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今的語文教學中,最難且最重要的要數作文教學了,這個令教師和學生都頭疼的作文教學可以說是占據了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很多老師在作文教學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但是收效甚微?,F在,就關于現如今中學作文教學的方法,來談談我的看法。
【關鍵詞】初中作文教學;寫作;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一、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
寫作興趣不是生來就有的,這種興趣的培養需要老師在學習過程中指導學生逐漸培養。在寫作中,老師首先應當引導學生對寫作產生濃厚的興趣,有了對寫作的熱情,那么寫作起來才能事半功倍。
(一)指導學生學會觀察周圍的事物,懂得如何寫作
老師應當指導并且鼓勵學生從自己身邊的小事寫起,抒發內心的真實感受,帶著對體驗到的事物的直觀感受進行寫作。老師可以在每一次布置作文前,多引導學生體驗生活。例如老師可以組織學生一起出去郊游,然后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所見所感,在參與的過程中挖掘寫作素材。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滲透,告訴學生應該善于觀察生活的點滴,寫出感動人心的文章。
(二)在作文評改中應注重鼓勵和提高自評
在作文教學中,老師要重視鼓勵的力量。首先,學生在寫完作文后,老師應及時進行修改,并寫上幾句鼓勵的話語,這樣,學生才會對寫作產生興趣。其次,老師應該鼓勵學生互相評改作文,讓學生在作文優秀之處寫上激勵的話,在不足之處提出自己的意見,從而讓學生懂得鼓勵的重要性。例如,老師可以讓學生把優秀的作文打印出來,給同學們互相瀏覽,從而調動學生的寫作興趣。在作文批改中,老師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參與評改,這樣學生自己評改作文會使他們養成愛動筆的好習慣,自然而然地提高寫作興趣。
二、在閱讀和寫作訓練中提高寫作水平
閱讀和寫作是語文教學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所以,在語文作文教學中,我們可以把作文和閱讀聯系起來,讓閱讀為寫作服務。
(一)重視“閱”在寫作中的重要性
從“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以看出,讀和寫是不能分開的,“讀”是“寫”的基礎和前提,所以,要想提高寫作水平,要積累大量的閱讀和字詞,學習和借鑒優秀文章的寫作思路和精妙詞語為我所用。許多寫作水平高的學生的創作興趣都是從閱讀文學作品開始萌發的,所以,老師在平時的寫作教學中,可以選擇一些優秀的文章范讀,讓學生在大量的閱讀中學到不同的寫作方法。
(二)加強寫作訓練,提高寫作水平
中學作文寫作對學生語言表達以及文字運用能力都有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因此,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多花些時間來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同時,學生的寫作能力的培養和提高要遵循一定的規律,即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點到面,對癥下藥地訓練學生寫作各種文體文章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寫作習慣。老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可以選擇交叉訓練的方式,一周布置大作文任務,一周布置小作文任務。在寫作訓練時,可以強調學生先說后寫,有的學生平時說話行云流水,寫作時卻無從下筆,所以應該鍛煉學生的實踐寫作能力,即讓學生在寫作文時,先構思,再把要寫的內容先說出來再寫。
三、鼓勵學生的個性化寫作
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許多學生的作文沒有個性與創意,害怕個性突出會被批評,于是個性便被壓制了,作文中也沒有任何的創新,喪失了自我。所以,我們要減少寫作對學生的束縛,鼓勵學生寫出個性化的作文。
(一)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語言表達個性的思想
在日常的教學中,老師應當鼓勵學生寫出屬于自己的個性的語言,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表達自己的意思。學生的思想表達有時候盡管很不成熟,或許還不是很正確,但這正體現了他們這個時代的年齡特征。所以老師對學生應該多寬容,即便學生的觀點不太恰當,只要老師給予適度的點撥,學生的個性就會得到正確的引領。但要注意的是,在培養學生作文個性的同時,應加強對學生創新的引導,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新觀。
(二)培養學生多角度思維習慣,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求異思維
作文是一項有想象和創造意義的活動,一篇成功而且優秀的作文取決于作者的思想水平和表達能力,所以老師在作文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老師可以在學生思維認識水平和尊重學習實際的基礎上,通過正確的指引和全面的訓練來培養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例如,老師可以開設開放、民主、科學的寫作訓練環境,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維習慣,從而寫出更有創新性的作品。
語文作文的有效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所以,老師應當在日常的作文教學中多注重探究作文的教學方法,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
[1]黎愛春.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的現狀及其對策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6(2).
[2]蔣大琴.初中作文教學現狀及對策[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12).
[3]陳克優.初中語文寫作教學的現狀及對策[J] .考試調研,2011(3).
作者簡介:高瑞瑞,女,1993年生,陜西省榆林市佳縣人,就讀于延安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研究方向為學科教學(語文)。
(編輯:張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