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記承天寺夜游》是一篇小品文,全文言簡意豐,但要讀懂蘇軾的內心世界并不容易。文言文教學要做到“言”“文”并重,不僅要積累文言詞句,還要“披文入情”“披文入境”,“此心樂出是吾鄉,一蓑煙雨任平生”。對此,本文再現了《記承天寺夜游》一文的教學設計過程,以供參考。
【關鍵詞】蘇軾;《記承天寺夜游》;文本;情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反復誦讀,培養學生文言文閱讀語感。積累重要文言文實詞和虛詞。
2.過程與方法:通過朗讀、聯想、品味月夜游玩的興味,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悟閑人之心境,感悟作者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難點:鑒賞月夜美景,領悟閑人之情。
教學方法:誦讀法、教師引導法、情景交融法
教具安排:多媒體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詩詞導入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學生指出蘇軾《浣溪沙》)
設計意圖:由學生已學過的知識導入,引導學生對蘇軾相關知識進行回顧。
二、走近蘇軾,初讀文本
1.蘇軾簡介——展現蘇軾一生中幾個重要的階段。
師:將蘇軾一生劃分為四個階段。
生:概括每一個階段蘇軾的經歷:功成名就——貶官黃州——身居高位——貶官海角
師:如何評價蘇軾一生?
生:坎坷、多難、不幸、痛苦、郁悶……
2.有一位作家在仔細研究了他的一生后,為他寫了一部傳記,他這么總結蘇軾的一生:“他的一生是載歌載舞,深得其樂的。”讓我們一起來品讀《記承天寺夜游》,找一找蘇軾快樂的秘方。
設計意圖:坎坷的蘇軾與快樂的蘇軾形成鮮明對比,引起學生思考,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3.學生自讀課文,結合課文注釋并結合詞語手冊注釋自行翻譯。
4.聽讀課文。(教師適當糾正學生讀音與停頓)
5.重點字詞落實
(1)月色入戶 門
(2)念無與為樂者 思考、想到
(3)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于是、就
(4)相與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5)庭下如積水空明 清澈、透明
(6)蓋竹柏影也 原來
(7)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只是 罷了
6.學生齊讀課文。(伴奏音樂)
設計意圖:通過讀譯結合,初步感知文本。
三、解讀文本,賞析閑情
1.文章寫于蘇軾人生中哪一階段?你能從文中找到答案嗎?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蘇軾貶官黃州的第四個年頭。
(PPT展示“烏臺詩案”)
2.蘇軾為何深夜起來散步?
生:賞月(月色入戶,可對“入”字進行賞析)
3.他是獨自賞月嗎?生:還有張懷民。被貶官的人。
4.蘇軾為何找張懷民,而不是其他人呢?
生:志同道合。(PPT展示張懷民簡介)
5.你能從文中找到描寫他們志同道合的詞語嗎?
生:亦,相與,念無與為樂者。(可進行具體分析)
師:懷民是可與為樂者,他們分享的是怎樣的快樂呢?
(提示:高山流水覓知音、李白《將進酒》)
生:欣賞美景。
師:請找出景色描寫的語句。(學生找出來并讀一讀,點“如”
“蓋”等字)
6.請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美景。
但見庭院上下積水充盈,水色澄澈空靈,水中有藻荇搖曳生姿,錯落斑駁,恍如夢境。仔細看時,才發現那一池清水,原來是月色凝結而成。那微微搖曳的,原來是竹葉與翠柏的光影。
7.學生分析景色描寫的特點。(清幽、靜謐、優美)
8.怎樣的人才能欣賞如此美景?
生:(閑人)——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閑的意思,清閑。
9.蘇軾在黃州過的是怎樣的生活?
(PPT展示)
于郡中請故營地數十畝,使得躬耕其中。
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黃桑三百尺。
今年刈草蓋雪堂,日炙風吹面如墨。
會當作塘徑千步,橫斷西北遮山泉。
四鄰相率助舉杵,人人知我囊無錢。
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
生:開荒、耕作、造房子、挖魚塘。
生:蘇軾過著忙碌而辛苦的生活。
10.那“閑”又是指什么呢?
生:閑情逸致,雅興,飄逸的情懷,發現生活中的美,詩意的心。
師:這是一種快樂,內心的快樂。
設計意圖:由“閑”字著手,把握閑的內涵。由“官閑而身不閑,身雖不閑而心閑”分析蘇軾的境遇,體驗蘇軾的閑情。
四、參透心境,領悟真諦
過渡:蘇軾為何能苦中作樂呢?王國維“一切景語皆情語”。
1.蘇軾的景語透露出他怎樣的內心世界?
生:明凈清幽的環境——澄澈空靈的幽懷 心無雜念。
2.他頻遭貶謫,一生歷經八州。身行萬里,走過無數窮山惡水。他被無數小人中傷下獄,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見識了人間萬千丑態,可他卻說:
(PPT展示)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
江水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與文中那句話意思相似?)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3.這是怎樣的一種胸襟?
生:豁達、開闊、超脫。
學生朗讀: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4.為什么提到竹子?
生:蘇軾喜歡竹子。(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師:為什么喜歡竹子?
生:竹子有高風亮節。清高、傲岸、堅強
師:竹子有一種特性:彎而不折,折而不斷,不屈不撓。
師:不知道你是否參悟了蘇軾的心境,明白了蘇軾快樂的
秘方?
(學生可討論)
5.齊讀課文。
6.教師總結:此時的蘇軾,放下了所有的得失恩怨,低頭處是空明的美景,仰頭時是廓然的心境。一俯一仰之間,道盡人生的真諦。
7.學生背誦課文。
設計意圖:境由心生。通過對作者“廓然無一物”心境的把握,領悟作者超凡脫俗的內心,欣賞作者樂觀豁達的精神。
板書設計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