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視資源如今已被廣泛應用于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但影視資源的使用既有優勢又有弊端。影視資源的使用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堂教學創設教學情境,且為解決教學難點提供了可運用的素材。但影視資源在使用過程中也存在影視人物形象易導致文學形象固化,影視視聽特征易弱化文學想象,影視改編易使原文本產生意義誤讀等弊端。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堅持合理使用影視資源,以更好地發揮其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關鍵詞】影視資源;形象固化;文學想象;意義誤讀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教學過程中使用的影視資源指的是在教學上具有直接或間接的應用價值,在語文課程設置、實施過程與評價反饋中可以為教學的有效開展提供可被利用的與教學息息相關的、能夠幫助提高教學效率、優化教學效果的所有影視作品。本文所闡述的影視資源是可應用于教學中的影視資源,區別于其在傳媒領域中的含義。
一、影視資源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優勢分析
(一)影視資源的直觀性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影視是一門集文學、音樂、表演、舞蹈、美術于一體的現代綜合藝術,是集畫面和聲音為一體的表現形式,比語言文字的表現更具直觀性。中學生相對于成年人在人生閱歷和生活經驗方面較為欠缺,影視資源所包含的內容豐富,其中對于自然和人文的拍攝和展現可為學生提供生動的補充,使學生對學習的內容更感興趣。比如在學習《滕王閣序》這篇古文時就可以為學生播放與滕王閣相關的影視作品,通過影視作品的播放,能夠讓學生對“落霞”“孤鶩”“秋水”“長天”等意象有直觀認識,感受到落霞與孤鶩、秋水與長天在同一個畫面中亦動亦靜,光影和色彩強烈對比的景象,從而對課文的學習產生更濃厚的學習興趣。與影視語言相比,文字語言的表達較為抽象,而影視語言將抽象的形象和思維具象化展現在聲音和畫面中,直接調動觀看者的感官感受。比如《林黛玉進賈府》中對林黛玉的外貌的描繪,“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教師為學生播放影視相關影視片段,讓學生通過觀察影視中人物的妝容,了解什么是“罥煙眉”,通過演員神情的傳達感受什么是“含情目”,另外讓學生分析影視中的呈現與文本有什么異同,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參與課堂互動和思考。
(二)影視資源為課堂創設良好教學情境
情境教學的使用使得學生有強烈的參與感和現實感,情感上容易受到感染,情境教學的方式有很多,但是運用影視資源創設情境是比較能夠還原情境從而進行情境創設的,影視資源能夠全面地為課堂教學提供良好的教學情境和背景,從而使學生更主動地參與并且接受課堂教學,使課堂教學氣氛更為活躍。比如在學習戲劇《雷雨》時,通常會讓學生扮演戲劇中角色的情境設置方式使得學生更好地感受戲劇的魅力,理解戲劇所表達的深意,但由于學生對戲劇的掌握能力和表演能力有限,學生不一定能夠很好地詮釋角色。這時可以為學生播放優質的《雷雨》話劇表演,并且讓學生結合課文文本進行體味模仿,將影視資源、課文和學生模仿表演結合起來創設課堂教學情境,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通過影視材料,讓學生結合課文進行情境設置,影視提供的豐富的人物形象,具體典型的環境,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下接受的效果要比純粹的講授要好得多。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只有教師講述或者簡單的圖片播放等模式難免有些枯燥,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從而融入課程學習,影視資源的使用也為課堂教學提供了一種新的教學模式,為豐富課堂教學,教師在課前的導入、課中教學、課尾運用、主題性的學習等各個環節可引用和選擇合適的影視資源來創設教學情境。
(三)影視資源為解決教學難點提供輔助素材
影視資源不僅可運用在教學中的各個環節中,也可運用于各種課文體裁的教學,輔助各個文本體裁難點的教學。詩歌注重的是意境,意境的表現往往比較隱晦、復雜,很多時候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給學生的理解造成一定的難度,學生在學習時往往難以把握。比如在學習《天上的街市》這首現代詩時要求學生大膽聯想和想象,若學生不具備豐富的想象力則很難體會到詩中所表達的內容,這時可為學生提供與星空、宇宙相關的視頻,讓學生充分感受宇宙的奇幻從而激發想象。在小說教學中,小說中的人物和情節描寫比較復雜,或者小說中所描繪的事物和場景與學生生活差距較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難以接觸,會對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有障礙。比如在學習《紅樓夢》相關節選時,除了復雜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外,《紅樓夢》描繪的服飾和擺件等也比較精致和復雜,很多聞所未聞,新版電視劇《紅樓夢》相較于其他版本的影視作品是對小說文本還原度較高的影視作品。在學習課文內容時,則可為學生播放相關片段,讓學生對復雜的文本描繪有一定了解,為學生的理解和想象提供參考。而散文和說明文的教學也可對影視資源進行利用,如對《昆明的雨》的學習,昆明的雨有什么特點,與其他地方的雨有什么不同,教師可為學生播放相關視頻,讓學生有一個更真切的感受,學習《太空一日》時則可為學生播放有關太空的視頻。
二、影視資源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應用的誤區和弊端
(一)影視人物形象的固定容易導致文學形象固化
影視中的人物形象不同于文學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影視中的人物形象是由具體可觀的畫面,固定的人聲設定和改編的故事情節等具體的因素實際呈現出來的,勢必會形成固定的影視人物形象。在小說和戲劇教學中,若學生在未接觸或者未深入了解小說文本之前觀看影視作品,則很容易讓影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先入為主。比如86版《西游記》中六小齡童飾演的孫悟空的形象深入人心,難免使得學生在閱讀《西游記》原著時會聯想到六小齡童所飾演的孫悟空的形象。影視人物形象固化的呈現則使原本抽象的,給人以想象空間的人物形象固化,使得學生對號入座,將影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帶入文學作品中,使得學生眼中的文學人物形象固化為影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另外像四大名著這樣的經典作品會被多次改編為電視劇或電影,比如《西游記》電視劇既有舊版又有新版等多個版本,電影改編也有《悟空傳》《西游記之三打白骨精》等眾多影視作品,這可能會出現不同的老師選擇不同的影視資源的情形,給學生留下不同的人物形象,有的學生腦海中是不同版本中的電視連續劇中的人物形象,有的則是不同版電影中的形象,若學生在未閱讀文學文本或對文學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未有自己的把握前觀看影視作品,則對文學文本中人物形象的把握很容易受到影視人物固化形象的影響。
(二)影視的視聽特征容易弱化文學的想象
影視是視覺和聽覺相結合的藝術,是用畫面、聲音或是用視聽的語言方式來表現來傳達信息的藝術形式,構成影視語言的各個要素,包括畫面和聲音是具體可觀、可感的要素,影視語言的魅力在于視聽符號給觀眾感官的直接刺激。比如電影《鴻門宴》場景布置、人物形象和配樂等直觀地表現,在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上試圖給人以視覺和聽覺上的沖擊。文學語言的魅力在于文字語言本身的魅力和給讀者帶來的想象,文本閱讀結果是產生了具有讀者個性想象的藝術,而影視視聽語言具體傳達的是典型的限制讀者想象的藝術。學生在閱讀文本時是被提倡深入理解文本,應對文本有自己獨到的感悟和見解的,而這種能力依賴于學生自身具備閱讀理解能力和想象力的,文本中所描繪的不能夠具體可觀的人物和背景等需要學生自己補充和想象。如對項羽和劉邦的人物形象,學生在閱讀文本時有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但影視的直接呈現則為學生提供了具體的畫面,而影視中的人物和情景一旦呈現在學生面前則變得單一,不易更改,容易導致學生對號入座,將影視中的描繪帶入文學作品中,從而導致文學想象的弱化。影視視聽語言的特征反而會抑制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這對培養學生的文字能力、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是不利的。
(三)影視改編與原文本的差異性可能產生意義誤讀
影視改編,指的是影視對于文學作品尤其是小說的改編。影視改編有三種經典改編理念,分別是“形神兼備再現原著精髓”“表達原著的哲理和主題內容”和“把原著僅僅當成是未經加工的素材”。從影視改編上來看,影視改編有側重忠實于原著的改編,也有注重根據原著進行加工創作的,而運用于教學中的影視資源則適合選擇忠實于原著的影視作品更有助于教學。但即使是忠實于原著的影視作品與原著也會有差異,比如1998年版的電視劇《水滸傳》中對《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這部分的改編,電視劇中李小二偷聽被發現受到恐嚇后不敢直接對林沖說,而只是暗示,但林沖似乎沒有明白李小二的用意,還是心安理得地去接管了草料場,而小說中描寫的是林沖明知道管營等有陰謀,但還是帶著疑惑心存僥幸地去接管了草料場。電視劇和小說中對林沖這一部分的刻畫是有差異的,電視劇中的這種差異若是呈現給學生則容易使學生誤解為林沖是沒有理解李小二的用意,則對小說中的意義和林沖的形象產生誤讀。另外原文本的載體是文字,這就決定了原文本語言的抽象性、概括性,而影視改編則表現為具象性、直觀性,限制了讀者發揮個性的空間。所以從改編本身和影視與原文本載體差異上來看,這種差異性則可能會使未把握原文本的學生受到影視改編的影響而對原文本的理解產生歧義,甚至是受到影視改編先入為主的影響產生意義誤讀。
三、影視資源在中學語文教學應用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堅持適用性原則,精心選擇適用于教學的影視資源
如今影視作品繁多,大量影視資源為中學語文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但并不是所有的影視資源都可以為語文教學服務,所以應根據教學設計、學生的認知水平等進行精心選材,選取最適合于教學的影視資源,選擇最典型的、最有意義的片段。另外影視資源的運用是為了適用于教學,所以對于像名著改編等類型的教材文本的教學則應選擇比較忠實于原著的影視改編作品。影視資源對于教師來說是為更好地創設教學情境和解決教學難點等問題而使用的,而影視資源對觀看者來說,是視聽上的綜合刺激,所以在影視資源的篩選上應選一些能引起學生觀看興趣的影視作品,以更好地達到教師使用影視資源的目的,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情境和課堂環節設置中來。學生們對影視資源的內容感興趣,再加上教師正確的引導才能真正發揮影視資源的作用。影視資源的時長較長,而課堂時間有限,影視資源的使用是為配合課堂教學而不是占用課堂時間,所以在選擇影視資源時應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最典型的,最適用于教學的片段。影視資源與其他靜態的課程資源相比是優秀的課程資源,但并不是所有的課程必須運用影視資源,所以應結合教學重點、教學目標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選擇是否使用影視資源,使用什么樣的影視資源來配合教學。
(二)堅持適度性原則,合理安排影視資源使用時間
影視資源的使用是為配合教學,是一種輔助教學的手段,所以在使用過程中應注意合理安排影視資源的使用時間,避免降低教學效率,浪費學生學習時間。首先應注意所選取的影視資源要能夠突出教學重點,所以切忌引用冗長、表現力不強的影視資源,應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環節選取貼近教學實際的影視資源,選取合適時長的、典型的片段運用于課堂教學。影視資源在課堂中的使用是靈活的,可以運用于課堂導入將學生帶入課堂情境的環節,也可以運用于教學之中輔助教師完成教學重難點的解析等,但課堂時間有限,教師要完成所有的教學任務,若使用影視資源的頻率過多則勢必會占用課堂時間影響其他教學任務的實施,所以在使用影視資源過程中應注意影視資源的使用頻率,應將影視資源的使用放在必要的環節。影視資源的時長往往較長,但有很多影視資源的藝術價值比較高,可為學生解讀教材文本提供新的視角或者可供學生進行影視欣賞等,像這類可供賞析的影視資源不可能在課堂完整觀看,教師可靈活對待,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觀看,必要的情況下可讓學生對影視資源進行賞析以提高自身審美、寫作能力。
(三)處理好教材文本與影視資源的關系
影視資源應用于中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為輔助教學,所以就教材文本與影視資源的關系而言,影視資源是教材文本的有益補充,是輔助教材文本進行知識傳授的材料,教材文本應處于主導地位,影視資源只能處于輔助地位。另外影視資源之所以能夠運用于語文課堂教學是因為影視資源與教材文本有相通之處,教材中的文本與影視是一種敘事的藝術,即是時間藝術又是空間藝術,所以影視可以對文本進行改編,影視可以對文本進行補充和描述。借助影視資源和教材文本的這種可以結合利用的相通之處,影視資源可以為教材文本的解析所應用,教師應把握教材文本與影視資源的相同點,根據相同之處選取適用于教學的影視資源,利用影視資源輔助對教材文本的解析。但影視資源與教材文本又是不同的,教材文本主要通過語言來敘述,而影視則是一種視聽結合的敘述,即主要通過場景變換、視覺畫面來展現,一切出現的畫面和聲音屬于影視的語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讓學生區分教材文本的不同之處,以避免影視形象使得文學形象固化,影視視聽弱化文學想象和影視改編使學生產生意義誤讀的情況。必要的情況下教師可讓學生對教材文本中的文學形象和思想理念等與影視資源中的影視形象和理念進行對比,以更好地理解兩種形式的不同之處。
影視資源因其與文學文本的相通之處和影視資源自身獨特的優勢可為中學語文教學所應用,起到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創設良好教學情境,輔助解決教學難點等作用。但影視形象的深入人心,影視的視聽特征和影視改編也成為中學語文教學之中存在的弊端。所以針對影視的優勢和弊端,應正確處理影視資源在教學中應用的矛盾,堅持適用性和適度性的原則,并且處理好教材文本與影視資源的關系,以教材文本為主,合理利用影視資源。
參考文獻
[1]黃書泉.論小說的影視改編[J].安徽大學學報,2003(2).
[2]薛 云.影視資源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6(6).
[3]曾先鋒.影視資源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解析[J].學周刊,2016(26).
[4]李學昭.《影視語言》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視聽思維能力[J].電影評介,2010(20).
作者簡介:熊建軍,1971年生,男石河子大學文學藝術學院,教授,中國文學和新聞與傳媒等研究方向;趙賽賽,1991年生,石河子大學文學藝術學院,學科教學(語文)研究方向研究生。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