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論文以《我的一位國文老師》為分析主體,論述散文創作大家梁實秋在散文創作中語言文字運用的高超藝術。文章起筆突兀矯健、開門見山,漫畫式筆法寫人外貌,樸拙有力的語言文字,多角度豐滿人物精神內核,展現了散文家老辣圓熟、力透紙背的藝術功底。
【關鍵詞】梁實秋;國文老師;語言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梁實秋,集散文家、文學批評家、翻譯家、中外文學史家、編輯家于一身。出生于1903年,13歲進入清華學校讀書,1921年從清華學校高級科畢業后去美國留學,先后就讀于科羅拉多大學、哈佛大學與哥倫比亞大學,主修英語、歐美文學專業并從事文學活動。新中國成立前夕去了臺灣,在大學任教,并繼續創作了大量的散文作品,主要作品有《雅舍小品》《梁實秋札記》。其散文創作,洋洋灑灑、獨標一格,保持著長久的藝術魅力,成為華人世界知名的散文大師,被譽為與胡適、林語堂比肩的文化名人。
《我的一位國文老師》,是梁實秋為紀念他在清華學校讀書時的國文老師徐錦澄而作,是作者一些懷人作品中的一個極短篇。文中講了國文老師曾給予他諸多寫作方面的指導,作為懷念國文老師的散文,其行文必定體現出相當水準,因此也就可以看成其人物散文的經典了。這篇散文已經作為中學語文的教材,如丁帆、楊九俊主編的《現代散文選讀》就把它作為必教必讀篇目。梁實秋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已經年近古稀,他一生受教的中國老師與外國老師很多很多,在諸多老師之中作者認為“印象最深”“受益也最多”的卻是這位國文老師,接下來論文將從多個方面作論述,展現這篇寫人散文的藝術魅力。
一、首尾照應嚴謹,緊密關聯互為鎖鑰
開頭“我在十八九歲的時候,遇見一位國文先生”,我們無法得知作者寫這篇回憶性的散文時,距離當年坐在課堂中聆聽徐先生教誨令人懷念的畫面究竟發生在多少年前。結尾“我離開先生已將近五十年了”補充出文章記敘的畫面發生在近半個世紀以前,回答了讀者心中的疑問。“已將近五十年了”,作者依然念念不忘當年恩師的教誨,首尾時序相呼應,簡單樸素的文字中真情滿溢。
“未曾與先生一通音訊”,在那段讀書學習時光結束后,生活中再也沒能和徐先生有交集,在時間維度上具有單向唯一性,使得文章中回憶的畫面彌足珍貴。“不知他云游何處,聽說他已早歸道山了。”作者寫這篇文章時年近古稀,青春時代的國文先生“大部分都是年高有德的,不是榜眼、就是探花,再不就是舉人”。國文老師本就年事已高,在作者古稀之年時“歸道山”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可是當作者用不確定的語氣談先生生死去向,甚至固執地相信先生“不知云游何處”,我們能夠體會到他心里對很可能存在的苦痛現實的回避,所蘊含的對先生的敬愛之情含蓄隱忍,值得我們細細體味。
“他給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記他。”先生指導作者早年寫作道:“文章的起筆最難,要突兀矯健,要開門見山,要一針見血,才能引人入勝,不必兜圈子,不必說套語。”文章開篇用語可謂深諳此言精髓,正面直截了當點先生對作者一生的影響,語言凝練而有力。
二、漫畫式人物形象描寫,具有超時空鮮明特征
“我們給他取的綽號是‘徐老虎’,因為他兇”,刻畫先生肖像前,明確先生留在學生心目中的印象是“兇”,既為接下來漫畫式筆觸下的人物筆勢定下基調,也讓讀者生起疑惑,筆法可謂欲揚先抑,調動讀者閱讀思考的主動性。“兇”先生讓作者印象深刻自然可以理解,但是如何使得作者受益最多,實在值得品讀探究。徐先生相貌古怪,“頭很尖,禿禿的,亮亮的,臉形卻是方方的,扁扁的”,“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過分的集中在臉上很小的一塊區域里”。作者覺得LZ9UQR3OcLIpQJuSuf+5quKiK1PvJZAx4fENbw18KFI=先生的面容很容易成為漫畫對象,所以自己常常給他畫漫畫,“勾一個輪廓,中間點上兩塊橢圓形的黑塊,便惟妙惟肖”。當前網絡聊天時經常會使用表情包,這些表情包最顯著的特點,與作者刻畫先生外貌的語言相當,光頭寬臉再加上過分集中的面部器官,在腦海中拼湊一下這形象就足使我們忍俊不禁。
作者對先生的肖像描繪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以上屬于靜態的素描,接下來動態刻畫更加出彩。
作者不拘常規,沒有執著于對先生眼神動態的描摹,因為先生面部器官過分集中,而且“戴一副墨晶眼鏡”,這讓人很難觀察出他日常生活中究竟是何種神態。成功的人物形象刻畫總能夠給人留下鮮明的印象,這篇文章讀罷留給讀者印象最深的當數先生酒糟鼻里時常掛著的兩川“玉箸”。“鼻孔里常川的藏著兩桶清水鼻涕,不時地吸溜著,說一兩句話就要用力吸溜一聲,有板有眼有節奏”。長袍油漬斑斑,邁著八字步,兩眼望青天,嘴撇似瓢,如果笑起來是獰笑。靜態漫畫完成后,作者將動態元素逐一添加,簡筆畫下兇怪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雖然作者一再強調當時先生給他留下兇巴巴的印象,但先生的兇相在作者緬懷敬愛的內心感染下,其語言文字竟然給讀者一種怪而親近的感受。
三、樸拙有力的語言文字,多角度豐滿人物精神內核
雖然文章篇幅簡短,但關于學校學習課程安排、學業考查的特殊性,以及因此導致的學生在國文課堂上表現糟糕狀況,作者還是用大量筆墨來鋪敘。這些文字表面上是在寫學生與學校,實質上對讀者理解先生的思想情感狀態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國文先生“大部分都是年高有德的,不是榜眼、就是探花,再不就是舉人”,學校當局故意弱化國學教育,作者以及班里的學生學習是為了將來留學美國做準備。當作者將當時情形展現在讀者面前之后,換位思考,先生“兇”的實質其實是傷痛無奈心情的外化表現。一個接受傳統文化熏陶,在科舉考試中嶄露頭角的國文先生,面對學校當局弱化國文教學,他們心中必然有傷心苦痛之處。另一方面學生表現又非常糟糕,更徒增其心酸。試問一個有責任感、真正在乎教學工作的國文先生,怎能不兇?總之,寫學生上課表現,以及學校教學現狀,成為側面烘托國文先生絕佳的內容補充。
四、伏筆記事,入木三分
文章描寫記敘的事物較多,最為完整地記錄的事情僅有一件,先生喝醉酒之后在課堂上批評學生,尤其是后來對我批評了足足一個鐘頭,直到下課鈴聲響起先生才結束了對我的呵斥。這件事有幾處特別值得品味,透徹地分析將有利于我們深刻理解國文先生的精神內核。
我們來看學生的問題:“這題目怎么講?”其實仔細思索這句話,話語本身并沒有惹人惱怒之處,可是這句話竟使得“老先生轉過身來,冷笑兩聲,勃然大怒”。學生的這句話為何惹先生如此動怒,值得思考。面對這個問題我們最先想到的是前文提及“先生大概多喝了兩盅”,另一方面前文講述學生學習狀態糟糕,先生在酒力的作用下言行受到理性約束不足,可能也是導致先生勃然大怒的重要原因。但是將這些內容作為回答這個問題的全部答案恐怕遠不夠,全面回答這個疑問,不妨多看看老先生發怒前具體發生了什么事情。“這一堂是作文,他老先生拿粉筆在黑板上寫了兩個字,題目尚未寫完,當然照例要吸溜一下鼻涕,就在這吸溜鼻涕之際,一位性急的學生發問了。”從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在有意強調“吸溜鼻涕”,吸溜鼻涕和先生發怒是否有必然聯系呢?答案應該是肯定的。問題主要不妥之處在于先生這個時候將要吸溜鼻涕——時機不妥。當我們身上存在顯著缺點,尤其是缺點極易引起他人嘲笑,存在缺點的一方,心里通常會變得異常敏銳。先生平日里有吸溜鼻涕是鼻炎的一種表現,這類鼻病即使放在現在醫療條件下也很難根治。先生終日受鼻病的困擾想必非常難受,可是作為一個有素養的知識分子,學生拿這個缺陷開玩笑,他也不好發作。剛好這天他喝了酒,當理性約束式微之際,學生在他吸溜鼻涕時提問題,他也許覺得學生意在嘲諷他吸溜鼻涕不雅狀態,因此怒不可遏,將以往積累的種種對學生糟糕表現的不快,順勢噴薄而出。
五、形散神聚,欲揚先抑
縱觀全文,作者寫先生從先生肖像入手,然后寫學生眾人像,緊接著寫了先生醉酒后批評學生,著重寫先生對作者的批評。最后寫先生教學才華橫溢的兩個方面:講課文及寫作文。并不算長的篇幅竟能清晰描繪出如此紛繁的事物,足見作者功底。梳理這些事物,思考段落之間內容結構上的關系,用“形散神聚”四字來形容當之無愧。正面寫先生肖像,側面寫學生課堂上的表現,對于我們理解先生課堂上展現的風貌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先生“兇”是學校當局弱化國文教學,學生課堂上表現糟糕,無奈痛心情緒的外化。文中寫先生批評學生,結合前文可以理解這是偶然中的必然,學生表現糟糕,先生對學生教學認真負責,總歸會有批評學生的時候。先生“兇”批評學生也許是家常便飯,不過這次批評學生和往常不一樣,一向認真上國文課的作者也被批評,這情況當屬少見。這次批評對于作者而言也有著非凡的意義,從此之后先生對于作者特別用心,作者也因此受益最多成為文章轉折標志性事件。在此之后一改先生兇相,順勢講先生講課教寫作文才華橫溢,敬愛緬懷之情在字里行間隱隱傳遞給讀者,最終在讀者腦海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六、總結
梁實秋在散文中把人物描寫語言用字的種種技巧,化成了對先生描寫的“樸拙有力”,是熟能生巧的“樸拙有力”,是百煉成鋼傾注于筆端的“樸拙”的藝術。另外散文創作有兩個關鍵的問題,第一是作家表現自己的真情實感,第二是在藝術上進行絕佳的表現。細致揣摩《我的一位國文老師》文章語言,體會其語言運用的藝術,不難發現這兩點在文章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參考文獻
[1]丁凡,楊九俊.現代散文選讀[M].南京: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07.
[2]吳國文.作為“一代宗師”梁實秋的藝術[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
作者簡介:宋凡成,碩士,揚州大學文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