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課程評價應該改變過于重視甄別和選拔的狀況,突出評價的診斷和發展功能。小學語文課后作業的評價更要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個性特點和差異,讓學生在作業評價的過程中提升自主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生;課后作業評價;激勵性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作業是鞏固課堂教學效果,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延伸、是小學語文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作業評價是驗收作業目的和作業設計的完成情況,也是培養學生的獨立自主學習習慣的重要方法。教師應有效評價學生的課后作業,幫助學生發現作業中存在的知識盲點和問題,建立學好語文的自信心,讓學生愛上語文學習。學生在課后作業評價中的地位也是不容忽視的,新課程倡導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作業評價環節,學生也應當是作業評價的主人。
一、小學語文課后作業評價存在的問題
目前,小學語文課后作業的評價情況不是十分理想,很多一線教師往往關注的是課堂教學,忽視課后作業,更忽視課后作業的評價。小學語文課后作業在評價方面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只有良好的評價體系才能促進學生更快地進步。
(一)評價方式單一,忽視學生的差異性
當前,小學語文課后作業評價的方式簡單枯燥,最普遍的方式就是批改對錯,評定等級,師生之間關于作業的交流變成冰冷的符號往來。這種單一枯燥的評價方式打消了學生對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忽視了學生的差異性,造成了學生厭惡語文課后作業的尷尬局面。教師應采取不同的評價方式,關注不同的學生的個性特點。用生動的語言,多彩的圖畫代替冰冷的分數和等級,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讓作業批改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讓作業批改更有溫度。
(二)評價手段簡單,忽視學生的發展性
縱觀當前小學語文課后作業評價的過程,教師往往采用簡單的評價手段,等級式評定、閱覽式評定等只是針對學生當前作業的結果進行是非評定。忽視了學生在完成作業時自我能力潛在的進步,更沒有看到學生付出的努力,同時也忽視了學生的發展性。教師應該采取多樣的評價手段,讓學生在新穎變化的評價手段中看到自己的進步,體會這種小成功帶來的樂趣
(三)評價以教師為主,忽視學生的主體性
目前,小學語文課后作業評價主要以教師評價為主,學生很難參與到課后作業的評價與批改過程中。教師占據著評價的主體地位,學生無法參與作業評價,更無法在作業評價的過程中深刻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并予以改正。這種以教師評價為主的評價方式沒有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人,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教師應該嘗試給學生更多的評價機會,讓學生成為課后作業評價的小主人。
(四)評價內容片面,忽視學生的參與性
當今小學語文作業評價的內容往往是結果性評價,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往往被忽略掉。結果性評價不能真實有效地衡量和判斷學生的學業水平。不僅沒有達到因材施教的教學效果,而且打擊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甚至阻礙了學生個性的發展。教師應該更多地關注學生在作業過程中的點滴進步,擴大作業評價的內容和范圍,讓學生的參與收獲最好的效果。
二、小學語文課后作業評價的原則
科學合理,客觀全面地對學生語文課后作業進行評價,有助于促進學生的發展,有助于提升教師自身的發展。同時評價應體現人文性,不要只關注作業的結果,還應該關懷學生的生命個體。我認為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多樣性原則
多樣性原則是小學語文課后作業評價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差異性和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采取不同的評價方法和形式,讓學生在有針對性的評價中提高能力。多樣性的評價原則更有助于提升學生的作業興趣,從而更好地發揮作業的有效作用。
(二)發展性原則
“用發展的眼光看學生”,要注重學生在語文課后作業方面的現實表現,同時也要注重學生在已有水平上的發展和在未來的發展。發展性原則要求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并善于用發展的眼光對待學生的課后作業問題。
(三)激勵性原則
小學語文課后作業評價應倡導激勵性原則,給學生更多的鼓勵,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信心,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潛力。尤其是對待學習成績較差,作業效果明顯不好的學生,更要以鼓勵為主。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善于發現,總是能發現學生在作業中細微的進步,并針對學生的進步點加以鼓勵。讓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中重拾做好作業的信心,讓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四)主體性原則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是語文課程發展的主體。小學語文課后作業的評價要有創新,反思以老師評價為主的落后評價理念,提倡增加學生自我評價批改、學生之間相互評價監督以及師生之間的共同評價進步,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在多元的評價中領悟知識,提升能力。
三、提高小學語文課后作業評價的有效策略
(一)關注學生的差異,注重評價方式多元化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智力情況和知識掌握情況的差異,設計不同形式的作業。同樣,在作業評價方面,教師要能夠發現不同學生的差異,采取有針對性的評價方式。
1.分層評價
教師要有針對性地采取分層評價的評價方式。教師應根據學生完成作業的層次對其給予相應的評價。在小學生的眼中,教師就是最有威望的人物。所以教師要做到具體評價具體對待,重視學生的差別,讓評價方式多元化。學生完成難度較高的作業時,教師應適當給予表揚,鼓勵學生要再接再厲,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小成功;學生自己跟自己比較,取得了相應進步時,教師更要表揚他的進步,在作業本上寫上表揚他進步的話語,幫助學生體驗到進步的樂趣,增強學生對課后作業的興趣。分層評價的最終目的就是關注每位學生的不同需要,關注每位學生的發展。
2.及時評價
學生在上交作業之后,內心都會有一個期待,這種心理在小學生身上尤為明顯。小學生會考慮作業中有沒有什么錯誤、老師有沒有看到我的進步、我會不會得到老師的表揚等。所以,作為教師一定要及時評價學生的課后作業,并給予一定的有效反饋。及時、有效的反饋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注,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3.多向評價
小學語文課后作業評價還可以采取多向評價的形式,即可以采取師評、生評、生生互評甚至讓家長也參與到作業評價中,讓每個學生的課后作業都具有開放性和透明性。小學生具有很強的責任心和榮譽感,他們重視各方面的評價,在多向評價的激勵下,會促使他們更快地提升完成作業的自律性。
(二)關注學生的發展,重視激勵性評價
作為教師,要尊重學生,更要尊重學生的學習成果。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發展,重視激勵性評價,要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例如:有的學生作業干凈整潔,教師可以將其作業貼在示范板上,讓同學們相互學習;有的學生答題很有自己的想法,很有創新性,教師可以口頭表揚:“你真有思想,老師對你刮目相看。”有的學生作業準確率高,教師可以獎勵一顆“智慧星”等。教師要注重學生的發展,要在作業評價的過程重視激勵性評價。
1.語言激勵
在評定學生課后作業時最常用的一種方法是教師評語。以往的作業批改過程中,教師往往只是批改“√”“×”,甚至是毫無情感的“閱”。這樣的評價根本起不到矯正激勵、有效反饋的作用。新課改倡導以人為本,教師的評語也應該體現學生主體地位,體現學生是學習活動的小主人。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來對待學生,要用語言的激勵來鼓勵學生。例如:有的學生作業錯誤較多,教師可以對學生說:“真可惜啊,如果你下次能夠認真仔細地讀題,就一定會做對!老師再給你一次機會。”這樣的評語;有的學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教師可以寫上“老師看到你的努力真感動,相信你會越來越棒,給你點個贊”這樣的評語;有的同學作業準確又美觀,教師可以寫上“你真的很棒!老師都佩服你呢”這樣的評語。這樣真誠的批語一定會打動學生,激勵他更加熱愛學習的。
2.獎勵激勵
教師經常用的激勵方法就是獎勵激勵,學生最期待的就是來自教師的獎勵。只要學生的作業做得好,老師就可以獎勵其一顆“作業星”,一個月結束后,評出本月“作業星”最多的同學,將其作業全班展示。在這樣的獎勵激勵下,學生對待課后作業的態度會大大改善。
3.反饋激勵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學生之間的差異,結合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教師可以采取多種形式的反饋來激勵學生。真正把評價的權利交給學生。例如對聽寫生字詞的檢查,教師可以采取讓學生自己批改或同桌之間相互批改的方式來反饋生字的學習情況。這樣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自我評價與修正能力,還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激勵學生更主動地完成課后作業。
(三)關注學生主體,倡導自評互評
如今,大部分課后作業評價的方式都是教師評價,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在課后作業評價這一教學環節中一直處于被動的狀態。新課程改革一直倡導的是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所以小學語文課后作業的評價也應該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參與到作業評價中來。讓學生在互相評價的過程中,不僅可以主動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也能夠指出別人作業中存在的問題,讓學生在批改課后作業的過程中主動探索,在主動探索中尋求進步。
1.學生自評
教師首先要整體分析作業,讓學生明白作業批改的相關要求,讓學生自己給自己批改作業。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并不能放松,教師應當充當學生自評的組織者和幫助者,當學生在自評的過程中遇到問題,教師應當適時指導、糾正,使學生在自我評價中得到更好的鍛煉與進步。
2.學生互評
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學習水平,將學生分成小組進行學習活動,由小組長組織組內同學進行互評作業,最后以小組為單位提出作業批改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由教師統一指導訂正。學生進行相互評價的過程會十分認真,對批改活動更是充滿了積極性。創設積極主動的學習氛圍,學生能夠更好地進步和成長。
(四)關注學生的成長,倡導重過程評價
語文課程的評價要體現整體性和綜合性,語文課程的評價要全面地考查學生,語文課程的評價要重視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小學語文課后作業的評價應關注學生的成長,注重過程評價。在有些情況下,學生做作業的過程往往比其作業的結果更重要。學生在完成課后作業的過程,正是收獲知識、提升能力,掌握學習的技能的過程。即使學生的作業結果不理想,教師也應當對學生給予適當的鼓勵,鼓勵學生在做作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進步。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等方面做過程性評價,讓學生在作業評價的過程中增強自信心,獲得進步的動力。
重過程評價更加需要教師關注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的細微變化,并適時地進行指導,讓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就能夠看到自己的不足。這一過程可以使用成長記錄袋來收集學生在語文課后作業過程中的各項資料。這樣更有利于學生看到自己的成長與進步,收獲成功的體驗。
(五)關注學生體驗,實行多次評價
在小學階段,對于很多學生而言,在一次作業過程中就得到令人滿意的效果是很難的。但是,每個孩子都渴望收獲成功,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與鼓勵,每個孩子都希望成為同學的榜樣,如果小學生每次獲得的作業體驗都是失敗的,久而久之他們就會對課后作業失去興趣。因此,教師要學會關注學生的親身體驗,實行多次評價。學生的作業完成后,教師應鼓勵其進行自評或者同學之間互評,發現問題及時訂正。在教師評價之后仍可以進行修改,如果修改成功,仍然可以獲得教師的獎勵。實行多次評價,學生會漸漸養成改正錯誤的良好習慣,學生在一次次改正錯誤的過程中,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進一步增強了學生的自信,端正了對待課后作業的態度。
總之,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具備正確的評價理念、科學合理的評價策略、有效良好的評價方式。教師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理解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關注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讓作業評價方式更加多元有效,讓課后作業能更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這個過程任重而道遠,需要每位教師不斷努力、勤奮鉆研,靜待花開!
參考文獻
[1]馬瑾.淺談小學語文作業設計與評價的科學方法[J].吉林教育:綜合,2016(42).
[2]谷紅艷.淺談小學語文作業評價[J].教育科學:引文版,2016(4).
[3]陳龍江.讓孩子們在多彩的評價中快樂成長—淺談小學語文作業的評價[J].考試與評價,2015(5).
[4]韋天忠.淺談小學語文作業批改及評價藝術[J].教育,2016(9).
作者簡介:王帥,女,1993年生,遼寧省瓦房店市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小學教育;王淑娟,女,1961年生,遼寧省錦州市人,碩士研究生學歷,學科課程與教學論研究所長,教授,研究方向為教師教育。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