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互聯網+”“大數據”已深度融入日常生活,線上社交和商業平臺無限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認知距離,放大了日?;顒榆壽E,在促進互聯互通的同時也埋下“隱私泄露”的隱患。
威脅無處不在
“臉書本應是安全的空間,可現在‘外來因素’正在入侵?!币幻?9歲的用戶對于“臉書再次陷入隱私風波”一事評論道。7月,《澳洲人報》披露出臉書通過監控線上表現來界定640萬名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青少年的情感狀態,然后提供給廣告商,使其利用數據給那些情緒不穩定的用戶精準推送廣告?!奥犉饋砭拖袷悄槙诮o我們下精神疾病的診斷書,實在太可笑了。”這是網民個人隱私遭受網絡消極因素的干擾而被迫“裸奔”的新例證。當前,互聯網行業朝著運行更高速、覆蓋更全面、延伸更遙遠的方向發展,個人隱私安全面臨著巨大威脅。
首先是“大數據”因素。隨著互聯網服務分層細化、跨平臺授權,“一個平臺一個賬號”的情況正在改變。蘋果手機拍的生活照,微博主頁上關注的用戶分組,“淘寶”收藏夾和購物車里存放的商品鏈接……這些帶有“個人特征”的信息碎片正匯聚成細致全面的大數據信息集,可以輕而易舉地構建網民個體畫像。同時,各種存儲信息平臺風險凸顯。
其次是“客戶端”因素。從個體微觀看,360奇虎科技的數據分析顯示,手機是個人信息重要的泄密端口。近幾年,手機客戶端后臺不合理收集和使用用戶個人信息、侵犯隱私權的現象頻出,例如,有的電商網站、快遞公司等企業內鬼倒賣客戶信息,還有釣魚軟件和病毒軟件等惡意程序竊取個人隱私。
安全漏洞太多
當前,網上“留痕”的個人信息采集模式無處不在,個人隱私被泄露、被濫用已成為無法回避的事實。緣何如此?
根本原因是在互聯網大數據環境下,數據開發的利益驅使不法之徒肆無忌憚地收集和使用個人信息?!皣@個人信息的產業鏈包括獲取、存儲、販賣、使用等一系列環節,但其最終訴求是商業推銷和金融詐騙?!鄙虾J腥舜蟠礤X翊樑指出。
此外,個人隱私保護呈現弱勢還與網民的隱私風險安全意識較低有a2UyoPMPSaN8YVHF8nN1vJ107Ulm4bpw95wvTs9t5RU=關。一個生日密碼應用于所有賬號、見到無線網絡就連接、受優惠和促銷誘惑不斷授權給新的網絡程序來讀取個人信息等現象十分常見。
“止泄”刻不容緩
近年來,國家積極開展網絡安全方面的頂層設計,從法律法規上為個人隱私“保駕護航”。今年6月1日起,《網絡安全法》正式實施;“兩高”聯合發布的《關于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也同時正式生效。其中,《網絡安全法》明確網絡信息安全的責任主體,確立了“誰收集,誰負責”的基本原則,進一步細化了保護個人信息的規定:網絡運營者不得泄露、篡改、毀損其收集的個人信息;未經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皟筛摺彼痉ń忉寗t進一步明晰了公民個人信息的劃定范圍、非法提供標準以及侵犯、出售公民個人信息如何定罪量刑等問題。專家指出,要讓法規落地,必須重點打擊推銷和詐騙行為。
不僅如此,針對互聯網監管盲區,要建立第三方監督檢查機制,或通過互聯網行業組織進行行業自律。
而對于互聯網用戶而言,則應主動學習網絡安全基本知識,提高隱私泄露防范意識,改變不良的上網習慣,這是保護個人隱私的切實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