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智遠,從20多歲進入中國農業科學院開始,就與甘藍結下不解之緣……
20世紀六七十年代,“蘿卜白菜半年菜”,甘藍基本依賴從國外引種。“‘洋白菜’種子貴,質量還難以保障。1967年,廣東、福建等地種了近百萬畝甘藍,百分之六七十不結球,急得老百姓都掉眼淚了。”當時方智遠跟著研究所老同志連夜趕到廣東,看到地里一片一片抽薹的甘藍,他暗下決心:“解決老百姓吃菜問題,還得搞我們自己的品種,讓‘洋白菜’變身‘中國種’。”
1970年,方智遠和課題組著手研究一代甘藍雜交種。沒有種質資源,一切都從頭開始。那段時間,方智遠到處寫信,聽說哪里有好種就立馬找過去。有了材料,他又一頭鉆進試驗田:拿著鐵鍬、鋤頭,整地、播種,彎著腰、低著頭,一棵一棵地給甘藍授粉……
功夫不負有心人。1973年,他們率先育成國內第一個甘藍雜交品種“京豐一號”,結束了我國甘藍品種依靠從國外引進的被動局面。
然而新問題又擺在面前。“這個品種產量高,但是中晚熟品種到6、7月份容易爛,要趕緊搞不同熟性的品種。不僅要有春天種的,還要有秋天種的。”方智遠說。他和課題組又馬不停蹄地投入到研究中,并陸續育成6個早中晚期優良品種,使甘藍在市場上四季常見。
一代又一代甘藍新品種相繼培育成功,具有很明顯的優質、豐產、抗病、抗逆等特性,比原來的主栽品種平均增產10%以上,畝產值增收200元。2006年,方智遠又帶領課題組進行生物技術育種,雜交種的純度可以達到100%。
他辦公室衣架上常年掛著一頂草帽、一件雨衣,是隨時準備下地用的。方智遠和同事們經常下農村辦培訓班,手把手教農民,毫無保留地把成果拿出來跟農民共享。“搞育種的關鍵是看你的品種怎么樣,受不受農民歡迎,能推廣多大面積,能為農村為產業發展作多少貢獻……”方智遠說。趙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