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學作品的教學不能只是教會學生學習文章知識,而是要調動學生的知識經驗打開詩歌的隱秘性,感受小說的時代性,把握散文的跳躍性,品味戲劇的演繹性,這樣學生才能提高閱讀感悟能力,提升讀寫能力。筆者在教學文學作品時積極尋找有效的教學策略,進行了體驗式教學的方式,讓原本“陌生”的文學作品走近學生,“熟悉”起來。
【關鍵詞】體驗式教學;人教版;九年級;1—4單元課文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一、案例背景
知識的獲取有兩種方式:直接獲得和間接獲得。直接獲得的知識更鮮活生動,給學習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更容易學以致用。臺灣的教育工作者黃武雄在《學校在窗外》一書中說:“只有發生知識,沒有學習知識。因為經驗不經過印證,不經過批判,對學習者而言,便產生不了新的知識,因為那個新的知識沒有融入主體經驗,它依然是別人的客體經驗。知識不過是不同時空下的人的經驗,這些經驗,無法依靠單向的輸入而學習得來,只有學習者充分意識到自己主體經驗的存在,以自己的主體經驗去印證、去批判客體經驗,才能發生新的知識。所以說,知識只有發生,無法只憑學習得來。”對此,我是贊同的。鎮江外國語學校的王益民老師說:“教師只追求快速地教授完教學內容,而學生沒有深入其中,那么真正的教學就沒有發生。”
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下冊的前四個單元文章分別是詩歌、小說、散文和戲劇。這剛好構成一個完整的文學作品版塊,文學作品的體裁特點有其隱秘性如詩歌,時代性如小說,跳躍性如散文,演繹性如戲劇。對于學生來說,文學作品讀起來有味,學起來無味。因此,文學作品的教學不能只是教會學生學習文章知識,而是要調動學生的知識經驗打開詩歌的隱秘性,感受小說的時代性,把握散文的跳躍性,品味戲劇的演繹性,這樣學生才能提高閱讀感悟能力,提升讀寫能力。筆者在教學文學作品時積極尋找有效的教學策略,進行了體驗式教學的方式,讓原本“陌生”的文學作品走近學生,“熟悉”起來。
二、案例描述及反思
案例描述一
片段(一):《孔乙己》一課的教學導入過程
師:在上學期我們學習了魯迅先生的小說《故鄉》,誰來說說《故鄉》給我們講的故事?
學生開始小聲討論,甚至有學生開始翻書尋找小說《故鄉》這篇課文。
生:“我”回故鄉看到了童年的伙伴閏土,還有楊二嫂,他們變化都很大,后來“我”帶著母親和侄兒宏兒離開了故鄉。
師:我們還學習過吳敬梓的一篇諷刺小說叫什么?
生:《儒林外史》。
師:這篇小說的主題是什么?
生:諷刺范進中舉喜極而瘋。
生:揭露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以及社會風氣的涼薄。
師(總結):“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封建科舉制度可以使讀書人一朝成名,因此范進喜極而瘋。今天,我們來讀一篇魯迅先生的小說《孔乙己》,看一看孔乙己是一個什么樣的讀書人呢?
片段(二):《蒲柳人家》一課的導入過程
投影語段:“他六歲,剃個光葫蘆頭,天靈蓋上留著個木梳背兒;一交立夏就光屁乃股,曬得兩道眉頭只剩下淡淡的痕影,鼻梁子裂了皮,全身上下就像從煙囪里爬出來,連眼珠都比立夏之前烏黑。”
“大高個兒,一雙大腳,青銅膚色,嗓門也亮堂,罵起人來,方圓二三十里,敢說找不出能夠招架幾個回合的敵手。”
“他這個人,不知道錢是好的,伙友們有誰家揭不開鍋,沿路上遇見老弱病殘,伸手就掏荷包,抓多少就給多少,也不點數兒;所以出一趟口外掙來的腳錢,到不了家就花個精光。”
師:請同學讀一讀,說一說三個語段勾畫出怎樣的人物形象。學生興趣盎然、各抒己見,從而引出課文《蒲柳人家(節選)》。
案例反思一:導入搭建橋梁,拉進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有些導入是由已有經驗入手,勾連新舊知識,讓學生對學習的內容產生熟悉的親切感。且“說故事”和“讀人物”也是為下面的教學展開埋下伏筆。有些是從文中摘選語段導入,鮮活的語言讀來瑯瑯上口,人物生動、有趣且貼近生活,學生很容易走進文本。還有些是由學生熟悉的作品入手,且互有照應,都為哲思,詩與散文相映成趣。以上是在教學過程中導入教學的一些方式,其共同點是,用導入創設一種令學生熟悉的情境和氛圍,把原本隔離的文學作品變成“熟悉的陌生人”,并且,用導入鋪就學生走入文學作品的大道,學生必然暢然而入,興致盎然。
案例描述二
片段(一):單元實踐活動一一詩歌朗誦
主持人導語。
學生朗誦,評委填寫評分表格評分。
評分標準四個方面:準確性(5分)、節奏感(5分)、情感性(5分)、臺風(5分)。
主持人結語。
師點評。
片段(二):《威尼斯商人》視頻展示及劇情表演
視頻展示及劇情表演都放在第二課時,一開始視頻展示課文節選部分的前半劇情:安東尼奧為了幫助朋友向猶太人夏洛克借錢,并簽下割肉償還的契約。
之后,由學生表演這幕的高潮:鮑西婭假扮律師上場,欲擒故縱擊敗了夏洛克的陰謀,救了安東尼奧。
案例反思二:活動整合策略,轉變被動為主動學習
一個單元的詩歌學習下來,學生對于詩歌朗讀、朗誦頗有自己的心得,本次單元實踐活動是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的舞臺。由于讓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愛的詩,學生的積極性高漲。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是與學生隔著時代距離的,學生只能體會到“那個孔乙己”。這一活動,讓學生貼近那個時代,而“那個孔乙己”就變成了“這個孔乙己”,可謂設身處地、感同身受。《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亞的著名喜劇,戲劇藝術對于農村孩子來說是遙遠的,因此節選了一段視頻,讓學生感受戲劇。學生的劇情表演雖然稚嫩,但“演員”和“觀眾”樂在其中,并且借學生之口傳達出莎士比亞堪稱“絕妙”的語言,學生理解起來就不費力了。學生喜歡有多種學習策略的課堂,語文學習做為一種語言學習,課堂中不應只有一問一答,而是應有讀、有寫、有觀、有演、有思、有疑……教師應當調動多種學習策略,如視角學習策略、聽覺學習策略、觸覺學習策略、心理學習策略等等讓學生找到自己貼近文本的方式,才能產生真正的學習。
案例描述三
片段(一):《孔乙己》一課的主題探究
探究話題:你如何看待孔乙己人生經歷?
生:孔乙己很可笑,好喝懶做又偷竊,這樣的人不會有好的結局。
生:孔乙己自認為是讀書人,但又沒考上功名,窮困潦倒,可悲啊。
生:孔乙己被丁舉人打斷了腿,最后落得悲慘下場,同樣是讀書人,考上的高高在上、暴戾殘忍,沒考上的孔乙己這么落魄,受人譏諷,也很可憐。
生:孔乙己的身邊沒有一個人來勸告他、幫助他,連酒店的小伙伴也不理睬他,可見世態炎涼,人心冷暖。
……
學生圍繞孔乙己的經歷各抒己見,小說主題呼之欲出。
片段(二):《那樹》的主題探究
探究話題:你認為作者王鼎鈞想借“那樹”的遭遇說什么?
生:我認為作者的語言非常富有感情色彩,比如說“于是交通專家宣判那樹要償命。于是這一天來了,電鋸從樹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這些句子仿佛讓我們看到赤裸裸的屠殺,可見,作者對人類行為的痛訴。
生:還有對大樹的謳歌,“啊,啊,樹是沒有腳的。樹是世襲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樹是不能移動的,它為人類做了許多貢獻,帶來了福音,卻最終被人類屠殺。
生:作者想說,螻蟻尚且知道感恩,人類為什么不能和自然和諧相處?
生:還有我們社會現代化發展很快,那樹妨礙了發展,由此被砍伐。保持自然和快速發展誰輕誰重?
……
案例反思三:探究回歸生活,聯結主題和學生的認知
孔乙己這個人物離學生很遙遠,且是虛構的人物形象,但正如魯迅學生所說,選取許多人,合成一個人,孔乙己這個人物有眾人的影子,甚至有學生自己影子。同樣,孔乙己的時代與如今的社會毫無相似點嗎?肯定不是的。通過探究,拉近孔乙己與學生的距離,學生學得的不僅是這一個故事、一個人物,恐怕有更多的感觸與收獲。散文是作者抒情達意的文章,作者的思緒寄托在字里行間。通過探究,引導學生鎖定文本,關注生活,原本難懂的文章仿佛成了作者對讀者倡議書,慷慨可感。
三、結語
所謂“教學”應終究落實到“學”,教原本也只是一種手段。真正的“學”如何發生?現代學習理論認為,學習必須是一個連貫的過程,必須有一種連續性。只有當單個的經驗能夠在早期經驗和未來經驗的情境下加以理解時,它才能獲得重要意義。同時,個體與周圍環境之間的互動過程必須具有這樣的性質:個體可以說是處于環境中的一個主體,他在現場并且是自我覺知的。也就是說,如果學習者只扮演一個消極的角色,并且沒有主動承擔任何義務,在這樣的情境中,他是不可能學到任何東西的。如果學習者沒有作為一個主體卷入進來,那么實際上將不會出現任何雙向互動的過程,取代而來的是填塞過程。體驗式課堂教學的側重點是學生的學,通過創設學習情境、搭建學習平臺、勾連生活經驗等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情境參與的主體,主動構建自己的經驗體系,從而獲得真正的知識。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