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表達能力作為學生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需要從小就進行培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通過讀寫結合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在文中主要就如何通過讀中練寫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進行探討,以期可以更好地促進小學生的成長。
【關鍵詞】小學語文;讀寫訓練;表達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一直以來,在閱讀教學中往往存在只偏重于引導學生如何讀懂一篇文章的現象,其實讀完(就是讀懂)一篇文章,閱讀教學只完成一半。語文課程以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為核心目標。課堂上利用文本特有的文化資源,讓學生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以練筆的方式寫下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感悟等,這才算是真正完成了閱讀教學的一個完整過程,核心目標才得以實現。
一、模仿文本的語言,學會表達
每一篇文章都蘊含了怎樣寫的范例,作者的遣詞造句、構段謀篇的方法,以及作者的情感態度都是學生模仿和待以遷移的對象。在閱讀教學中不僅要滿足于文本內容的理解,還要對文本的語言范式進行認真研究,引導學生學習,模仿文本的語言范式寫一寫,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第八冊《兩個鐵球同時落地》一文中有一個描寫伽制略思考的句群“如果這句話是正確的,那么把這兩個鐵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會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兩個鐵球看作一個整體,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快”。我抓住“如果…… 就……,但是,如果……就……”這個句式讓學生進行模仿寫一寫。在學習伽利略公開做實驗這部分課文時,我設計了兩個小練筆:1.站在斜塔前的觀眾面對伽利略將要進行的實驗,他們是怎樣想的呢?出示填空:現場的觀眾都在想,如果( ),就( ),但是,如果( ),就( )。2.讓學生想象站在斜塔上的伽利略的思緒活動,設計了一個小練筆,伽利略在斜塔頂上出現了,他想如果( ),就( ),但是,如果( ),就( )。這樣寫,既強化了學生認識伽利略追求真理、謹慎實驗的科學精神,又運用了本課的語言特點訓練了學生表達,一舉兩得。
二、展開想象,把文本寫厚
文學作品中往往留有許多空白,給予了讀者豐富的想象自由。教師如果能在備課時挖掘到文本中的空白點,設計相應的練筆,在教學中尋找適當的時機,讓學生馳騁想象,填補文本中的空白,從而使人物的形象、情節豐富起來,學生落筆自然能得心應手。
又如教《中彩那天》一課,文中寫到父親中彩后,“只是他神情嚴肅,看不出中彩帶給他的喜悅”,我抓住了這句話,引導學生思考父親中彩收獲了奔馳汽車,現在開著回家了,正常的反應該是什么,你會用哪些詞語形容中彩的喜悅,為什么父親卻是神情嚴肅,他此時在想什么呢。請聯系上下文,寫一寫此時父親內心激烈的思想斗爭。
三、在學生情感升華處寫,積淀情感
文本的情一旦與學生的情交融在一起時,便會產生巨大的情感磁場。只要老師在課堂上善于把握文章的動情點,以撥動學生的情感琴弦,學生的表達欲望就會被激發。“綴文者,情動而辭發。”當學生的情感被激發到高峰時,筆下一定生花。
我在教《賣火柴的小女孩》第一課時,在了解小女孩不幸遭遇這個教學環節中是這樣處理的:讓學生自學課文1—4自然段,你體會到這是個怎樣的小女孩?找出相關的語句畫下來,作批注,并能讀出這樣的感受。學生經過了自讀交流,匯報后總結得出這是個被寒冷、饑餓、無助、害怕、孤獨、貧窮包圍的可憐的小女孩,并由學生自主完成板書。
接著我又設計了師生合作配樂讀體現小女孩不幸的句子,在音樂的伴奏下、老師的導語啟發下,學生讀得動情、讀得入境,情感得到了再一次的升華。抓準這個契機,我設計了兩個寫的練習:
1.可憐的小女孩孤零零地坐在高大的墻角邊,此時此刻,她會想( )。
2.假如當時你就在大街上,看到這個被寒冷、饑餓、無助、孤獨,貧窮、害怕所包圍的小女孩,你會怎樣做、怎樣說?讓學生展開想象,選擇其一寫一寫,也可寫兩個。由于有前面的鋪墊,學生在練筆中展現出對課文的深刻理解,對主人公的深深的同情,令人欣慰。
四、結課寫,提升文本價值
讀懂了一篇文學作品,所思所感所悟一定很多,此時讓學生動筆寫自己的感受,筆下傾瀉的都是他們用心與文本、作者對話的真實感受,這種寫能提升文本價值和學習對象的情感。
取材文本寫詩一首。在教學《凡卡》一課將要結束時,我出示了一首未完成的小詩,讓學生繼續寫完它。
取材文本寫對話。如教學《桃花心木》一課后,我設計了兩個對話練習供學生選擇寫一寫:
1.你是那棵成長起來的大樹,你會對種樹人說些什么話?種樹人會怎樣回答?
2.你是那棵枯萎了的村,你會埋怨種樹人嗎?你會對種樹人說些什么?種樹人會怎樣回答?
還可以寫自己的一點感受,獲得的一點啟示、體會,為文中的主人公寫點評價,也可以寫一整篇的讀后感,讓學生傾訴學后的感受,以提升學生的情感,獲得人生的一點感悟。
將閱讀與寫結合起來,從而極大提高了語言文字訓練的強度。這種練筆與學文緊密結合,使學生用心去與文本、作者對話,表達學生的真情實感,有效實現了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