古代故事、名言警句時,需要在繁浩的文獻典籍中搜集和整理自己所需的內容,這樣有益于提高學生的文獻鑒別、搜集和整理能力。再者,學生能從教材中和自己搜集的古代故事、名人事跡、成語典故中汲取古人的智慧,并在現實生活中加以運用,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
(三)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培養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是語文素養的體現,培養良好、健全的個性和人格則是提升語文素養的最終目的。《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要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感染作用,通過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來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通過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來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促進自身的精神成長。“文化”最早出現在《易經》:“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里的“人文化成”,是指用優秀文化的力量來感染人、教化人、規范人的言行舉止,使人能夠明禮儀、懂道德。今天,文化除了發揮“人文化成”的作用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通過“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來提升人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培養良好的個性健全的人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部編本”在綜合性學習中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旨在用優秀傳統 文化的力量來熏陶感染學生,以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最終達到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的目的。一首愛國詩詞,一個愛國故事,一句愛國名言能使學生明白“天下國家”的理念,增進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激發學生愛國主義精神。“腹有詩書氣自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價值觀,使學生明白閱讀和讀書能夠提高自身的審美情趣和人格魅力……
“部編本”綜合性學習中增加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對拓展和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又能讓學生在實踐和探究中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然而能否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取得良好的效果,還需要語文教師認真領會“部編本”教材編排的精神,深入研究語文綜合性學習與語文素養的關系,不斷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現代語文課堂的路徑和方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溫儒敏.“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特色與使用建議[J].課程·教材·教法,2016(11).
[4]王本華.守正創新,構建“三位一體”的語文教科書編寫體系——部編初中語文教材介紹[EB/OL].http://www.pep.com.cn/zt/16pxh/2016czyw/jy/201608/t20160802_1325079.htm
[5]王本華.從八大關鍵詞看“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J].課程教學研究,2017(5).
[6]韓世姣.中國語文教育思想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 社,2015.
[7]周明生.易經·賁卦·彖傳[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5.
附 注
本文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新疆內初班語文教學資源建設和教學模式建構研究”的階段性論文成果。
作者簡介:林英,石河子大學碩士研究生,專業方向學科教學-語文;吳新鋒,北京大學博士,石河子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民間文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語文教育等。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