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隱喻作為一種認知方式,人類基于長期形成的共同認知和相似的文化心理,啟動模仿、替代、轉移和建構等思維,實現源域到目標域的映射。將隱喻作為認知方式貫穿于語文教學中,既能拓展學生的思維又能傳承文化,切實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
【關鍵詞】語文;隱喻;認知方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652 【文獻標識碼】A
一、感受耐人尋味的日常用語,體會隱喻認知的普遍性
隱喻認知下的日常用語是耐人尋味的,引導學生初步感知含蓄的日常用語,體會隱喻認知的魅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真是傻得可愛!
(2)簡直聰明絕頂!
“傻”和“可愛”放在特定語境中,透出諷刺的味道;“聰明絕頂”形容犯糊涂的人,則表達挖苦。這種矛盾的用語方式,正是在隱喻認知下,反語的魅力得以展現。
(1)給老子等著。
(2)咱走著瞧。
簡潔的表達卻傳遞出某種深深的惡意,因為在隱喻認知下,人們根據說話人的語氣和語境,判斷出說話者是否不懷好意。
(1)破鞋啊破鞋,不知羞恥!
(2)老母狗啊老母狗,為啥老不死!
“破鞋”“老母狗”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貶損某類女性的含義,這種約定俗成的隱喻認知,讓我們能輕易地體會到指桑罵槐的用意。
二、體悟含蓄雋永的文化意蘊,探討隱喻認知的系統性
隱喻不是零散地被個性化地創造出來的,而是人類的共同認知,具有系統性和普遍性。因此,要引導學生從字、詞、句、篇中感受隱喻的魅力。
(一)文字隱喻—基于初步認知的長遠發展
早在口耳相傳的時代,隱喻認知就已存在。祭祀活動,圖騰文化,結繩計數,貝充貨幣都有隱喻認知。文字的出現,促使其得到長遠的發展。
象形字是對事物外觀的模仿,依據字形表達意義。但在實踐活動中,總有一些結構復雜或是抽象的事物是繪畫不出來的,于是在模仿的基礎上有了替換、組合等方式。指事字、會意字和形聲字應運而生。漢字有限,事物無窮,假借、轉注和多音多義字就出現了。
(二)詞匯隱喻—既定認知下的靈活轉移
(1)他老婆是母老虎。
(2)他遇到了職業發展的瓶頸。
首先,教學的著眼點應該是隱喻對象的文化含義,而不是按照傳統教學生硬地區分本體、喻體、比喻詞?!澳咐匣ⅰ奔创评匣?,傳統文化中,“老虎”象征著兇惡殘忍;“母”是區分動物性別的詞,用來形容人,是對人的貶損;然后,引導學生將隱喻意義轉移到被隱喻的對象“他的老婆”身上,通過理解母老虎的特性,理解“他老婆”的兇悍、刁蠻。同理,“瓶頸”是指瓶口與瓶身銜接的較狹小的地方,是“易生障礙的地方”,轉移給“他的事業”,說明他的事業在發展中遇到了難以突破的障礙。
名詞隱喻的運行機制是文化意義的轉移,而動詞隱喻卻多了一些獨特的心理活動機制。
(1)這個作業花了我三個小時。
(2)這個錯誤浪費了我們一個月的時間。
(3)我們投入了巨大的人力成本和時間成本。
我們要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描述時間可以用“花,浪費,投入”等支配金錢的動詞?學生能否找到只能用于支配時間而不能用于支配金錢的動詞?我們的頭腦中是不是存在著“時間就是金錢”的認知,于是才用談論金錢的詞去談論時間?于是,“爭論是戰爭”“人生是旅途”等也是類似的既定認知。
(三)句子的隱喻—文化背景下的整體觀照
句子的隱喻要結合文化背景和語境加以分析,例如:
(1)扁擔是條龍,一生吃不窮。
(2)蒼天有眼。
(3)墻上掛竹簾—沒門兒
扁擔不僅在形狀上像一條龍,而且象征著承擔、勤勞、付出。中國文化中,龍有積極、神勇的語義特征。諺語結合“扁擔”和“龍”的相似性,由結構隱喻輻射出更多關于龍與扁擔之間的概念隱喻。
上天有一雙明亮的眼睛,能夠幫平民百姓主持公道,獎賞善人善事,懲罰惡人惡事。將“蒼天”人格化,體現了實體隱喻的映射關系。
“墻上掛竹簾—沒門兒”中的“沒門兒”是個多義詞語,其字面意思是“沒有門戶”,但在實際應用中,該句用的是它的隱喻義—“沒門路”。
(四)篇章的隱喻—同一認知下的多層建構
所有言近旨遠、耐人尋味的文學作品都離不開隱喻。以《祝?!窞槔?/p>
1.典型環境—現實社會的映射
祝福本是為人祈福的活動,祥林嫂卻悲慘地死去了;雪本是純潔的象征,但寒冬大雪使祥林嫂這樣的下層勞動婦女生活得更加悲慘。祥林嫂在春天失去了丈夫,被迫改嫁;在春天失去了兒子;最后,死在了春天。《祝?!分兴奶幁h境描寫或渲染了悲涼沉寂的氣氛,或烘托“我”的心情,或暗示祥林嫂的命運、情節的發展。讀者有“以樂景襯哀情”“典型環境觀照社會現實”的認知,所以能理解環境描寫的深意。
2.典型人物的命運—社會群像的縮影
“言為心聲,相由心生”是我們的認知。所以,我們認為祥林嫂的言行和神態都是內心世界的外化,外貌的變化暗示了祥林嫂的命運。作者將社會中“這類祥林嫂”投射到“這位祥林嫂”身上。同理,魯四爺、柳媽、“我”也是社會中某類人物的縮影。
三、嘗試言近旨遠的寫作構思,探索隱喻認知的建構性
首先,要學會推敲深刻雋永的語言,展現言近旨遠的功底。引導學生掌握反語、諷刺等修辭手法;恰到好處地運用象征、影射等藝術表現手法;學習引用俗語、諺語含蓄地表達意圖;反復推敲詞語。其次,要為主旨多方著力。確定了寫作意圖后,結合文化背景和時代特征,運用多種技巧為主旨著力。例如,以樂景寫哀情;將典型人物放入典型環境;以典型人物的命運反映社會現實……
總之,只有理解了隱喻認知的運行機制,學生才能更容易地體會到文本中的深刻用意,在基于人類共同認知的基礎上進行寫作創新。
作者簡介:姜正平,女,1992年生,四川資陽人,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2016級研究生,學科教學(語文)專業。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