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版《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提高小學生中高年級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是我們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難點,也是培養小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方面,對學生今后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讀寫結合,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寫作欲望,提高小學語文中高年級以讀引寫的有效性。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積累、讀中得法,加強語言文字運用訓練,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以讀引寫;閱讀;積累;寫作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新版《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現在有一種普遍現象,就是語文教師沒有把握好這兩者的統一,傾向于人文性,而忽視了工具性。結合自身20年來的教學實踐,我深刻地感受到:在語文教學中,詞語的積累、句式的掌握、修辭手法的運用、篇章結構的布局,都離不開教材文本的范例引領。而把這些知識轉化為學生的能力,以閱讀帶動寫作、以閱讀引導寫作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語文教學中以讀引寫,加強語言文字運用訓練,是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一條捷徑。
鑒于以上現狀,我們該如何消除學生寫作的畏難情緒,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提高農村小學語文中高年級以讀引寫的有效性呢?在教學實踐中,我做了以下的一些嘗試:
一、讓讀有話可說,積累寫作的素材
沒有厚積,就沒有薄發。豐富的素材,是學生樂寫、易寫的源泉。學生寫作時抓破頭皮,叫苦不堪,絕大部分原因是缺乏材料,無從下筆。所以,積累是第一要訣。為了提高以讀引寫的有效性,讓讀有話可說,我們從農村小學實際情況出發,以課為本、以文為本、以生為本,不但積累豐富的詞句段精華經典,還要引導學生積累在具體語境中的知識和經驗。
(一)以課為本,進行課內專項積累
“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寫作的功底就是靠閱讀來提高的。教師首先應該抓好課內閱讀。語文教材選入的文章,文質兼美,典范性強,本身就是經典的作文素材,可以說,教材中的人和事就是作文素材的一大寶藏。
1.單元歸類積累
小學語文教材每組單元的百花園中都會有“積少成多”“讀讀背背”“日積月累”,我們從中整理歸類,積累好詞佳句。
2.精彩句段積累
語文教材中很多課文的課后習題有“把喜歡的部分背下來”,我們從中積累精彩句段。
3.精華經典積累
從語文老師推薦給各年級的優秀閱讀書目和經典文學讀物中,讓學生積累優美語句,摘錄好詞佳句妙段。
“書山”“學海”里擁有豐富的作文素材,學之以恒,則取之不竭,教師只要引導學生充分積累,增加學生學習信心,將外物轉化為內物,學生寫作時自然可以信筆拈來,文思如涌,在豐富學生作文素材的寫作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二)以文為本,進行課外知識和經驗積累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單從課本里學到知識、積累素材還是不夠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加強課外閱讀。讓學生閱讀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課外讀物,課內外閱讀教學一體化,取得優勢互補、互促,相得益彰之功效。利用班級圖書角積累素材,充分發揮班級圖書角的作用,共享資源,養成每天堅持閱讀的習慣,積累各種素材,開拓寫作思維。豐富學生課外知識和經驗積累的途徑,這對于提高學生閱讀、寫作能力,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來說至關重要。
(三)以生為本,進行多種形式訓練
1.讀書精華個個分享
實行語文課前三分鐘熱課活動,全班輪流每天派一人分享讀書精華,交流閱讀收獲、閱讀體會、閱讀經驗,每月評選一次閱讀之星,訓練“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寫作能力。
2.課外練筆天天堅持
鼓勵學生堅持天天寫日記,可以是讀后感、讀書筆記,也可以是當天的所見所聞,一方面幫助學生積累語言材料;另一方面可以開拓學生的寫作思路,提高認識事物和表達事物的能力。
3.自由創作本本精彩
每個學生準備一個創作本,每天自己找時間寫愿意寫的內容,長短和內容不限。可以跟同桌或老師分享,也可以找幾個同學進行交換欣賞。
以學生為本,進行形式多樣的語文能力訓練,不僅激發學生積累作文素材的興趣,還能創造新的作文題材,很大程度提高了同學們寫作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寫作能力,并在無形中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二、讓讀有材可選,指導寫作的方法
讀寫結合,相得益彰,在學生通過閱讀積累了大量的素材之后,我們要把握契機,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指導學生寫作的方法,讓寫有法可循。怎樣提高以讀引寫的有效性呢?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選出文章的精妙之處作為讀的訓練點材料,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學習寫作方法,然后加強語言文字運用訓練。讓學生的每一節課學有所得,實現“一課一得”,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在教學實踐中,我做了以下嘗試:
(一)品讀優美語句,悟出寫的方法
善于寫首先要有讀的精華積累,腹有詩書才自華。教師可引導學生選出文章中的優美語句作為文本教材中的亮點,重點指導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悟出寫作方法,繼而進行語言文字的表達訓練,更好地對學生進行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如三年級下冊的《燕
子》,根據把“電線”比作“五線譜”,把“停著的燕子”比作“音符”,可以讓學生仿寫比喻句;四年級下冊的《桂林山水》描寫桂林的山和水特點的句子,可以讓學生仿寫排比句,等等。通過讓學生深刻理解感悟,然后抓住語言特色指導學生寫話,結果會令人喜出望外,這就是引導學生品讀優美語句,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效果。
(二)品讀留白之處,拓展寫的空間
優美的語段、精妙的布局我們不難發現,也有法可循,而除此之外,文本教材中還有很多生動有趣處、思維創新處、描寫動情處,而這些往往恰好是文章的留白之處。我們引導學生品讀留白之處,為學生創設表達的情境,才能拓展寫的空間。學生想要表達,樂于動筆,這樣才能提高以讀引寫的效果,從中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如教學五年級下冊課文《體育課》,文中主人公聶利不顧母親的反對,堅持要上體育課,并在同學和老師的鼓勵下終于爬到橫木頂端的平臺上,母親開心至極,無比感激老師、同學對聶利的鼓勵,在去接聶利放晚學的時候想向同學們致謝,可是卻一個字也說不出來,拉著兒子轉身走了。我們可以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猜測母親想說什么,說話時的動作、神態如何,讓學生說一說,再寫下來。
我們引導學生品讀留白之處,“讓學生想開去”,拓展寫的空間,這是一種閱讀情趣的彰顯,更是一種以讀引寫的創新,它是文本生命的拔節,更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提升!
閱讀是作文的基礎,閱讀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釀蜜。我們通過讓讀有趣可言,喚起寫作的欲望;讓讀有話可說,積累寫作的素材;讓讀有材可選,指導寫作的方法,引導學生在讀中學、讀中寫,把文本的知識轉化為學生的能力,以閱讀帶動寫作,以閱讀引導寫作。這樣讀中悟、悟中寫,才能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更加和諧統一。這樣以讀引寫,學生才易于寫、樂于寫,才能妙筆生花!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運用能力,從真正意義上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王益芬.淺談新課程改革下的作文教學[J].江蘇教育,2006(12).
[2]馬舒曼.當前作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疏導方法[J].安徽教育論壇,2002(4).
[3]孟祥國,陳允紅.學生積累作文素材方法淺議[J].中國校外教育:美術,2012(7).
[4]顧明遠.核心素養:課程改革的原動力[J].人民教育,2015(13).
[5]林崇德.21世紀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黎美紅,女,1977年生,廣東連州人,本科學歷,漢語言文學專業,小學一級教師,小學部語文教研組長,現任廣東省清遠連州市九陂鎮中心學校語文教師。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