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非連續性文本”有其獨有的重要性和實用性,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面臨重重困境。本文筆者將結合教材和自身的課堂實踐,進行了一些探索,旨在尋找并開發教材與生活中的“非連續性文本”資源,指導學生有效閱讀非連續性文本。
【關鍵詞】尋找并開發資源;有效閱讀;方法指導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在《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非連續性文本”這個新鮮的概念出現后,引起了很多的專家學者和一線老師的熱議。隨著社會的發展,從信息的多元化和對學生能力培養的角度出發,“非連續性文本”雖然凸顯出其獨有的重要性和實用性,但是在語文教材中沒有專門關于“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方面知識的學習指導,資源不足、總量不夠、學生并沒有意識到其意義。如何尋找并開發教材與生活中的“非連續性文本”資源,如何指導學生有效閱讀非連續性文本,筆者結合教材和自身的課堂實踐,進行了一些探索。
一、整合與優化課內資源
整合與優化課內資源,積極開發新的課程資源,促進連續性文本與非連續性文本教學的融合。小學語文教材雖然都是文選型教材,以短篇的連續性文本為主。不過,鑒于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尚未形成,在閱讀學習連續性文本的篇章時,融合和添加一些非連續性文本的概念,既可以促進學生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能力的提升,又可以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感受。在第一學段的語文教材中可以看到,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課文通常配有與學習內容相關的插圖,有的課文配一幅,有的課文配多幅。教學中,筆者充分利用插圖的直觀性與課文的內容緊密聯系起來,提升學生的形象理解能力。
如部編人教版一年級上冊《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配了一幅畫。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圖畫中的小雞、小狗、小鴨、小馬的腳印,學生能直觀地感受到“小雞畫竹葉,小狗畫梅花,小鴨畫楓葉,小馬畫月牙”的原因所在。同時引導學生用“因為……所以……”(如因為小雞的腳印像竹葉,所以小雞畫竹葉)來回答,從而既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又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又如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蝙蝠與雷達》一課,筆者引導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用圖畫的方式畫出蝙蝠的飛行特點以及雷達的工作原理。學生從這兩幅圖的對比中既可以對“仿生學”有更直觀深刻的了解,又感受到科學家們的聰明才智。同時這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樂于自己動手設計小發明。
二、開發與活用課外資源
“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時時現生活?!边@是大語文觀所體現出來的語文和生活的關系。非連續性文本是母語教學的合適材料。全語文教學觀代表人物哈斯特認為,“兒童對文字的認識開始于解讀環境中的印刷文字,如食品包裝袋上到文字、道路上的文字路標、商店廣告等”。這些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不僅僅提升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提取、整合、分析信息,適應日新月異的社會生活。同時,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語言實踐,進行有效的說明、解釋、討論,更加深化對連續性文本的理解。
例如筆者在教學部編人教版一年級上冊《明天要遠足》一課時,在完成教學任務后,筆者引導學生進行拓展活動,創設孩子們要去廣東省科學中心進行社會實踐活動的情境,要求孩子們以小組為單位,上網去查詢從學校出發的乘車路線,并綜合考慮選擇最便捷、最省時的乘車方式,畫成圖標進行討論并選取最佳方案。孩子們根據自己的所學巧妙地用在實際中,按照自己的方案乘車安全快捷到達目的地,在途中,鼓勵他們關注非連續性文本(商店招牌、站牌、地圖等)信息,幫助他們識字的同時,學會生活。這次活動,讓連續性文本與非連續性文本有效結合,使課堂與實踐相互促進,極大地鼓舞了老師和學生在非連續性文本上的繼續探索。
再如在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新型玻璃》教學后,筆者設計了一張“產品推銷卡”讓學生認真填寫好這張卡,設計好一句廣告語,并在班上進行產品的推銷,致力于打動消費者購買此產品。結合班級舉行義賣活動,學生不僅設計好自己的“產品推銷卡”,還手工設計了圖案與標語,在義賣活動中大放異彩。這次活動不僅訓練了學生非連續性文本的運用能力,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提升了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廣告語:
家電名稱:
外觀:
用途:
價格:
使用方法:
三、學習與掌握閱讀方法
非連續性文本呈現的信息較多。非連續文本的閱讀,主要的任務有兩項:一是獲得(提?。┬畔ⅲ欢菍ο嚓P信息的分析、綜合處理,得出有意義的結論。
學生面對非連續性文本,如何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去解讀、挖掘有價值的信息呢?這就要讓學生掌握非連續性文本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在連續性文本閱讀中,基本步驟是:一讀閱讀材料,二讀題干,三分析作答,簡稱為“1—2—3”。在閱讀非連續性文本中宜采用
“2—1—3”的策略。這就要求學生先認真閱讀題干,再帶著問題仔細閱讀材料,對所提供材料的類型進行分類—是文字材料,還是圖畫或表格;不僅要弄清材料中所提供的顯性信息,更要挖掘材料所包含的隱性信息。有了這些分析之后,還得對材料或圖表中所提供的相關信息進行分析、比較,通過同中求異、異中求同,找出材料的內在聯系或變化規律,從而發現規律,得出結論。
如小學六年級的一道非連續性文本試題:“限塑令”生效首日,有關部門對某超市使用塑料購物袋及無紡布袋銷售情況進行了調查。數據如下,請學生認真讀表后答題。
時間塑料袋銷售量(只)無紡布袋銷售量(只)
5月25日(星期日)108520
6月1日(星期日)905500
1.將調查表反映的內容概括為一句話。
2.這個調查結果說明了什么?
這道題重在考查學生觀察表格,提取表格的顯性信息,并根據信息進行判斷、總結、概況的能力。學生通過閱讀題干可以知道這道題主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概括調查表的內容;二是提取調查結果的隱性信息。通過閱讀調查表中兩組數據的對比可知,自限塑令出臺后,塑料袋的銷售量驟減,無紡布袋銷售量增多。同時也說明限塑令得到了有效的執行。
非連續性文本的教學研究,讓常規的課堂多了很多亮點,也激發了課堂的氛圍,教師和學生從中受益匪淺,值得我們去更加重視與開發。不過,淺嘗輒止容易止步不前,在非連續性文本的課程資源歸結和系統教學開發上,還需做進一步的努力與嘗試。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董蓓菲.全景搜索:美國語文課程、教材、教法、評價[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曹衛星.“非連續性文本教學”的缺失與救贖—由一道考題想到的[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4(14).
[4]崔藝林.“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及答題指導—基于特點的解讀[J].教育研究與評論,2012(11).
作者簡介:林映紅,女,1986年生,廣東省廣州市,教師,本科,研究方向為小學作文。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