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絕不只是一本本教科書,它是一個最具開放性和實踐性的學科。我們把語文教育的理想概括為:讓語文教育在詩意中棲居。語文教學應該來一個美麗的轉身,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把語文學習看作是精神沐浴,和學生一起享受,一同成長。我們沐浴在詩意的精神中;我們沐浴在流動著美的韻律中;我們沐浴在美好的生活中。享受語文詩意的精神沐浴,蕩滌學生落滿塵埃的心靈。
【關鍵詞】精神沐浴;詩意;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記得曾經寫過一首比較通俗的詩《你到底丟了什么》,它多少表達了我的擔憂:
你到底丟了什么
我們的校園這么骯臟
青銅上的符號
竹簡和木牘
唐詩和宋韻
被韓國文字踏成
碎片落了一地
清潔工手中握著
帶有腥臊味的掃帚
惡狠狠地掃進了斗車
然后躲在校園一隅
偷偷地哭泣
你被沙塵暴卷起
落在心靈的荒原上了
你被鋼筋水泥磕破了皮
夾在樓群的縫隙里了
你被過時的糧票布票包裹
掩在不知何處的灰塵下了
你已在少年的夢里
走失
一夢方醒呵
我也在訴說著
哭泣
我夢見黃河的水
干涸了
長城被人竊走
幾塊磚
我時常一個人偷偷地懺悔,是不是浪費了學生太多的時間,為什么他們消耗了高中三年寶貴的青春,到頭來落得個語文成績不及格?當然,這里面的原因很多。當下,草根文化盛行,學生的閱讀由原來的精神鍛造轉為精神的撫摸,學生更愿意把閱讀看作是精神的快餐而不是精神的圣餐,導致人文精神的滑坡甚至喪失、墮落,學生真正沉下心來讀書的越來越少,他們把語文學習看成了一支熱狗加一杯冰激凌。他們遠離經典,追求大眾快餐式的閱讀,把村長不當干部,拿語文不當回事,帶來的結果必然是精神的貧血,心靈的荒蕪。奇怪的是,部分同學苦苦追尋,結果語文仍然考不了高分。針對這種現狀,語文教學應該來一個美麗的轉身,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把語文學習看作是精神沐浴,和學生一起享受,一同成長。
語文絕不只是一本本教科書,它是一個最具開放性和實踐性的學科。廣袤美麗的自然、多姿多彩的生活中處處都有語文的影子。語文是茫茫宇宙里的日月星辰,是浩瀚南海中的碧濤銀沙;語文是大自然中的蜂飛蝶舞,是秦磚漢瓦上歲月的印痕;語文是“鎖”進日記、深藏心里的小秘密,語文是母親手中遞來的溫熱的奶茶;語文是體壇賽場上矯健的身姿……
海德格爾說:“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我們套用海德格爾膾炙人口的這句至理名言,把語文教育的理想概括為:讓語文教育在詩意中棲居。
一、我們沐浴在詩意的精神中
作為傳承人類文明的靈魂締造者——教師,也應該用詩意的課堂去點燃孩子的感情,尤其是語文教師。因為語文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負載著豐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類綿綿不絕的文明。然而放眼我們的語文課堂卻是如此的不盡人意,現代教育的種種弊端消磨掉了教師們的詩意,為了應付年復一年、月復一月的各級各類考試,我們的語文課堂毫無詩意可言。缺乏詩意的語文教學,無異于干旱的季節里沒有一絲綠意的枯澀。那么我們如何才能去澆灌我們生命的綠意呢?
語文是文化的語文,語文也是科學的語文;語文是朦朧的美——是空中樓閣般的夢幻,是蕩氣回腸的美妙樂曲,是意蘊悠遠的詩韻,是美神維納斯斷臂的浮想聯翩……
曾幾何時,我們對那“漁舟唱晚”的恬靜、“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凄柔、“飛流直下三千尺”的豪邁、“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正氣、“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無怨無悔、“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大義凜然,已經越來越淡漠,對美的感悟也逐漸失去了激情,取而代之的是化“美”為“丑”的忍耐,對“功利語文”的痛苦選擇,美變得無關緊要,重要的是成績和升學。
其實,我們可以和學生一起打造我們的精神盛典。《我與地壇》中史鐵生的精神便是我們精神的標桿,領悟它的內涵,就是一次精神洗禮。例:
讀《我與地壇》
如泥石流侵吞村莊
如火山巖漿灼焦土地
劫難襲擊了站立的權利
于是,你在死亡的崖邊入眠
廢園慢慢蘇醒
向你挪動
蟲鳥之鳴驚擾你的幻夢
助你思索:
“死亡是必然降臨的節日”
意識,一個偉大的意識
呱呱誕生
歷史是一輛車
屈原 孫臏 司馬遷……
轔轔滾來
喧囂染綠了園中的小草
于是你拿起筆
在輪椅上構思偉大的樂章
一斑痕跡 便是一個音符
震撼了生命之園
震撼了整個民族
震撼了大宇大宙
一個大寫的人字
從此站立起來
擎著暗夜中的火把
樂府民歌中秦羅敷的美麗、機智和勇敢,是古代勞動人民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用心體悟,可以使我們的心靈更加澄凈。例:
讀《陌上桑》
一曲漢樂
從粗大的手指間滑落
就是那雙圣手
擎起纖美的浩然之氣
那位嫵媚的采桑女
化作陽光下的精靈
從我的心河飄然掠過
掀起兩千多年的波瀾
陌上蒼郁的桑葉
綴滿勇敢和機智
在無數的夢里瘋長
古樂又起
有人領唱中華巾幗
唱出了善與美
唱出了惡與丑
一群俏麗的女子凝神傾聽
她們的名字都叫羅敷
二、我們沐浴在流動著美的韻律中
語文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韻律,“教”是指揮,“學”是用不同種類的樂器演合奏出的和諧美妙的樂曲;“教”是燈塔,“學”是搖動舵槳劃向那太陽升起的地方。“學”是主人,“教”是引爆主人思維活力的引線;“學”是創造,“教”是開啟創造心扉的向 導……“教”與“學”的良性互動融化為流動的和諧的音符,勾描出“回頭一笑百媚生”的動人的美。
語文教學是活化思維的韻律學識,智慧,解放—張揚了個性,抒寫了充滿生命活力的美麗。
語文教學又是審美的韻律美,需要發現,用淳厚的文化涵養去發現,發現“祥林嫂之死”背后的傳統沉淀與人性悲情,阿Q身上流淌的哲學思辨,以及透視宋江傳統的君臣意念而觸摸到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值得思考的一面……
沖出習題的淹沒、展開思維的翅膀去創造;用無拘無束的遐想去開拓,用縱橫馳騁的思辨去探究,用火熱的真情去揮灑—夸張的法國“守財奴”在新時期中國土壤上滋長,孫悟空身上折射出的另類文化的矛盾沖突,汪國真筆下的感性和理性撩動起的遐思,余秋雨的深邃哲理流淌出的清新而富有生命力的語言……
詩意語文不是知識的堆砌體,因為它不用概念和命題說話,它充滿生命活力、閃耀生命光華。詩意語文用形象作詞、用感情譜曲。詩意語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鮮明的畫,讀出來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詩。詩意語文的揮灑過程,是學生精神享受的過程,是為學生的精神生命鋪墊底子的過程。
例如古詩詞賞析課到底該怎樣上?是老師講,學生聽;還是老師點撥,學生回答;或是更放開一些,試著讓學生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先用新詩的形式翻譯,再根據自己對詩境的理解,用新詩的形式翻寫,然后再細細品味?開始可能有些難度,但時間長了,學生自然會掌握詩詞的內在規律的。翻寫不要求面面俱到,只就某個側面就行,如杜甫的《詠懷古跡》(其三),我們可以這樣翻寫:
漫天的胡沙
卷起了殘紅
一雙清亮的眸子
映著墳冢的衰草
在滿面春風中瘦了身影
琵琶曲中的怨恨
指向朔漠的黃昏
用一刃刀鋒
直逼漢宮
三、我們沐浴在美好的生活中
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智育的成效在不小的程度上取決于是否善于通過一些無形的線從課堂延伸到課外。他又說:“我們要發現和確立學生的各種能力、天才、稟賦和個人愛好,一個極其重要的條件就是為掌握知識創造一個豐富而廣闊的智力背景。”語文課堂教學需要生活的滋潤,美的語文更需要生活注入鮮活的血液;生活是語文課堂教學的生命,是語文課堂蹦跳出的歡快的小河……
語文課堂猶如充滿張力、可以無限膨脹的宇宙,而生活就是語文課堂膨脹的一部分。我們不是去壓縮她的空間,而是最大限度地去開拓她的內涵和外延,只有如此,我們才能把她的效益最大化,才能把她的美揮灑得淋漓盡致。
我們的語文不僅要把這種詩意彌漫到教學的課堂上,還要把它播撒進學生的心靈中。我們要把這種詩意的精神融進我們的生活里,別忘了,世事洞明皆語文:語文就是那無聲的冷月,語文就是那靜謐的荷塘,語文就是草尖上那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語文就是空中鳥兒那最美的飛翔。
語文教學需要我們詩意地生活著,用一雙智慧的眼睛、一雙靈性的耳朵和一顆詩意盎然的心靈,詩意地去引領感受與體驗;感受鬧市的一街風景,體驗大自然的每一次日出和日落;欣賞初春萌發的每一枚嫩芽;留心身邊每一朵花兒的盛開與凋零;關注每一陣秋風的拂面和游走;捕捉每一聲痛苦的呻吟和歡樂的笑聲……例如,對鄉情的理解和感悟,我們可以這樣表述:
鄉情
是一首無言的詩
無須配上音樂
我都會用心吟唱
鄉情
是一封沉甸甸的家信
無須打開
我就能讀出
父母皺紋和老繭的分量
鄉情
是一壇濃釅的酒
貯藏在心間
越陳越香
鄉情
是一枝秀麗的花朵
每個月圓月缺的夜晚
都在我的枕邊綻放
呵 鄉情
是一根無形的線
一頭飄在異地
一頭系在故鄉
享受語文詩意的精神沐浴,蕩滌學生落滿塵埃的心靈。用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一顆充滿童趣的心靈,一股不斷創造的激情,把每一句話都進行精心的鍛造,讓每一堂課都精彩紛呈,讓每個學生的潛能都充分發揮,讓每個學生的個性都盡情張揚!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