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習作教學是小學語文重要組成部分,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在“微”時代下,如何以“微”治“微”,喚起孩子的寫作欲望,啟迪孩子的思維火花。筆者認為在教學中,采用“微電影”的作文教學法,引領孩子習作,可采取以下策略:直觀感受,激發寫作興趣;開啟生活源頭,打開寫作言路;聚集再現,習作內容具體;構思巧妙,寫作方法有變化。讓它有效地提高習作教學效率,成就語文教學的新精彩。
【關鍵詞】微電影;語言表達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微信、微博、微小說、微課程、微電影……這股“微”潮流的產物進入了我們的生活,我們進入了一個“微”時代。本文“微電影”指的是通過圖片資料、視頻片段或者動畫效果有機組合的教學資源。采用“微電影”作文教學法,引導孩子習得方法,為孩子打開習作之門,聽他們妙趣橫生的童言稚語,真切的內心感悟……
一、直觀感受,激發寫作興趣
心理學家赤瑞特拉心理實驗表明:人類通過多種感官刺激獲取的信息量,比單一聽老師講課強得多。因此,利用“微電影”直觀地展現在孩子們的面前,這生動的畫面、聲像刺激著孩子的感官,同時幫助孩子獲取相關的信息,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體會。
如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作文寫小動物,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由于受居住環境的限制,大部分家庭都沒有飼養小動物,而對于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孩子們只是在鄉下或電視里看過,但對于小動物的外形特點和生活習性等,都了解得不夠深入,只是泛泛之談。針對這種情況,我建議孩子找父母幫忙,把你喜歡的小動物用鏡頭把它拍攝下來,然后再回放。給孩子們一個全新的畫面,在指導的過程中引領孩子們去觀察,充分調動了孩子們的感官。
二、開啟生活源頭,打開寫作言路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要通過多種途徑引導孩子要有一雙慧眼,善于發現生活中的美,并用手中的筆描摹自己的真實生活、真實
情感。
(一)捕捉生活 積累素材
每逢老師布置作文時,教室里就有一股抵觸習作的風,他們總是“談文色變”“望文生畏”,這主要源于孩子缺乏生活素材。為了打開孩子的寫作言路,在生活中引導孩子多留心觀察生活、多關注自己身邊的事物,了解社會的動態、讓自己在觸摸多姿多彩的生活時,能及時真實地記錄生活,用鏡頭捕捉生活中的精彩瞬間,為自己積累寫作素材。在假期里,我給孩子布置實踐作業,用鏡頭拍攝真實的生活畫面。有的拍下在鄉下農民收割稻谷的情景,有的跟隨著父母到單位攝下他們辛勤工作的場面;有的記錄自己玩耍的情景;有的錄下昆蟲世界……這些都是孩子用自己的“慧眼”細心觀察、發現。有意識地關注記錄自己的生活、體驗自己的生活,再也不怕“無米下鍋”了。
(二)抒發真情 展我風采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說真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這就要求孩子手寫我口,我口言我心,做到一個“真”字。說真人、道真事、吐真情,寫一句話、一段話乃至一篇文章,要把自己想寫的人、事、景、物真實地呈現出來。博客、微信是現代人的交流平臺,我建議孩子把生活中的所見、所思、所感、所悟寫下來上傳到班級博客或班級微信群,并組織小組成員間、同桌間、教師與孩子間、孩子與家長間展開討論交流,在思維碰撞中,發表各自的認識觀點。孩子在討論交流中升華自己的認識,錯誤得到糾正。既培養了孩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培養了孩子的語言組織能力。
(三)馳騁想象 彰顯個性
最富于幻想的是童年時代,在孩子的眼中,世間萬物皆有靈性,他們生活在一個充滿想象的世界中。
“微電影”豐富的畫面,動人的歌曲,各種聲音都可以扇動孩子的情緒,給他們提供廣闊的想象空間,創作空間。如播放動物的叫聲,可以勾起孩子的聯想,他們以童話故事的形式,有的用快樂的語氣,表達生活的美好;有的生動有趣地揭露并譴責破壞環境的不良行為,表達自己保護美好家園的愿望。出示一個影片配音,聽音樂想象畫面,用語言描述出來或播放一個畫面,讓孩子配音等。給習作提供想象的情境,使孩子在不知不覺中,開開心心地踏上“自主作文”之路。
三、聚集再現,習作內容具體
在生活體驗上,孩子往往全身心地投入,往往沒有注意到細節。在習作時,“微電影”給孩子提供了方便,可以巧用“微電影”,還原生活情景,引領孩子觀察精彩的畫面,雕琢人物的細節,豐富文章的意蘊。
(一)放大特寫鏡頭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觀察對于兒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陽光、空氣、水分對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樣。在這里,觀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可有些孩子觀察過后仍然是“提起筆來無話可說”,或是“心中有話筆下寫不出來”。這是因為孩子在習作時,對觀察的內容無法重復呈現,看到的情景轉瞬即逝,聽到的話語一閃而過,如喜怒哀樂的動作、表情,還沒有等你觀察捕捉到,就已經消失了,更不用說去研磨體會,(除了靜物、景物的觀察)孩子的觀察難以留下印象。因此,在寫作時,我們不妨回放特寫鏡頭。
特寫鏡頭是電影中拍攝人的面部,人體的局部,一件物品或物品的一個細部的特寫。特寫鏡頭畫面單一、集中、突出。當孩子們一閃而過的動作、表情在屏幕上回放,或是暫停在屏幕上時,課堂上總是充滿歡樂的笑聲。近些、再近些,細些、再細些,讓畫面固定,讓過程重復,孩子們一邊歡笑,一邊在老師的指導下觀察活動過程中的各種情景,一邊組織著語言表述著種種情景。如扳手勁比賽,我抓住兩名參賽選手的特寫鏡頭,讓孩子仔細觀察他們在比賽時的手和神態各自發生的變化,觀眾助威,勝利者歡呼雀躍的鏡頭,孩子們看著自己熟悉的活動場景,再次體驗了活動之樂,喚醒了孩子的傾訴欲望,使得孩子很快進入了一種活躍的狀態,迫不及待地動起筆來。
(二)回放慢鏡頭
慢鏡頭講究一個“慢”字。電影中經常出現人物動作的慢鏡頭,就是把人物的快動作慢慢地放映出來,使觀眾看得清晰。在球賽中,經常把精彩的瞬間運用慢鏡頭延長現實中的時間,延長運動過程,表達強烈的情感、賦予動作的美感,強調關鍵的動作,引起人們深思,創造出深邃的藝術意境。寫作中,我們也不妨借鑒這種影視技法,將精彩的瞬間慢慢地展現,更好地把握人物的形象。如寫人、寫事的文章,離不開人物動作、神態等方面的描寫。在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作文,寫寫自己學會了什么本領,把自己學本領從不會到會的過程寫具體。學本領,肯定是緊張的,孩子們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學的過程中,忽略了自己的動作、神態。要寫好細節,“微電影”卻可以作為旁觀者的身份公平公正真實地記錄下來,播放慢鏡頭把動作分解開,延展開,在頭腦中逐一回想,分解,最后用文字定格下來。孩子回看著自己熟悉的一幕幕畫面,再也不愁無話可寫了。
(三)運用空鏡頭
空鏡頭又稱“景物鏡頭”,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場面描寫而不出現人物的鏡頭。空鏡頭就好似中國繪畫中的“留白”,對于一部影視作品來說,空鏡頭的作用也是如此。它通過對空鏡頭的運用,引起情緒上的沖擊和震撼,進一步烘托和提示人物內心世界和情感變化。
在習作教學中,就利用空鏡頭,把人物的心理、情感變化再次展現出來。并運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來寫,使得情景交融。人教版三年級上冊園地一的作文寫寫你的課余生活。這是孩子作文起步的第一篇,所以在開課時,我就整合第一單元,我要求孩子要開始積累自己的素材。有一位家長在帶孩子去登高爬山時就全程攝下孩子的爬山情景。剛開始上山時,他拍下山腳下美麗的花和風中搖曳的樹木,再到孩子爬到半山腰氣喘吁吁的場面,特別有創意的是孩子快要打退堂鼓時,插入靜止不動的樹木、云遮的天空,用景來渲染情緒,給學生留下了心理體驗的空間:“我好累好累,腿像灌滿了鉛,我的腳邁不動了,好像也喘不過氣來,快要停止呼吸了。我看看身邊的樹一動不動地挺立在一邊,好像在嘲笑我的懦弱,再抬頭看看天空,蔚藍的天空飄著朵朵白云,似乎給我打氣。暗暗對我說:‘不行,我要堅持,困難就像彈簧,你越強,它就越弱。’于是我咬緊牙關,加快腳步爬上了山頂。”因為有了視頻,孩子觀察有依有據,家長在旁邊稍微引導,孩子寫作起來便游刃有余。
四、構思巧妙 寫作方法有變化
構思是一個精致活,切入的角度巧妙,能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生作文之前,確定主題,還需要對材料安排和章法布局作一個整體性的思考。有了清晰的構思,學生的作文才條理清楚,邏輯性強。
(一)組裝鏡頭,行文思路清晰
在指導習作時,一定要謀篇布局,幫助孩子“怎么寫”的問題,孩子理清行文思路,寫作起來就得心應手了。如寫景的文章,孩子們往往寫成“流水賬”,重點不突出,詳略不得當,有的一會兒寫到這兒,一會寫到那兒,毫無寫作順序。這時,利用“微電影”起到獨特的作用。如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作文,寫家鄉的景物或其他景點。我布置孩子利用節假日的時間游覽西湖,在習作指導課,我利用已錄制、剪輯好的視頻指導孩子寫作(大門—蘇堤— 湖—泗州塔—九曲橋)。在這幾處景點中,給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哪一處,抓住一處景點寫具體,隨著孩子的交流,我播放著鏡頭,孩子在不斷地補充,再到落筆時,再也看不到緊鎖著眉頭,咬著筆頭的孩子了。
(二)啟發重構,習作有創意
“微電影”的作用側重于以指導為主,為提高孩子的寫作水平,我嘗試不同的方法,突破視聽的界限,發揮孩子的想象力,將故事改編,用不同的方式敘述,品評影視……使孩子的思維不囿于影視,孩子的習作會產生新的組接,習作更有創意。求異是每個孩子探求未知的動力。
參考文獻
[1]白金聲.對小學寫話、習作教學的八點認識[J].語文教學通訊,2010(36).
[2]周一貫.“微時代”中的語文教學新樣態[J].小學語文教學,2014(1).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