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素養(yǎng)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基礎。初中語文教育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導致語文教學變得枯燥乏味。當今素質教育要求語文教學避免應試教育的誤區(qū),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時間,變換教學方法,展示語文魅力,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習熱情。本文對初中語文素質教育的創(chuàng)新模式做出探討和研究。
【關鍵詞】初中語文;素質教育;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語文素養(yǎng)是語文能力、語言積累、思想道德、思想品質和審美情趣的融合。語文素質教育能夠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是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對整個素質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素質教育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初中語文老師如何能夠將素質教育有效地貫穿于整堂課,是值得每位教師深思的
問題。
一、精心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
教師在整堂課程中起著主導作用,同學們會隨著老師的教學節(jié)奏學習知識。所以為了能夠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醒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應該把握好這個主導地位。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師不想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tài),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成為學生的心理負擔。”現(xiàn)實教學活動中,學生總是對語文缺乏興趣,注意力不集中。可能的原因有:一味地背書或翻譯文言文讓學生覺得枯燥,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低導致學生沒有學習熱情。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體會學習的快樂。
比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幾個作文題目,供學生挑選,利用每節(jié)課的前幾分鐘到講臺上為同學們朗讀自己的作文。或者是前一天上課學習的詩,文言文、文章都可以作為朗讀和背誦的素材。這種小活動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參與熱情,也提高了學生的寫作和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找一篇想和大家分享的文章,在課前幾分鐘進行朗讀。這樣做可以增加學生的閱讀量,豐富知識,對提高語文素養(yǎng)也有一定的幫助。
二、注重創(chuàng)造性思維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發(fā)質疑,拓展學生思維。鼓勵學生主動質疑,給學生創(chuàng)造想象和思考的空間。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問題,思想不被教師和文章限制。語文課本中有許多空白處,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些空白,填補文章空白,誘發(fā)學生思考,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寫父親幫助我下懸崖這個情節(jié)時,文中用的是語言引導,教師可以問學生父親還有其他方法救我下來嗎?學生提出了很多方法,這時教師就可以問學生父親為什么沒有這樣做,并在書中找根據,學生馬上就在書中找到答案,并且更深入地理解了文章的內涵。
三、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傾注情感
初中語文教材中的選文大都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感情。而學生們的思想單純、心靈干凈,在文學情感上的可塑性較大。教語文是要具有良好的品德和駕馭情感的能力,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的情感。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情感對青少年的身心發(fā)展,切實將情感教育貫穿于教學中,陶冶學生情操、滋養(yǎng)心靈、健全人格。
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寫道:“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在講課時,教師可以把這段文字飽含情感地朗讀出來,再講解課文原意,給同學們時間讓他們自己揣摩作者當時的情感,再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段落。
四、努力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審美教育具有開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激發(fā)創(chuàng)新熱情,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美、判斷美的作用,同時也是語文素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項內容。當今社會非常重視人才的素質教育,在語文教學中,有形和無形中把審美教育滲透到學生中去對提高素質教育有重要意義。教師可以把語文教材中優(yōu)美典范之作多加潤色,教會同學們以美的眼光看待作品,帶領學生輕松愉快地進入到角色中,師生一起展開探討。讓同學們在審美教育過程中學會辨別真善美與假惡丑,引領學生樹立健康高尚的思想、情感、語言和行為,并始終保持干凈、純潔的心靈。在提高審美的過程中完善人格,實現(xiàn)素質教育。
五、優(yōu)化切合實際的教學內容
語文教材中常有內容很長的文章,這時如果教師選擇面面俱到地講解,效果可能會事倍功半。不如選擇“長文短教”的方法,抓住課文重點,教學效果會更好。而對于一些內涵豐富,意喻頗深的小文章,要采用“短文長教”的方法。比如劉禹錫的《陋室銘》,這是一篇語言、意境兼美的名作,作者托物言志,婉轉表達了自己抱負、志向和情操。教學中可以運用聯(lián)想和補白的方法來分析課文,品析語句。教師提問:“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一句可以看出作者交往的朋友格調優(yōu)雅,從而體現(xiàn)作者什么樣的為人?作者在描寫“陋室”時用了什么樣的手法?作者這樣描寫“陋室”是不是真的覺得“陋室”很陋呢?但是,無論教師選擇哪種教學方法,都要根據具體文章而定。
六、結語
改變教學方式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需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閱讀、寫作、聽說教學的全過程,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才是提高語文素質教育質量和效率的正確途徑。除了豐富學生的知識,還要培養(yǎng)他們搜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學習新鮮事物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從而提升語文素養(yǎng),并得到全面健康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劉海仙.關于初中語文的生活化閱讀與寫作[J].文學教育(下),2017(2).
[2]賀志茹.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側重點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7(8).
[3]胡曉亮.談初中語文“長文短教”的切入與化解[J].學周刊,2017(10).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