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字的返源意識是在初一提出來的,初一階段學生思維能力薄弱,缺乏發散思維,特別是文言文閱讀過程當中,缺乏對字本身的思考,導致對意思的不理解、不順暢。而“返源”意識重塑就是在考慮了學生初一的基本學情上,返回去解讀字的內容,通過在字的學習上擴大字本身的范圍,對于字多回頭看看意思,多研究它的深層文化內涵,不只是就字論字,不僅要說文解字,還要追本溯源,來增進初中學生對文言文字詞的理解。
【關鍵詞】文言文;初中一年級;“返源”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一、現狀與背景
字源識字法是一種比較傳統的識字方法,但是很多老師認為字的學習應該在小學基本完成,因此字源識字法逐漸淡出初一語文教學的視線,但就初一教學一線的教師們反映,學生初一剛進入中學課本學習,文言文字詞理解學習還存在很多問題,比如新版語文教材中文言文篇目《狼》中“目似瞑,意暇甚”的“暇”字,意思是從容,但很多學生理解不恰當。
二、背景探究
對于字的分析方法有很多,大多是根據字的特定書寫方法去定位,本次思考的“返源”認字法,把根據字的源頭作為一種探究方法,將字的研究教學化,認真分析,并結合現在的文言文語文教學,將文言文字詞分析與字的理解相互結合。
三、對策背景
(一)教學目標中的“返源”認字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將語文課程的學段目標與內容從“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五個方面提出要求。我們要關注的是“識字與寫字”是一個很重要的目標。
(二)文化傳承中的“返源”認字法
返源法與其他識字方法并不是相互排斥的關系,而是有機結合起來、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并非相互獨立的關系,我們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去運用多種不同的方式相互結合,將返源認字法重新煥發生機。
我們都知道,中國漢字是十分博大精深的,中國的文化我們中國的漢字文化里面包含有太多的內容,它不僅是文化的代言,更是我們中華文化精神的體現,它不抽象、不生硬,它包含有很多我們的故事。所以,在我們的教學中,也要有歷史或者文化的滲透,不要就字學字,漢字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讓我們的識字教學中滲入文化、歷史是很有必要的,這也使得我們的教育更加充實、更加有底蘊。
1.通曉古今
在我們平時的上課過程中,我們一定要去挖出漢字的含義。因為這樣不僅可以使得學生更有效果地記住文言文的含義,而且能帶動學生去有效地學習那些不一樣的字詞,幫助學生開拓自己的思維,更好地理解中華文化的內涵,促進學生對文化的深入理解。例如沙(水)有水的抓不住的感覺,透過漢字的產生,我們就可以知道沙的基本形狀;再比如阜(怪)有點向山的造型,然后還有往后推的深層含義。
2.文化滲入
我們都知道中華文化是從很久之前就開始延續的,一個個的字都帶著無數重要的文化底蘊和內涵。以示(?。橐粋€示范,它本身指的是天臺上的祭祀臺,那意思是在其他字中,有相似的字都可以和這個部首相互關聯,比如有很多相對應“祭祀”等詞語,因為該部首反映了人對于大自然的一種崇拜和信仰,因此在文言文中有關該部首的字都可以這么來理解,比如“宗”等。再如“并且”的“且”字,據考察,這個字和甲骨文看起來是一致的,而且,“且”是男性某一種生殖崇拜,比如祖是古代生殖崇拜的標志。我們都知道的社會的社,它意思就是土地之神,表現了我們對土地的愛與信仰。這一些相關的詞語都能夠幫助學生去理解文中相關的字詞句,老師可以利用這些詞語來幫助大家理解《孫權勸學》《木蘭詩》,比如“孤”在文中是皇帝的簡稱,老師利用字詞的解讀,可以通過子字來引申到孤的意思,子就是兒子,而瓜古義是爪子,引申為單個,此時用作皇帝的自稱。我們相信用文化去引導學生理解字詞,這樣應該能開發學生的大腦,而且還能幫助學生理解字詞的深層含義,從而達到我們的教學目標。
四、對策初探
(一)“返源”析義
我們都知道,一個漢字有多個意思,而且不同的含義也可以使用不同的字來表達。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我們應該是要將相同或相近意義的漢字聯系起來,通過一個意思去推導另外一個意思。例如牙齒這兩個字都指牙齒,齒像口中門牙的形狀;牙像上下兩牙交錯咬合的樣子,諸如此類的詞語還有朋友、道路、泥土、離別等。這些字都是有相同意義的詞,我們在文言文教學中也可以借用,比如成功,如果只寫了一個成字,比如此事已成,那我們在翻譯的時候就可以翻譯為成功,這樣一個詞去推導另外一個詞,就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字的含義和引申義,這需要我們在日常學習中不斷
練習。
(二)“返源”析形
根據字典的理解,再結合初一學生的學情,我們可以多進行一些相應的活動,讓學生來進行相關的扮演,打開我們的教學思路,聯系形,打開學生的思維,也打開我們的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去理解字本身的含義。通過演示法,給學生一些視覺上的沖擊,并通過這樣的理解,讓學生自己打扮成字詞,感受漢字的魅力與深層文化,這樣就化抽象為具體,比如識字教學中教學漢字“受”的時候就通過老師、學生的相互配合演,讓學生感受兩只手在傳遞東西的過程,并通過表演完成了對漢字“接受、傳遞”的意義。
我們都知道,漢字中,有很多相近意思的詞語,我們是特別容易搞混的,但反而是一個練習文言文詞語特別好的方式,比如可以采用對比方法,幫助學生對意思相近的詞語進行分析理解,探求它的意思,根據字義引申出新的含義。例如《杞人憂天》的教學中,對于“躇”與“跐”的對比分析就是利用形近字的對比法進行教學的。這一點在我們學生身上也是很有效果的,可以借鑒。
“問渠那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狈翟矗Z文教學創新的每次華麗轉身,都是從“源”開始,我們相信這次的返源會也能帶給日益繁重的文言文字詞教學一個華麗的轉身。
作者簡介:彭瓊,女,1991年生,湖南省漢壽縣人,教育碩士,研究方向為語文教學。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