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學科是學習其他所有學科的基礎,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特征。小學語文對于培養學生的語文觀具有重要意義。筆者以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論為指導,探究其對小學語文教學的啟示,期望為廣大一線教師的教學實踐提供一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加涅;信息加工理論;小學語文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也使得語文成為其余所有科目學習的基礎。正如一位教育大家所言:“數學是所有科學的基礎,而語文則是這個基礎的基礎”。小學是語文學習的基礎階段,對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作用。2012年國家教育部頒布了《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掀起了小學語文改革的浪潮,促使學者對小學語文教學中素質教育展開了思索以及熱烈的討論。
一、信息加工理論概述
加涅是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作為公認的行為主義心理學派與認知主義心理學派的折中主義者,在融合借鑒行為主義、認知主義、人本主義、格式塔學派相關理論的基礎上形成了獨具特點的學習理論——信息加工理論。該理論將學習的過程看作是信息的接受和使用過程,是學習主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具體包括學習層次理論、學習結果分類理論、學習過程理論三大部分,其最主要特征是注重實際應用。當前伴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尤其是應用計算機來模擬人的認知活動和信息加工流程技術的不斷發展,可以應用信息加工理論來分析學生的學習過程并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設計,實現教與學的協調統一。
二、小學語文教學現狀
當前我國全面普及素質教育,小學語文教學也正處于轉型過程中。這一過程整體上是良好的,但在其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首先,盡管當前國家全面提倡素質教育,科學的教育理念也逐漸深入人心,但受專業技能等方面的限制,很多教師仍不能在教學中平衡知識講授與能力培養之間的關系,傳統的一言堂教學方法仍是教學的主要手段;其次,素質教育提倡創新,但創新不應流于表面。有些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為了創新而創新,片面追求課堂教學形式的多樣性,忽視了實際教學效果;再次,當前很多學者提及大語文觀,將語文同其他學科、日常生活、社會實際相聯系,改變了傳統的學科本位現象。總之,小學語文教學具有特殊性,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其基礎的工具性,同時兼顧人文性,以學生所學指導教師的教并促進學生的學,以期形成合力來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大化,達到人才培養的目標。
三、信息加工理論對小學語文教學的啟示
(一)信息加工理論對小學語文教學目標設計的啟示
關于教學目標,加涅提出了五成分目標,規定了行為發生的情境、習得的性能類型、行為的對象、學生應用性能采取的具體行動以及作業有關的工具限制或有關的特殊條件。于是在此基礎上根據信息加工理論,學生的學習結果可以分為言語信息、心智技能、認知策略、運動機能、情感態度五個部分。因此教師備課時在教學目標的設定過程中也要充分考慮這五個方面。筆者以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材為例進行具體分析:第一,注重對語文知識的教學,重視學生對知識的積累,通過刺激、訴諸學生學習目標、復習等手段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例如在講解課文《匆匆》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生詞的教學,積累出現在課文中的詞語;第二,注重學生對概念規則的應用來解決問題。實際上,學生能夠選擇與運用正確的規則來解決特定問題是在教學目標設計時的預期行為表現。例如可以要求學生模仿課文進行仿寫;第三,動作技能要求學生能夠正確書寫漢字、準確朗讀文字資料表達思想;最后要求學生在掌握語文這一交際工具時能夠影響和改變學生的態度,真正達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
(二)信息加工理論對教材分析研讀的啟示
教師首先要了解教材及其編寫意圖,再確定教學方法、目標、環節等。因此,教師要在備課時以課程標準為綱認真研讀教材、參考書,了解教材的內在聯系,使教材立體化、結構化。根據信息加工理論,教師要明確教材中哪些內容有利于實現知識目標、哪些是認知目標和運動目標、哪些能夠影響學生的情感態度。例如教師在講解課文《北京的春節》時可以適當跳出課本的范疇,將其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關聯,幫助學生回憶不久前春節的情形,同時利用網絡讓學生了解春節的由來以及世界各地過春節的不同習俗,創設語文學習的環境,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系,拓寬學習渠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三)信息加工理論對教學資源整合以及教案撰寫的啟示
當前,隨著網絡的快速發展以及教育信息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教育資源變得更加廣泛豐富。對于小學語文教學而言,教學資源不再局限于教材,報紙、雜志、網絡、視頻、音頻等也是良好的教學資源。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層次、不同的學習目標以及教學的不同階段來認真選擇教學資源提升教學效果。現在網絡以及各種移動終端的普及使得學習變得更加多樣化,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進行教學資源的整合。例如前文所講的關于春節的知識,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歌曲,春節相關的紀錄片,動畫片等讓學生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來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結語
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論把人看作是信息加工的機制,把認知看作是對信息的加工,認為學習是由習得與使用信息共同構成的。該理論極好地解釋了學生課堂學習以及教師課堂教學的一般規律,具有極強的實踐性。以這一理論為基礎,教師才能更好地理解教材、設定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整合教學資源,突出學生學習過程的主體地位,使教師與學生能夠形成合力來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大化,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容翠.有效教學的內在標準:過程、質量與結果——基于R.M.加涅的學習理論視角[J].現代教育科學,2017(2).
[2]蘇桂芬.加涅信息加工理論對課堂有效教學的啟示[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5).
作者簡介:孫晨艷,女,1993年生,江蘇蘇州人,小學二級教師,本科學歷,從事小學語文教學。
(編輯:張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