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道是一個報紙的重大策劃,在農業報中,專題報道特別能彰顯專業報的專業與深度,同時也能給讀者帶來“解渴式”閱讀與全景閱讀的流暢感,因而近年來受到各農業報的效仿與學習。但是好多農業記者或編輯都覺得農業專題報道做起來比較難,不像都市類報紙做專題素材廣、來源多、好下手。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農業農事等技術方面專題性整合難度大;二來農業每一年都是春種夏管秋收冬藏,沒有多大的變化;三是農業部分領域專業性強,農業記者報道的時候吃不準、聽不懂、寫不好,往往單憑采訪對象一言堂,就認為是農業技術的一大創舉,造成重大采訪失誤。所以,農業類專題報道這幾年來在媒體上鮮有好的范例,我們《瓜果蔬菜報》從2017年改版開始,幾經嘗試,每月推出一期專題報道,部分受到讀者好評,總結一下,做好農業報的專題報道,需從下列三方面著手。
一要及早策劃。凡事欲則立,好的專題策劃必定是要有好的報道規劃。如在2017年10月24日報道的專題策劃“黨的十九大專題策劃中”,我們的出發思路就是從農民的角度來聽十九大報告,從農村的政策來找十九大的重點,從農業的可續性上來學十九大報告,所以我們《瓜果蔬菜報》將十九大的專題報道定位為重大政策解讀,結合總書記在報告中報出的新的農村工作者“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三大標準,分別從農村、農業、農民三方面進行政策解讀,同時把“農村土地承包權到期后再延長30年”這一重大政策作為主題報道,把第一次農村土地承包權與第二次農村土地承包權進行整體對比性報道,一方面突出了我黨在農村土地承包權政策方面的延續性與穩定性,另一方面彰顯了我國農村政策的可行性與特色性。為此我們從農村土地承包權的利好、搞活農村資源配置、政策落地時間表等三方面采訪了3位農村政策方面的專家與學者,整體進行了報道。以此為“綱”,進而對農民醫保、美麗鄉村等部分進行報道。這樣的報道,農民關注,學者關心,政策一目了然,既及時又解渴。
二要從讀者獲取信息需求的角度反向倒推專題策劃的內容?,F在的資訊非常發達,多家新聞報道的雷同性非常普遍,《瓜果蔬菜報》認為,媒體要想占有獨家報道資源,已變得越來越困難,為此,我們只有做好專題內容的“巧”,才能得到專題報道的“新”。比如,我們《瓜果蔬菜報》2017年10月17日推出的中國第四個扶貧日的專題報道,報道內容就是從農民對扶貧關心的角度出發。經過調查,我們發現農民對扶貧的科技渴望非常迫切,對扶貧的效果非常在意,所以我們推出《精準扶貧顯威力,科技助力摘窮帽》的中國第四個扶貧日專題報道。報道先從節日起源及本報評論《扶貧攻堅戰需要全社會合力》兩方面進行統領,接下來從五個方面著手,分別是精準扶貧試驗場、產業扶貧新模式、科研團隊新戰場、現代農業新方向以及科技助力生力軍,這五方面涵蓋了谷子農場、林下產業扶貧、高粱種植、功能農產品以及扶貧村第一書記的五個鮮活鏡頭,從農民接地氣的角度出發進行報道。報道出來后,受到讀者一致好評,有的讀者覺得我們的報道少了干巴巴的說教式,多了活生生的新鮮度,少了理論式的距離感,拉近了報道的距離,像說身邊事村中事一樣。
三要用農民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報道?,F在的讀者,特別是三農群體,已是有知識有文化有技術的一代,我們的專業媒體在專題報道方面必須常變常新,才能滿足新時代農民的需要。如,在2017年3月14日刊登的春耕專題報道中,我們就在農民當前發愁的“種什么”上進行發力。這個專題報道的背景是去年入秋以來,國內玉米收購價格陷入低迷,新糧收購價一直徘徊在一斤6毛左右,所以我們就推出了《春耕時節話春耕,不種玉米種點啥》的系列報道,先后推出了7期專題報道,每期推出一種替代作物,分別是“畝產6000元的金花葵”、“同是一塊地可賺兩份錢的套種南瓜”、“穩收千元的高粱”、“前景可觀的大豆”、“一坰地賣了1萬5的土豆”、“收入上萬元的飼料”、“變成‘金’瓜的西瓜”等,分別從技術、產量、效益三個方面進行全方面報道,做到看了報道能用、讀了技術好懂、市場行情明了。這樣的專題報道不只是農民讀得解渴,而且在10月初,我們欣慰地收到不少農民朋友打來的電話與發來的信息,他們根據這些報道,不種玉米,改種了其他,今年真的受了益賺了錢,非常感謝《瓜果蔬菜報》。(作者單位:瓜果蔬菜報社)