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一批娛樂八卦類自媒體因違規被關閉,引發網絡熱議。近幾年來,自媒體狂飆突進,不僅成為網民的重要閱讀對象、信息來源,也讓不少從業者上演“造富奇跡”。然而,在繁榮的景象之外,自媒體行業的泡沫也頻繁浮現。
此前,國家網信辦發布《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將論壇、微博客、公眾賬號、網絡直播等新興自媒體形式納入到監管范圍中。從此前的流量造假到如今的低俗內容,從抄襲洗稿到廣告軟文盛行,自媒體迫切需要撇去浮躁泡沫,實現規范、健康發展。
缺乏原創
同質化嚴重
根據艾媒咨詢發布的市場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中國微信公眾號數量已超過1200萬個,預計今年會增長到1415萬個。這意味著,平均約每90個中國人,就擁有1個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等自媒體數量的迅速增長,帶來的競爭壓力可想而知。在“內容為王”的生態依舊未變的情況下,為吸引用戶閱讀、點贊、關注、分享,不少微信公眾號劍走偏鋒:采用夸張的編輯模式和公開的偷竊手段,制造和傳播垃圾信息,導致“標題黨”頻出,謠言不斷。
在朋友圈里,一篇心靈雞湯式的“爆款”文章,常常會以各種不同的標題出現在不同的微信公眾號中,這樣的情況并不鮮見。根據企鵝智酷的數據顯示,有超過40%的用戶認為,“同質化信息太多”影響了獲取資訊時的體驗。
受制于人力、時間等原因,很多微信公眾號采用的是直接轉載傳統媒體文章,或略加修改內容的方法。除了版權問題之外,內容雷同率高等問題也在考驗著自媒體運營者,其直接結果是造就了大量停止更新的“僵尸”賬號。
盡管自媒體平臺針對內容原創實施了一系列的保護措施,例如微信公眾平臺推出的原創保護功能,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為逃避侵權,“洗稿”能人粉墨登場。一篇文章,通過東拼西湊、巧妙轉化字詞,搖身一變成為逃得過系統檢測的“偽原創稿件”。類似內容的泛濫,嚴重擠壓了優質原創內容的生存空間。
業內人士指出,內容創業是未來自媒體的風潮:內容越多“干貨”,知識越結構化、越有深度,生命周期越長。目前內容過剩的現狀是虛假繁榮,有待行業的優勝劣汰。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周葆華認為,自媒體專門從事新聞信息特別是原創新聞生產的其實很少,真正具有影響力的品牌性自媒體需要足夠的付出,也需要加強自律和他律。
謠言多發 劣質品頻出
山東的王女士前兩天收到了來自“微信辟謠助手”的提醒,她閱讀的文章《日本醫學權威:吃得越清淡,老化越嚴重》被第三方辟謠機構評定為不實信息。“朋友圈里好幾個朋友都轉了,文章的閱讀量很多,真沒想到竟然是謠言?!?/p>
據201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報告顯示,59%的假新聞首發于微博。隨著自媒體傳播覆蓋率不斷提高,信息傳播速度和數量增加,在缺少把關人的情況下,自媒體已然成為虛假消息制造和傳播的溫床。而普通網民往往難以分清消息源真偽、權威與否,盲目相信,甚至成為了虛假信息的傳播中介。
從聳人聽聞的健康警示,到張冠李戴的社會新聞,炮制而成的虛假新聞由于抓人眼球,往往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升溫傳播。盡管各自媒體平臺大都設立了辟謠機制,但傳謠容易辟謠難。辟謠所付出的精力和成本,跟“鍵盤俠”端坐電腦前瞎編亂造的成本相比,要高出太多。有的謠言因此時常改頭換面,時隔很長時間再次被拎出來加工、炒作。
為了所謂的“10萬+”,有的自媒體從業者無所不用其極。爭議性的話題、驚悚的標題、低俗的主題……屏幕上充斥著越來越多看上去美味的“垃圾食品”。而真正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文章,其生存空間遭到了擠占。
據媒體報道,一些娛樂八卦自媒體雖然閱讀量很高,但操作方式無非是復制粘貼網絡舊聞、東拉西扯網民爆料。再加上“震驚”類的標題,一篇高閱讀量的文章就這樣產生了。雖然內容“三俗”,甚至常常失實,但這些自媒體卻因為高人氣受到廣告商和投資者的青睞。
業內人士指出,當低質、高閱讀的文章成為常態,就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一些質量很差的公眾號可以拿到巨額營銷收入,而本分的公眾號就吃了啞巴虧。
掃除亂象 須多方共治
說起娛樂類自媒體,某影視公司宣傳經理小沙是又愛又恨?!皧蕵访餍切枰ㄟ^這些自媒體曝光,而很多自媒體‘大號’的收費越來越高?!毙∩痴f,為了發一篇明星宣傳文章,動輒就要支付數千元,而一些訂閱者眾多的自媒體發表軟文的費用更是高達數萬元。
自媒體行業從業者眾多,但成功者寥寥?!?017年中國自媒體從業人員生存狀況調查報告》顯示,超過七成的自媒體人月營收在5000元以下,而80.9%的自媒體人表示,尋找素材、寫文章、排版等內容創作構成了每天的主要工作內容。
盈利模式難尋,讓“做內容——成名——接廣告”成為自媒體行業為數不多的盈利路徑。有的自媒體人雖然通過努力在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但逐漸將套現獲利作為了創作的唯一目的。對軟文進行精心包裝,把收費廣告巧妙地隱藏在文章之中已屬“良心”作者,簡單粗暴者甚至“在廣告中插播文章”,強行植入商品信息,既消耗著讀者的耐心,也在透支自己的公信力。
為了吸引廣告主,有的自媒體人還打上了數據造假的主意,通過花錢刷量,造成擁躉眾多的假象,以吸引廣告主上門,坐地起價。去年9月,微信公眾號刷量工具的失效曾讓不少自媒體賬號“露了底”,揭開了自媒體行業的“注水”亂象。一段時間過去,雖然刷量行為已有收斂,但相關“服務”仍堂而皇之地出現在淘寶等平臺之上。
除了廣告之外,其他的自媒體盈利模式也被很多人嗅到了漏洞和商機。在新浪微博的“微博問答”中,提問者可支付一定費用向微博大V提問,回答后,其他用戶可支付1元“圍觀”答案,提問者也可從圍觀費中得到分成。這就催生了一支“職業提問者”,他們與回答者達成共識,“分享”圍觀分成。為了增加圍觀者,提問者常常提出一些吸引眼球的低俗問題,而回答者常常剽竊他人內容,讓純潔的知識共享變了味。
而在直播平臺中,低俗、涉黃內容也頻頻被曝光。今年4月,火山直播等平臺被北京市網信辦等約談,被責令限期整改違規涉黃內容。
周葆華說,對自媒體生態環境進行規范是行業、平臺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需要利益相關方共同參與協同治理。這其中包括法律法規的制定、政府部門的管理、行業自律組織的形塑、平臺運營商的盡責、自媒體人的自律以及網民的監督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