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正大力推進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初步形成了黨政軍智庫、社科院智庫、高校智庫、媒體智庫和民間智庫等協同發展的新格局。同時應該看到,當前智庫建設“跟不上、不適應”的問題仍然存在,如何積極開展智庫評價,分析新型智庫建設存在的問題并進行優化,是各界關注的焦點。為進一步推進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對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應予以高度重視。
第一,智庫不智,獨創性不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應堅持堅定的政治立場,對重大現實問題進行公平、公正的判斷和評價,為決策部門提供公正客觀的情況研判和實事求是的對策建議。當前個別智庫難以超越其自身的經濟利益或行政管理的束縛,基本上是做解釋性、宣傳性研究,少有開展前瞻性、對策性研究,對現實問題回應不及時,研究不深入,思想產品的公信力、影響力有待提高。
第二,部分智庫存在“穿靴戴帽、有名無實”的現象。改革發展任務越是艱巨繁重,越需要新型智庫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撐。十八大以來,我國進入新型智庫建設發展的春天,這既對中國智庫的發展提出了挑戰,也為各類智庫發揮作用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但是有些單位在組織結構及章程體系都還不明晰的情況下,紛紛掛牌建立智庫,智庫數量大幅增長,但有名無實,并沒有起到智庫應該發揮的作用。
第三,定位不準,特色不足。新型智庫應有明確的定位和特色,在長期關注的決策咨詢研究領域應當有一流的研究成果。有些研究機構自認為是智庫,而實際上并沒有搞清楚自身定位與智庫的區別。有些智庫沒有認清自己資源與能力的限度,貪多圖大,希望發展成為全能型智庫,眉毛胡子一把抓,社會熱點在哪里就往哪里擠,缺乏專注的定力。
第四,國際視野還需加強。在國際社會上中國如何應對新形勢下的國際問題,呈現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這些都迫切需要加強新型智庫建設,為中國外交決策提供智力支持。當前國內智庫之間的聯動、溝通與協同日益便利,但真正具備國際視野、能承擔“智庫外交”功能的新型智庫還為數不多。讓中國聲音、中國智慧走入國外民眾內心,“智庫外交”優勢獨具。隨著中國逐漸和平崛起,需要加快建設我國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智庫外交”軌道,培養更多兼具本土情懷和國際視野的新型特色智庫,從事國家公共外交與大戰略的傳播。
這些問題會導致部分智庫單位未能全面分析自身優勢與劣勢,沒有科學地厘清自身的定位,導致盲目地貪多圖大,無序發展,造成一定程度的人力物力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